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被台灣遺忘的「世界漁業日」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被台灣遺忘的「世界漁業日」

 2021-11-29 12:00
世界漁業論壇(WFF)選定每年的11月21日為「世界漁業日」(World Fisheries Day),強調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漁業可持續的重要性。 示意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世界漁業論壇(WFF)選定每年的11月21日為「世界漁業日」(World Fisheries Day),強調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漁業可持續的重要性。 示意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1月21日「世界漁業日」剛過在台灣並未引起關注。漁業不僅給人們創造了就業機會(全球直接和間接從事漁業的人數達1.2億),而且為弱勢群體提供糧食保障和營養供給(人類每年消耗超過 1 億公噸魚),魚類更是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食品之一,2020年出口總額達1600多億美元,是解決人類未來糧食供應的重要貢獻者。隨著水產品消費者收入增加,人口成長以及增加可耕地面積受限,使得全球對水產品需求增加也帶動魚價的上漲,據世界糧農組織表示相較於2016年,到2030年國際魚類交易的平均價格將上漲25%,基於市場需求及價格因素,讓漁業後續發展看好。

然而海洋漁業資源雖屬可再生資源但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除了過漁及非法捕撈外,還遭到氣候變化、魚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塑膠污染和漏油等影響,當前的海洋魚漁業資源正面臨被掏空的危機。為了引起人們對過度捕撈、魚類棲息水域破壞,以及其他嚴重威脅海洋與淡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行為的關注,世界漁業論壇(WFF)於 2015年選定每年的11月21日為「世界漁業日」(World Fisheries Day),強調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漁業可持續的重要性,並期盼漁業擁有更光明的未來,這一天世界各地的漁業社區多會舉辦慶祝活動。

儘管漁業給漁民及漁工提供就業機會,卻也發生侵犯漁工權益的行為(包括工資偏低,超時工作、強迫勞動、苛刻的生活條件、人口販賣、海上失蹤、雇用童工和其他虐待行為等等),讓屬弱勢團體的他們成為受害者。這樣的案例仍然持續在發生,加以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不僅漁船被迫無法出港作業,影響漁民生計,還有許多漁民被困在海上或港口,無法返回家園,讓漁民處境更加艱難。因而今年的活動希望讓國際社會,特別關注改善漁工等的工作條件,世界糧農組織、梵蒂岡和天主教海事慈善機構,在今年的活動中,敦促各國應對保護和促進漁民的權利做出具體承諾,並立即採取行動制止海上侵犯漁工人權的行為,還給漁工一個安全、公平和有尊嚴的工作環境。惜未見台灣方面有具體的行動來呼應國際訴求。

應重視外籍漁工勞動權益

台灣屬於全球重要的漁業捕撈成員,遠洋漁船計1,106艘船隊遍及世界各大洋,卻面臨人才斷層與勞動力不足等困境,由於漁業工作辛勞,國人(尤其年輕人)多數沒有上漁船工作的意願,儘管政府祭出優厚的薪資來獎勵水產海事相關院校及職訓中心畢結業生上漁船服務,但成果相當有限,使得外籍漁工成為台灣漁業基層勞動力的主幹(台灣境外聘僱外籍船員(漁工)人數約2萬2,000人),卻經常傳出漁工薪資剋扣、工時過長、身分證件遭扣留、漁工休息暨作業環境差,漁工遭到語言及肢體暴力等事件,屢遭國際機構點名要求改進;監察院針對「美國將我國漁獲列入強迫勞動貨品清單」進行調查,也指出漁業署對外籍漁工之勞動檢查人力及人口販運專業知能不足(如將「強迫勞動」認為「勞資爭議」),讓台灣籍漁船以及台灣船東擁有的權宜船(為降低營運成本,逃稅、逃避監管,台灣權宜船約257艘)勞力剝削問題持續存在,證明外界批評非空穴來風,嚴重傷害我國漁業的國際形象,甚至可能影響到我國漁產品的外銷,而漁工受到不公平的工作待遇也和破壞海洋資源相關,將衝擊到台灣漁業的永續發展。

終止強迫勞動、拒絕血汗海鮮,是停止海洋資源持續被過度掠奪的解決方法之一,國際上愈來愈多國家利用進口管制,來阻斷非法漁業或血汗海鮮進入市場。而台灣遠洋漁業中的非法勞工現象由來已久,保護漁工權益也是人權的重要部分,政府責無旁貸,蔡政府既然重視海洋並一再強調要與國際接軌,漁業主管部門就不能再虛應故事,應該正視問題的嚴重性,立即採取行動來落實保障外籍漁工權益(如落實國際勞工組織「第188 號漁業工作公約)及處理權宜船並以具體成果來洗刷污名!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