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頂真人物】咱若愛祖先,請你毋通嫌台灣 用心創作的台文作家林央敏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頂真人物】咱若愛祖先,請你毋通嫌台灣 用心創作的台文作家林央敏

 2019-04-19 18:32
公視《頂真人物》訪問台文作家林央敏。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公視《頂真人物》訪問台文作家林央敏。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詩人林央敏從小就很喜歡看書、看文章、讀詩,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國中是全校第一名畢業,但因為家裡窮困,晚上不准開燈,因此有一段時間,他很想讀書的時候,就會站在外面路燈下讀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詩,很多人琅琅上口,這也是林央敏讀到的第一首詩,他著迷了,於是讀到的當下,他也模仿古詩,寫下他人生的第一首詩「屋外沙沙聲,疑是物變動,瓦上續落石,屋外水流通。」這首詩是林央敏10歲時寫的。

國中畢業後,林央敏考上嘉義師專,在那個年代,師範專科學校是最難考的學校,因為肩負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以後是要到小學當老師;林央敏坦言,在師專學風封閉、還必須接受國民黨政權洗腦。但因為他很愛看書,尤其是文學類的書籍,透過大量閱讀,林央敏形容自己養成愛「胡思亂想」的習慣、有了自我思考能力,沒有被洗腦成功。


林央敏認為,身為一個台灣作家,要有能力用自己的母語來寫,唯有用母語才能把這片土地的種種寫得貼切又傳神。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當兵時經歷了中壢事件,退伍後又發生美麗島事件,林央敏才發現當時的台灣雖然嘴上說民主,但實際上是專制獨裁的國家,思想徹底革命,1983年決定從華文書寫改用母語寫作,林央敏認為,身為一個台灣作家,要有能力用自己的母語來寫,唯有用母語才能把這片土地的種種寫得貼切又傳神。

而就在林央敏台灣意識抬頭時,他也看到了一個無法接受的現象,受到長期推行「說國語運動」的影響,加上政府喊出「立足台灣、放眼大陸」的口號,他發現台灣人普遍缺乏自信,於是在1987年、林央敏32歲那年,他寫下《毋通嫌台灣》這首台語詩。

「毋通嫌台灣」這首詩後來獲得自立晚報、台視、中廣合辦的「新時代歌曲」創作首獎,很多音樂家紛紛為這首詩譜曲,根據了解至少有24個版本,如今廣為流傳的是蕭泰然老師譜曲的版本。


《毋通嫌台灣》深刻又感動人心,這首詩歌傳唱至今。圖/林央敏

1991年歌手許景淳也以演唱這首歌拿下金曲獎台語歌后,林央敏則榮獲當屆下金曲獎台語歌曲最佳作詞人獎。

林央敏接受公視《頂真人物》表示,回想當時,他沒去領獎,因為他認為獎的意義是對個人,可是他當初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希望喚起大家愛這個國家、這片土地,「這比得獎更重要」。

《毋通嫌台灣》深刻又感動人心,這首詩歌傳唱至今。歌詞寫道「咱若愛祖先,請你毋通嫌台灣,咱若愛子孫,請你毋通嫌台灣」,30年後再來看,林央敏說「台灣是我們的母親,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愛護她。」如果台灣不好,我們這一代要去改善、讓它變好,如果台灣好,我們就要繼續發揚、讓台灣更好,「這是身為台灣人對這片土地的責任」。


林央敏在台灣文學的地位,不言可喻,所有的初心來自於他說「我覺得我如果沒有能力用我們的語言寫作,我覺得我對不起這片土地」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除了寫詩,林央敏也用實際行動愛台灣,更展現在他的文學領域上,他是台灣文學理論的建構者,提倡台語文學,也參與二波台語文學論戰,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台文戰線》雜誌,目前是《台文戰線》雜誌的發行人。

在台語文學領域,林央敏的著作《胭脂淚》堪稱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有9千行、11萬字。而林央敏的《菩提相思經》則是台語文學最大本的長篇小說。林央敏在台灣文學的地位,不言可喻,所有的初心來自於他說「我覺得我如果沒有能力用我們的語言寫作,我覺得我對不起這片土地」。

公視台語訪談節目《頂真人物》
播出時間:2019/4/21(週日)下午5:30
訪問人物:用心寫台灣的作家 林央敏

影音預告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