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哇!我也有二張洪通的畫(可能是複製畫)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哇!我也有二張洪通的畫(可能是複製畫)

2021-03-22 17:30
呂自揚(後排右3)於1976年教師節,與高雄高工同事與洪通(後排右5)合影。圖/作者提供
呂自揚(後排右3)於1976年教師節,與高雄高工同事與洪通(後排右5)合影。圖/作者提供

偶然看到媒體報導,台南美術館在舉辦「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這是很有鄉土文化意義的畫展,充分展現歷史文化古城台南文化局與美術館主事者,重視在地鄉土文化,願為一介平民,卻有特色的鄉土素人畫家,特別舉辦紀念畫展,非常難得。

看到洪通畫展的消息,立刻想起了,我曾向洪通買過畫。找了一下,哇!我也有兩張洪通的畫,但經比對,極可能是複製畫,蓋上不同的印章。

那是1976年教師節,高雄高工的老師相招作伴,從高雄騎十輛摩托車,一載一,遠路到台南七股南鯤身旅遊,當天來回。那時候,媒體常報導南鯤身素人畫家洪通畫畫的傳奇故事,紅了很久。

洪通的畫,是他最先拿到南鯤身代天府廟展示,被記者發現爭相報導,作品被拿到台北美國新聞處展覽,造成轟動。

洪通的家就在南鯤身廟旁邊,只約四、五百公尺,我們就聞風前去拜訪。

洪通家紅磚砌的低矮房間有兩間,門前牆壁有畫圖。洪通戴著無邊緣的圓形帽子,白上衣,個子矮小,妻子也在家。夫婦都講話不多,就像常見的鄉村善良純樸人家。

洪通讓我們進去房間參觀,住家兼畫室,室內一切如鄉村普通人家的簡陋,多了繪畫用具和圖畫,看起來生活清苦。牆壁和地上有很多大小張的畫作。


呂自揚(前排左3)11976年教師節,與高雄高工同事在南鯤身代天府前合照。圖/作者提供

每張都畫有大小人像,搭配大小動物和花草樹,也畫船。幾乎每張畫的主角都是人。人像有的全身或半身或只有頭,與動植物連體在一起。每張畫紙都畫滿滿的,色彩鮮豔,充滿想像,大小圖像雖多,卻多而不亂而有趣味。大家都說,洪通的畫初看起來很像兒童畫,卻很有創意。

洪通是不識字的農夫兼乩童,不識字卻喜歡在畫紙空白處,寫幾個簡單而與圖無關的字。人像造形,可看出大多來自他從小生活常看的鄉村廟會圖像,尤其是布袋戲木偶和歌仔戲人物的印象。

我們問說,這些畫有在賣嗎?洪通的太太靦覥地拿了一疊畫給我們看,有大張有小張,說小張的一張100元。最小張的是比那時的作文簿大一些。大張的比小張的大約一倍。

我喊說大家喜歡就買一、兩張,讓他們歡喜一下。我隨意買了兩張小張的,各100元。

參觀完後,我們請洪通在他家門前,與我們合照作紀念。


1976年向洪通買的複製畫(一)。圖/作者提供

很高興在高雄搬遷多次,這兩小張紙已泛黃的畫和與洪通合照的相片,都還被我保存著。問同事,有買畫並保存的,僅有一張,畫紙已缺角的,其他人都不知丟到那裏去了。就是由這張同事所買的畫相比對,發現時隔幾十年,兩張畫猶原一模一樣,只是顏色稍有差異,另所蓋洪通簡單印章角度位置不太一樣而已,推測這兩張畫均非正本,而是有透過人家協助設法複印的複印畫吧。


1976年向洪通買的複製畫(二)。圖/作者提供

筆者有位朋友陳記者, 1976年春天曾赴北門採訪洪通,看過他的畫作。採訪的印象是:

洪通畫的人物或魚,都是交叉連體畫,成為最大特色;畫風接近圖案畫,無立體感。文字畫尤具趣味。文字造型猶如古代的金文或蝌蚪文,畫上有小小挿畫裝飾,形成很獨特的風格。洪通只略識之無,開始時能寫出的字,只那麽幾個字,如好,天、山、水、風等,他的字畫體卻又接近大篆,別具韻味。

洪通作品主題,也有船和魚,船首兩側都寫了兩三個A字。他說,這是表達船在海上會幌動,即「挨呀挨」(台語:A來A去,即推來推去),滿有創意的。

洪通當時的職業是乩童。每天躲在房間畫畫,在村民眼中,他是精神病患者。但這無損於他的創作。可惜,一陣洪通熱潮過後,這位素人畫家很快被人淡忘了。

他言談中常常故作神秘,並發出獨特悶笑,也滿臭屁,至今仍然印象很深刻。

洪通的家庭:他的妻子是典型農婦,每日到北門代天府賣香燭及金紙,貼補家用。一身打扮,總是頭戴竹笠,雙臂穿上袖套。遇到訪客上門,總是靦覥微笑,輕輕點頭致意,是相當樸實的農婦。洪通的兒子有些木訥,平時較少見,也未曾交談。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