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廖天琪:美軍撤離後,阿富汗可能陷入人權災難成為世人最大擔憂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廖天琪:美軍撤離後,阿富汗可能陷入人權災難成為世人最大擔憂

 2021-09-03 15:45
2021.8.31美軍撤離阿富汗後,塔利班成員立即接收喀布爾機場。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2021.8.31美軍撤離阿富汗後,塔利班成員立即接收喀布爾機場。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8月31日,是美軍完成撤兵阿富汗的日子。進入8月以來,隨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各省的快速推進,該國局勢急轉直下。20年前,塔利班在美國發起的阿富汗戰爭中被推翻。潰敗後的塔利班並沒有從此消亡,卻在20年後捲土重來:於8月15日重返喀布爾,占領了首都,引發一片恐慌,也引發多方擔憂。就在各國緊鑼密鼓地展開撤僑之際,喀布爾機場發生爆炸襲擊,造成慘重傷亡。襲擊出自伊斯蘭國武裝之手,令阿富汗本已十分惱人的亂局更加撲朔離迷。美國撤軍時間表是否過於倉促?美國完成撤軍後,數千萬阿富汗民眾將陷入怎樣的境地?塔利班重新掌權後將把該國帶向何方?……阿富汗的未來走向牽動著世人的心弦。我們帶著諸多疑問,採訪了國際和平委員會副主席、歐洲之聲理事會主席廖天琪女士。

法廣:首先請對美國的撤軍行動及方式談談您的看法。

廖天琪:有不同數據報導,美國在過去20年的阿富汗行動中所花費的金錢數。按西方媒體的報導,數字是接近一兆美元,中文媒體上眾說紛紜,似乎加了一倍。這個天文數字是加在納稅人身上的枷鎖。這筆錢用來建設更新自己國家的基本建設,用以穩固基礎製造業,投入教育和科研,那麼像川普那樣災難性的總統就不會當選。如果這筆錢真用在建設阿富汗的基建,提高農村教育、改善人們生活及引導他們接受現代化觀念的話,那麼今天這樣的結局就不會出現。

當初布希總統為了報復恐怖份子攻擊美國,要消滅蓋達基地組織(al-Qaida)和它的頭目奧薩馬·本·拉登 ,於是開始了這場反恐戰爭,同時把同盟國也都拉了進去。

2011年5月當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後,基地組織也沒落了,那時就是美國該撤軍的時候,但是美國卻沒有這麼做,它想改造這個伊斯蘭國家,讓它有親美的政黨和政府。我們都知道19世紀英國和20世紀(1979〜1988)蘇聯都曾經在阿富汗栽了跟斗,美國卻認為它能「重建」這個把塔利班趕出去的國家,讓它步入現代化。阿富汗的多山地理環境、伊斯蘭宗教的落後腐朽文化、腐敗的官僚制度、城鄉之間不可越逾的差距、教育制度的殘缺,這不是西方國家以平等、自由、人權等理念和注入大量金錢就能扭轉的局勢。在城市培養一些菁英,解放部分婦女的束縛,扶植某些民間組織,這都搬不動這受著千年思想、習俗束縛的阿富汗人腦子裡那些磚塊。

美國從歐巴馬總統以來,就想撤軍,一直沒有辦法落實。去年,2020年2月美國和塔利班簽了一項協議,答應把阿富汗交給塔利班,宣佈這將為這個國家帶來和平。這是很令人費解的一個行動,它表示:

1.美國撇開當時的阿富汗政府,直接跟它口中的恐怖組織簽署協議。

2.美國訂下了撤退的時間表,簽約後18個月之內不會有變化,也就是說美國有18個月的時間準備撤退。

3.密約有不為人知的內容,但是塔利班答應譴責恐怖主義和暴力。並遵守停戰協議的監督機制。

從這個協議的角度看來,美國和盟國這次倉皇撤軍,手忙腳亂地撤出本國國民和曾經替盟國工作過的人,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證明一年半前的協議雙方都缺乏信任度,也都沒有遵守協約的基本規定。現在國際上一致的譴責美國和盟軍的失誤是對的。這種「失敗」不僅讓曾幫過盟軍的阿富汗人陷入險境,也讓自由世界顏面盡失,信心喪失,讓一些專制的或宗教獨裁的國家看笑話。


