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兆豐銀行」的紐約分行因違反洗錢法被美國紐約州金融署開罰57億台幣,隨後又爆出該銀行自稱把小數點寫錯、誤報40億美元的烏龍等,再次引起人們探討兆豐銀行這類公股銀行的管理,尤其是所有權問題。
兆豐銀在台灣金融界地位顯赫,它不僅是八大公股銀行之一,而且主導國家外匯業務。但使它更「出名」的是,其因違法亂紀不斷遭罰,已在五個國家被罰過:巴拿馬、中國、台灣、澳大利亞,美國,而且被罰金額越來越大。
在這次被罰之前,兆豐的巴拿馬分行,一次因屋頂被破洞,盜走228萬美元,一次被假運鈔車騙去240萬美元。當地保險公司拒絕賠償,認為這明顯是銀行有內賊協助。而造成這家公股銀行如此損失後,其分行經理不僅沒遭處分,反而繼續升官。
兆豐銀行的管理糟到這種地步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它的國營性質。它不像台灣其它的私營銀行,而是一家董事長由政府任命、只向官方負責的金融衙門。
八大公股行庫敗給民營
台灣的八大公股金控和銀行,大同小異,都因這種性質而不斷出問題。據媒體報道,只是今年前六個月,八大公股行庫因外部竊賊和管理失當,被批評為「內稽、內控、風控、資安也全面潰敗」,而總計賠償超過24億台幣。
除了管理混亂疏忽,在商業競爭上,八大公股行庫也完全敗給私營銀行。從2014年台灣金控財報可看出,台灣金、華南金、第一金、兆豐金、合庫金等5家公股金控的稅前盈余總獲利是880億元,另外三家公股銀行彰銀、台企銀、土銀的稅前盈余總計293億元,這八家加起來是1173億元。而台灣兩家民營的富邦金(同期稅前盈余是719億元)和國泰金(562億元)加起來是1281億元。只是兩家民營的盈利,就超過八家公股的總和;另外從金融市場占有率來看,八家公股行庫在市場上的資金占有率達49%,但獲利比重卻只有34.7%,相比之下,國營的效率低下、混亂和無能是一目了然的!
在台灣本地跟民營企業競爭失敗後,八家公股行庫不求自身改善,卻一窩蜂跑去司法更不健全的中國發展。據金管會公布的營運狀況,原來台灣在中國的銀行只有合庫銀這一家,今年四月份(也就是在民進黨即將執政前夕)卻突然暴增,四家台灣公股銀行(第一銀、台灣銀、土銀,彰銀)到中國發放貸款,逾放金額近十七億元——無論家數、金額還是逾放比率,都是歷年最高的。而中國金融界的情況是,整個國家被四大國有銀行壟斷(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這四大國有銀行壞賬呆賬累累,就因為是國營的,不僅官僚衙門作業,更有內線交易和貸款分贓,實為臭名昭著。
據今年三月發布的中國銀行2015財年報告,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上一年增加49%。不良貸款占總資產比例為23%,約2萬億元人民幣。但獨立經濟學家預測為約3.5萬億元。英國《金融時報》說,「從技術上說,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都已經破產,成為實施重要金融改革的障礙。」而在這種現狀下,台灣的國有銀行們不顧中國銀行業呆賬賴帳的嚴重現實,還要去淌渾水。當然,他們去中國發放的資金不是他們自己的,虧了是國家買單,也就是台灣人納稅人買單。
財政部官員的後花園
為什麼台灣的公股銀行和金控機構在頻頻出事的現狀下,還可以這樣不顧風險,卻不遭到嚴肅處罰和整體該革?就因為它們的頂頭上司們不願邁向市場化。明擺著,如果這八大公股行庫都市場化、民營化,那些財政部長、次長們,還有國庫署長和更多其他的「長」們,退休後就失去了一個舒適高薪的「後花園」。據統計,財政部下屬的13家金融機構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等,有11家的是原財政部長和次長或國庫署長。這些國家高級官員,退休後去了八大公股行庫當董事長,薪水更高,每月達58萬台幣(還有更高的紅利等)。所以,無論八大公股行庫在市場上多麼缺乏跟民營的競爭力,無論類似兆豐銀這種大醜聞出多少,台灣金融業的這八大妖怪,都不會有真正的改變。高級官員的肥水後花園,加上政府支撐的旱澇保收,使它們成為中國國有銀行那種大鍋飯,相關者吃得不亦樂乎!
台灣八大公股行庫的問題,反應出整個台灣的經濟迫切需要近一步走向市場化、民營化的問題。人類的歷史早已證明,私有的不見得成功,但成功的一定是私有的。國營,已經成為災難的同義詞。不要說當年共產蘇聯和紅色中國那些計劃經濟的災難,即使當今世界,也有顯而易見的例子,歐洲的希腊熱衷社會主義(國有化),結果債台高築,入不敷出,整個國家經濟走向破產。美洲的委內瑞拉也是熱衷國有化,國家控制石油等所有主要經濟脈絡,結果現在民眾連購買基本的食物都要排長龍,甚至衛生紙都脫銷。亞洲的北韓實行更封閉的國有化,結果曾發生全國人口15%被餓死的慘劇。今天,曾經跟北韓一樣的中國,所以有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因為放棄了毛時代的大鍋飯和公有制,走向市場經濟。而中國經濟目前的全部弊端,都來自沒有實行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仍掌控相當大比重的經濟領域和整體金融命脈,同時政治專制。這種雙軌制不僅阻礙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更給中國層層官員的腐敗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美國國營企業的慘痛教訓
台灣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走向官商最容易結合的半資本主義道路,還是更進一步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新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選擇。即使在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也不乏國營導致的慘痛教訓:美國最糟糕、最賠錢、最受非議的兩個企業就是美國國家鐵路(Amtrak, 簡稱美鐵)和國營郵局。
1971年成立的美鐵,至今運營四十多年,從來沒有盈利過,一直賠錢,靠國家補貼。過去幾年,國會每年撥款都愈十億美元,被美國人稱為一個「移動的燒錢貨」。除了燒錢,還事故連連,按維基百科的數據,「目前美鐵每天營運1250班列車,有1%的出軌事故。」美鐵所屬的唯一高速列車Acela Express,時速僅68英里(約109公里),而台灣的民營高鐵,時速是315公里。
美國另一個國營老大難是郵局,過去連續七年出現淨虧損,目前赤字是750億美元。僅去年就虧損159億美元,比前年多出兩倍,完全靠國家補貼存活。
而同樣是郵遞業務,美國民營的包裹公司UPS,卻業務蒸蒸日上,盈利創收,已發展到擁有300億美元資產的大公司。
另一家更說明問題的是美國民營的聯邦快遞公司(FedEx),它是由越戰退伍軍人弗雷德•史密斯個人在1971年投資35萬美元創辦的私人公司,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快遞公司,擁有6萬員工,向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年度營業收入超過40億美元。去年它又以48億美元收購了荷蘭的快遞公司天遞(TNT Express ),其快遞王國進一步擴大。
從美國的民營和私營兩大類公司的興衰,更可看出台灣兆豐銀行等公股行庫的根本出路,就是民營化,徹底改變其國有、公辦的性質。這不僅是八家公股行庫,台灣的整體經濟改善,都取決於政府是不是努力去走一條已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市場經濟之路。
——原載《看》雜誌2016年10月號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