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是座擁有多元文化族群的城市,在車水馬龍的桃園車站附近,有處東南亞商家林立的街區,街道旁錯落有致的招牌,充滿越南文、印尼文、泰文等異國語言,彷彿走進另一個國度。路過時,不妨停下腳步,傾聽不同文化交流的聲音。
台灣目前約有66萬名產業與社福外籍移工,其中超過10萬人落腳桃園。鄰近桃園車站的延平路周邊,原先作為車站後站的接駁與停車空間,擁有廣大腹地,又因交通優勢與地利之便,逐漸成為移工們聚集交流的場所。這些來自其他國家的遊子,在販售著東南亞傳統料理與雜貨的店家,找尋著記憶中熟悉的家鄉味道,藉以撫慰魂牽夢縈的思鄉情懷。
穿越國界 生活圈異地重現
初來乍到的外籍朋友,與當地生活文化及語言溝通容易有隔閡,促使同鄉者聚在一起活動、彼此支持。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歐子綺提到,這是全球普遍的情況,而過去來台的移工朋友,日常大多被工作填滿,較少擁有個人空間與時間,因此他們選擇在大眾運輸站,或是公園、河邊等公共空間常駐、放鬆身心。「桃園車站後站的東南亞街區,就像是外籍朋友的充電站。」鄰近工作地點的車站因交通方便,容易滿足社交、娛樂等生活需求,便成為假日排解工作壓力、互相交流的首選地點。
「台灣有許多外籍朋友聚集的商圈,其中又屬桃園車站後站發展較早。」在地深耕多年的「望見書間」創辦人林周熙回憶,政府自開放外籍移工以來,由於車站後站距離龜山工業區不遠,行走幾個街區就能抵達,因此每逢週末便會聚集在此交誼,也順勢出現不少由外籍朋友開設的店鋪,「極盛時期,車站後站隨處可見異國小吃店、餐廳及攤車,街上與地下道人潮滿滿,假日更能見到外籍工作者搭載著計程車往復穿梭的場景。」林周熙表示,早期發展使得這邊的東南亞老店相當多,且不同於零星分散於各個街道中的東南亞商店,後站的東南亞商家匯集的情況尤為明顯。
望見書間豐富的東南亞圖書,免費提供移工與新住民圖書交換服務。圖/林煒凱
商家集中於一處,形成方便的生活圈,又因語言相通產生的親近感與家鄉感,使得鄰近地區的移工或新住民們,也會特意乘車來此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或是邀約朋友相聚、品嚐家鄉風味料理等,這邊的東南亞店家,往往也在招牌或菜單上標示多國語言,方便各國來客易於辨識採買。如今,無論是外籍工作者、新住民,或是台灣人,都因為商圈的興盛發展,而有進一步認識彼此和文化交流的機會。
想親手製作東南亞料理,可以在桃園車站後站購入各項材料。圖/林煒凱
文化交流 理念與特色延續
「過去桃園泰國移工人數較多、泰國店家也多,這邊被稱作『小曼谷』。近年來,越南籍工作者增多,不少人也改口稱為『小胡志明』。」在車站附近開設「佶洋貿易有限公司」的執行長黃士育注意到街區的脈動,在從事東南亞貿易批發後,抱持著讓來客找出家鄉味的想法,逐漸摸索出經營方向,「為方便大家找尋記憶中的味道,店內便進口許多海外具代表性的食材、懷舊零食等。」黃士育進一步分享,顧客群也不乏台灣客人,前來採購東南亞料理食材,彼此透過交流烹飪、分享餐點的過程,更能深入地瞭解東南亞不同的飲食文化。
佶洋貿易有限公司進口來自東南亞各地的商品,療癒許多移工思鄉的心,也吸引許多台灣消費者前往購買。圖/林煒凱
在地經營超過20年的「莎娃迪泰式料理」,在新住民第二代陳小姐接班後依舊維持道地的泰國口味。「媽媽掌店的時候,店內客人多半為泰國人,台灣人多半不敢靠近。」陳小姐表示,近年泰籍工作者人數減少,後站商圈反而多了不少台灣人,在接手泰式料理店之後,她便與先生重新裝潢,以大片落地玻璃窗、木質調裝潢等,讓店內更明亮、溫馨,吸引更多台灣人前來消費,她期望能藉由充滿家鄉風味的料理,讓台灣人能充分享受泰國的飲食特色。
莎娃迪泰式料理重新裝潢,以大片玻璃窗及木質調裝潢,讓店內更明亮、溫馨。圖/林煒凱
位於延平路上的望見書間,成立至今已8年,不僅做為閱讀和休憩空間,也透過讀書會、街區小旅行、異國料理課程等活動,打造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林周熙分享創立望見書間的緣由,「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讓東南亞朋友和台灣大眾認識、看見彼此呢?」他身兼桃園市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也致力推動新住民平權運動與文化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東南亞文化。「許多新住民找到發揮自我價值的舞台,像是在桃園各中小學擔任母語老師,或是擔任社區導覽員。」在望見書間擔任街區小旅行導覽員的越南新住民杜金歡分享,透過桃園車站後站等具代表性的導覽場域與機會,交流生活及文化經驗,讓大家相互瞭解、消弭成見。
莎娃迪泰式料理提供道地的泰國風味。圖/林煒凱
多元亮點 商圈轉型新潮流
細數桃園車站後站變遷,2011年以前,每逢假日總會聚集眾多使用公共電話亭的移工朋友,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及網路普及化,人與人的交流與互動也隨之改變,即使身處不同的國家,也能透過網路即時通訊或視訊,使得外出撥打長途電話、面會的機會漸漸減少;移工朋友排隊等著打電話情景雖不復見,但後站密集的東南亞商家,仍是他們懷念家鄉風情的歸屬地。2020年後,後站重新劃設人行道,友善的環境帶來新風貌,也吸引不少台灣大眾前來用餐、採購,由於店家幾乎都能使用中文溝通,搭配地方推廣團體推出的導覽行程,非常適合作為對東南亞有興趣者的第一站,從異國味濃厚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餐點,逐步認識東南亞文化,感受外國朋友的熱情。
「移工經濟其實能創造相當多的能量及產值。」歐子綺因參與大學社會服務責任計畫,近年來常造訪桃園,據她的觀察與接觸,桃園車站後站的「東南亞一條街」能藉由全面性的規畫,由一條街拓展為二條、三條街更大的商圈,而這樣的場域具備多元文化意義與價值,是台灣人與外籍移工雙向瞭解、交流的空間。林周熙則期盼,在環境與空間變遷的同時,仍能讓這些新朋友保有自己的獨特性,也期望街區中店家生命力,在交流與反響中,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望見書間不只是一間書店,更像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圖/林煒凱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88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