美軍撤離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擠滿想離開的民眾。示意圖/擷自PBS News hour影片

法廣:作為一個極端組織,塔利班卻在近日來釋放出一些較為溫和的信號,包括承諾在美國撤軍後、繼續允許外僑和擁有其他國家定居許可的阿富汗人離開,並表示將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女性權利等。您認為,塔利班的極端本質是否有轉變的可能?他們打算通過釋放多個溫和信號傳遞怎樣的信息?

廖天琪:上面我提到一年半之前塔利班和美國的川普政府之間有一個協議,其中包括您提到的條款,就是允許外國人和持有護照和國外簽證的阿富汗人有序地離境。但是全世界都在觀望,沒有人說得準,他們會否履行諾言。塔利班最缺乏的就是「信譽」。你看看美國和盟國撤退,喀布爾機場那令人驚詫痛心的景象,這個國家的人民把塔利班看成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成千上萬的人拖家帶口,男人們甚至爬上護欄和機翼,好像大難臨頭,逃走是唯一的生路。塔利班以前劣跡斑斑,殘暴成性,濫殺無辜,歧視婦女,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們是否現在如中國外交發言人華春瑩所說的,如今「更加清醒和理性」,這真是要打一個大的問號。我認為塔利班並非是匪徒或盜賊,塔利班阿拉伯語是「學生」的意思,所以中文裡譯成「神學士」,這些人曾經痛恨政府的腐敗,痛恨外國勢力的介入,他們要恢復陳舊的伊斯蘭道統,採用跟現代人的人道和法治觀念無法相容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國家。我們覺得他們所作所為很野蠻,沒有人性,在他們自己的腦袋裡,那是「替阿拉行道」。

別忘了,阿富汗現在是個爛攤子,政治、經濟、社會全陷入泥潭,還有乾旱嚴重,馬上就要發生飢荒。如果得不到外援和國際的幫助,人民無法存活,他們政府的這齣「解放」大戲也唱不下去。釋放溫和信號是他們迫不得已的手段,即使不是他們的本心,也是一種向世界求救的信號。

法廣:美國撤軍後,世人對阿富汗最大的擔憂何在?

廖天琪:最大的擔憂當然是塔利班組建政府之後,不履行諾言,造成嚴重的人權災難。還有剛才提到,自然災害和人為的戰爭、暴力行為,人民將民不聊生,集體地突破邊境,湧向鄰國,造成那裡不堪重負的難民壓境狀況。即使他們網開一面,讓許多人到國外,大部分人都要到西方國家來,屆時歐洲又要面臨難民潮。歐美國家多少都有一些負疚感,許多國家都宣佈願意接納部份難民。但是如果阿富汗的菁英份子紛紛外逃,誰來建設他們的國家?這個地方將再度落入混亂、落後,人民顛沛流離的悲慘境遇中,這是誰也不願見到的。

法廣:塔利班在1999年被聯合國安理會指定為恐怖組織。如今,國際社會將如何應對阿富汗的新政權?如果承認塔利班,是否意味著國際反恐鬥爭的失敗?

