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進口萊豬翻篇了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進口萊豬翻篇了嗎?

 2021-01-16 10:00
前國人因害怕而專挑台灣豬肉,導致國產豬價上漲看似對豬農有利,但是未來國內豬價還是會受到進口豬(包括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丹麥等)的衝擊。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農委會網站,民報合成
前國人因害怕而專挑台灣豬肉,導致國產豬價上漲看似對豬農有利,但是未來國內豬價還是會受到進口豬(包括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丹麥等)的衝擊。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農委會網站,民報合成

新的一年開始美國萊豬進口成真,但亂象依舊。光「臺灣豬」標識就五花八門,且標章取得嚴謹不一,多數民眾為求自保只能拒絕購買美國豬肉(不管有無含萊劑),但因相關加工品無法知悉是否使用到萊豬原料,民眾除選擇國產豬肉外,可能轉為改吃雞肉、魚肉作為替代,甚至改為素食。家庭主婦、外食族、攤商皆抱怨連連,甚至質疑國人是否白吃萊豬?(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直言,台灣和美國有貿易爭端,台灣與美國有龐大的貿易逆差,目前尚未解決,所以現階段不會和台灣啟動貿易談判)

檢視過去國內發生的食安事件後續發展,不難看出民眾其實相當容易健忘,媒體也多只有五分鐘熱度,很快船過水無痕,影響層面有限,特別是當前執政黨對國內網路、平面媒體高度掌控且萊劑不是急性毒,症狀不會很快出現,萊豬爭議很可能會如其他食安事件(毒米、毒油、毒雞蛋)般,很快被其他事件所掩蓋,或許這也是執政黨原先的盤算,只是後續操作並不高明,反讓爭議持續。不過反萊豬團體要如何延續民眾對萊豬的關注度,進而透過8月公投將進口萊豬的大門關上,確實是一大難題。

遺憾的是當前反對萊豬進口兩股力量在野政黨及民間團體,或因不敢得罪美國老大哥(國民黨在反萊豬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是反萊豬不是反美豬,尤其在AIT公開批評台中盧市長反萊豬舉措後,國民黨反萊豬的力度減弱);或為向執政黨交心,除了少數幾個尚能堅持一貫理念外,許多過去與農業議題息息相關的社運團體,面對蔡政府粗暴宣布萊豬進口,竟然默不作聲。所幸在這波反萊豬抗爭中,還能看到如唐吉訶德般始終堅持反對萊豬進口的蘇偉碩醫師,以及新生代的民間反瘦肉精毒豬聯盟,繼續鼓舞廣大民眾為自身的食安挺身而出,不做旁觀者。

外界原本認為面對開放美國萊豬進口,養豬業者會如過去般,強力反彈甚至走上街頭抗議,事實卻是養豬界一片噤聲,好像進口萊豬事不關己,讓外界一頭霧水也出現不滿的聲音。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早已事先布局,拿下養豬協會的領頭人(意見領袖),避免反對意見及力量的凝聚,同時祭出胡蘿蔔(百億養豬基金宣稱不夠還可以再加)和棍棒(查水錶、篩選補貼申請等)策略,讓許多養豬戶深怕拿不到補助款而敢怒不敢言。只是從鄰國日本這些年因與他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自國外(尤其美國、加拿大)進口豬肉數量逐年成長,甚至已超過國產豬肉(2019日本進口豬肉數量為96萬公噸超過國產的90萬公噸,出口量僅1800公噸)實例,可看出以目前台灣養豬現況及規模,加以台灣無法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台灣豬肉想要「大量」出口(不是作秀式的外銷),還有許多關卡需要克服,養豬業者不必過度樂觀。

目前國人因害怕而專挑台灣豬肉,導致國產豬價上漲看似對豬農有利,但是未來國內豬價還是會受到進口豬(包括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丹麥等)的衝擊。畢竟品質和價格是決定市佔率的主要因素,而國產豬並不具價格優勢,未來單靠政府補助已難因應,養豬產業必需加速進行結構性調整,讓養豬設施暨技術全面升級,配合冷鏈物流的完備,尤其台灣想加入CPTTP及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畜牧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而百億養豬基金用於輔導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僅3億元,杯水車薪,養豬產業恐短多長空,自己產業自己救,養豬戶應該勇敢說出真話並監督百億養豬基金是否用在刀口上。

萊豬進口在民間引發反彈,究竟會成為蔡政權崩解的破口,還是船過水無痕?8月的反萊豬公投會是一大觀察指標。蔡政府與其大費周章四處強調萊豬不等於毒豬,不如比照過去發生食安事件時,由院長率領全體閣員,公開在媒體面前大啖萊豬製品,而不是吃沒問題的台灣豬肉,畢竟民智已開,政府自以為是的施政風格遲早被唾棄!


作者指出,豬肉的品質和價格是決定市佔率的主要因素,而國產豬並不具價格優勢,未來單靠政府補助已難因應,養豬產業必需加速進行結構性調整,讓養豬設施暨技術全面升級。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