廖天琪: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國家承認塔利班的政權。他們必須以行動來證明自己不是恐怖組織。從阿富汗國內和國外的環境來看,如果他們不能理性、溫和地應對局勢,那麼整個國家會陷入一個萬劫不復的災難漩渦之中。目前我們還難以判斷:1.他們內部是否有分歧和鬥爭,2.他們和更為恐怖的「伊斯蘭國」(ISIS)之間的關係,3.他們對世俗的伊斯蘭國家和什葉派的伊斯蘭人和本國不同族裔、不同教派的同胞是否仇視,勢不兩立。近些年來興起的所謂「伊斯蘭國」才是人類世界的大災難,他們比塔利班更為激進、殘暴野蠻,而且野心勃勃,不僅要在阿拉伯世界發展,還有野心改造全世界都成為伊斯蘭的天下。近年來一系列的恐怖活動都是他們所為。前幾日在喀布爾機場發生的 自殺爆炸行為,也是這些極端的恐怖份子幹的。國際反恐鬥爭絕對不能鬆懈,如果能把塔利班「撫平」,納入國際的正常秩序中,那麼並不是壞事。不過一切要看塔利班自己的表現。


聯合國安理會2021.8.30會議通過要求塔利班承諾讓想離開的阿富汗人自由離開。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法廣:您如何評判俄羅斯與中國目前對塔利班採取的友好立場?

廖天琪:俄羅斯和中國是兩個沒有將喀布爾的使館關閉或撤除的國家。而且官方都釋放了比較友好、「樂觀其成」的信息。顯然西方國家這次阿富汗的撤退行動,被看成是國際政治和軍事上的敗筆。中俄兩國幸災樂禍的心態溢於言表。俄國曾經在阿富汗駐軍9年,無功而返,我想,普丁政府如今對阿富汗還是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今後不會介入太深。

而中國不同,它在這個事件中,一直是旁觀者,並且還跟塔利班有著不錯的關係,7月底塔利班的二號人物就帶著9人團訪問北京。可以說中國這這次事件中算是「漁翁得利」。

首先,不同於歐美,中國根本不在乎阿富汗的人權、女權遭到踐踏,更不會過問那裡的民主、自由、法治的情況,用句中共外交口頭禪:「不干涉他國內政」,所以塔利班對北京在這些問題上是放心的,雙方不會有理念上的衝突和爭議。

第二,西方國家畏懼恐怖主義,忌憚恐怖份子,而中共自己殺老百姓也絕不手軟,見怪不怪,「我是土匪我怕誰」。跟殘暴的塔利班合作,中共完全沒有心理障礙。瞧那些不聽話的維吾爾人不都關進「再教育營」了,乖乖聽話,正學習習主席的思想呢。再說,塔利班已經答應中國不會扶持維吾爾人的勢力,傷害中國,北京是放心的。

第三,利益上的相互依賴。塔利班現在需要的是擺脫國際上的孤立和猜疑,有中國為它撐腰是求之不得的。經濟上它急需外資外援、建設上需要投資和技術支援,如今除了中國,沒有國家敢走近這個被稱為「帝國墳場」的狼窩。中國作為「及時雨」鄰國,佔地緣優勢,有人力、物力、財力供給這個千瘡百孔,被戰亂摧毀的國家。


2021.7塔利班代表團與中國外交部官員在天津會面。圖/擷自CCTV

第四,中國要打通一帶一路的前行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已經十分順暢,跟伊朗的合作也不錯,夾在中間的阿富汗是中國勢在必得的經濟戰略要地。阿富汗的天然礦產資源銅、鐵、鈷、鋰、稀土全是寶,自己卻沒有能力開採,對中國來說,是手到擒來之舉,雙方談妥,就可以動工開採了。

據說,塔利班已經跟印度展開外交接觸,並且將在9月3日組建新政府,可見他們也急於安民告示,穩定人心,如果他們能夠遵守諾言,放行一些曾為盟國工作的人員到國外,並且不要大開殺戒,禁錮婦女,好自為之的話,那麼跟中國的合作將是一拍即合的。從人道和世界和平的角度來說,這不是壞事,但是長遠看來,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又邁出一大步,對本身的極權體制的信心也增強了,福兮,禍兮,真是難以言說。

※本文轉載自: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