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族群有著不同的歲時祭儀,牽絆原住民族人對原鄉部落的情感寄託,也傳承著原住民族朋友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珍貴文化。
「歲時祭儀對原住民族而言,不僅扮演傳遞文化及展現祖先智慧的角色,更是所有血脈的泉源與動力。」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林日龍 Temu Nokan 表示,桃園都會區6萬多原住民族人,涵蓋台灣16個部族的不同文化。為尊重各族傳統,歲時祭儀由各族領袖耆老及族人,自主規劃祭典和辦理時程,使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在都會區扎根,讓年輕族人深刻瞭解自身的族群文化,也促進在地多元族群的理解及尊重。
布農族射耳祭 Malahtangia
射耳祭通常在每年農閒時舉辦,祭典精神是祈求獵獲豐富、家族興旺,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祭典。獵人們會從山頂上對空鳴槍,大聲齊唱或輪唱宣告全部落族人,並飲用家人獻上的小米酒,結束祭槍後大家會到放置野獸下巴骨的地方,進行Mapakvis的儀式,長老們宣布開始射耳後,由耆老、男孩、成年男子依序射箭,距離約50公尺。活動結束後接著是Mapasitnul儀式,平均共享祭拜的烤肉後,進行唱歌、喝酒,舉行誇功宴Malastapang,獵肉食用完畢進行撒祭儀式,最後除霉運的儀式完成後,整個射耳祭便大功告成。
賽夏族回娘家 maSpalaw
因早期為應付長年戰爭,賽夏族對男丁需求龐大,部落中權力與相關祭祀也都以男性為中心。因此賽夏族女性的「回娘家」成為族內相當別緻的歲時祭儀,在結婚後共會經歷4次以「回娘家」為形式的生命禮俗,分別代表女性結婚、生子、成熟、死亡。其中最重要的禮俗就是象徵著成熟的「maSpalaw」,儀式中夫妻會準備大量豬肉、糯米糕、酒分送親友,並由娘家男性親長給予祝福。這個儀式不僅對父系社會中的女性有實質補償作用,也為賽夏族女性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賽夏族回娘家maSpalaw 儀式中夫妻會準備大量豬肉、糯米糕、酒分送親友, 並由娘家男性親長給予祝福。
阿美族海祭 misacepo'
阿美族是與海洋和水文最親近的部落之一,許多靠海、靠河的阿美族人至今仍有捕魚的飲食文化。為感謝神明眷顧,在入水前會舉辦海神、河神的祭拜儀式,即「海祭」(又稱捕魚祭),舉辦時間通常選在6月第2個週日(不同的部落時間通常會有些微不同),代表夏天正式到來,也暗示著海象的穩定。「海祭」是僅次於豐年祭的年度盛典,祭典開始的早晨,有孩子的男性家長會在祭典現場進行分工,讓各階層年齡的青年男子進行捕魚的工作。凌晨下海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海祭的漁獲會成為族人的午餐。這不僅是個感恩祭儀,也是部落傳承海洋價值的重要時刻。
阿美族海祭misacepo' 是出海捕魚前的祭神儀式,代表團結、合作、感恩、惜福以及尊重長者的傳統。
排灣族小米收穫祭 masalut
排灣族小米收穫祭不僅是慶祝小米豐收、向上天表達感恩的祭典,更重要的是一個部落重新分配的社會機制,也是分享的文化。小米收穫祭主要分為收穫前祭和收穫後祭兩種,前祭是正式收穫前、祈求豐收的禱祝,後祭則是全數收割完畢後舉行。小米收成後,祭司會統一向上天祭拜、感謝造物主的恩賜,隔天才進入歲時祭儀重頭戲,祭典中每個家戶會按比例繳交釀酒和小米,給頭目和祭司,這些餘糧會經重新分配給予較貧困或歉收的家戶,讓部落共享豐收喜悅。
排灣族小米收穫祭masalut 家戶依規定繳交釀酒與小米,經由重分配讓部落共享收穫的歡騰。
泰雅族祖靈祭 Smyus
泰雅族以祖靈祭最具代表性,舉辦慶典當天參與的族人全都不能睡覺,直到雞鳴時家家戶戶就會起身前往郊外,用竹片或茅草作成的架子為壇,擺上豐盛的祭物。儘管泰雅族不是父系社會,祖靈祭通常只有男性可以參與。族人以豐盛祭品祭拜祖靈的同時,也會向祖靈說明這一年來部落的變化,並祈求祖靈的祝福。祖靈祭是結合祭祖、豐收等多重意涵的祭典。隨著基督教的傳入,祖靈祭曾經一度中斷,近年來因為文化保存的原因再度獲得重視。
泰雅族祖靈祭Smyus 是部落集體祭拜祖靈的儀式,意義莊嚴。
魯凱族小米收穫祭 Kalrabecenga
魯凱族的小米收穫祭選在小米收成的8月中舉辦,屬於綜合性的祭典。在這期間各部落會舉辦一連串祭儀活動來感謝上天,此外,戰爭、打獵、祭祖、男子成年禮等也會在此時舉辦。小米收穫祭通常早上8點開始,儀式中會搭建祭祀用的茅草屋,並以象徵吉祥的百步蛇和太陽神畫像為裝飾。特別的是,魯凱族小米收穫祭會有過火儀式,族內勇士必須越過火堆,象徵驅除邪魔妖靈。過火後的慶祝活動包括傳統歌舞、鞦韆大賽、賽䋯等,持續到夜晩才會結束。
魯凱族小米收穫祭Kalrabecenga 內容豐富,除了傳統歌舞,還有鞦韆大賽等, 熱鬧非凡!
賽德克族收穫祭 Mehu
賽德克族以小米為主要作物,因成長期較長,每年只能播種1期,使賽德克族的歲時祭儀也以播種與豐收兩大祭典為主。每年9至10月,小米即將收成時開始籌辦,祭典前一天部落實施全面宵禁,只有幾位祭司會前往祭壇附近臨時搭建的工寮過夜。慶典當天,祭祀團須在天亮之前採集小米穗帶到祭壇,各部落領導人也會在此等候,與祭祀團交換贈品。收穫祭大多由祭司和祭祀團領導進行,其他人無法在旁觀禮,祭祀文內容也不能透露,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賽德克族收穫祭Mehu 祭祀團須在天亮之前採集小米穗,並攜至收穫祭壇,進行祭祀儀式。
太魯閣族感恩祭 Mgay Bari
太魯閣族感恩祭的時間主要由部落長老們共同商議,商定後部落內各家都必須派1名男子參與祭典,在天未亮前,主祭者會領著族人來到祭場祭祖,由各家族代表念頌祭文共同祭祀,此「迎靈儀式」非常重要,午後的「送靈儀式」也是絶對要有的。當中的火是傳遞訊息用,以狼煙做為各部落所需的一種連絡方式。祭典結束後,參與的族人要現場將祭品分食,象徵與祖靈告別,也讓族人學習形式和精神上的追遠。
太魯閣族感恩祭 Mgay Bari 當中的火是傳遞訊息用,以狼煙做為各部落連絡方式。
撒奇萊雅族火神祭 sakizaya palamal
因清兵開拓東台灣(奇萊平原),撒奇萊雅族人為保衛既有領域,與清兵發生武裝衝突達固灣戰役(加禮宛戰役)。為了避免被滅族,將文化隱身在阿美族中,僅語言保留。直到2007年1月17日,獲官方認定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3族後,族人為紀念該事件,以火神祭象徵對祖先的追思緬懷。祭典儀式分為前祭、禮祭、後祭、火燒祭屋等,祈求火神的靈魂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並提醒後代子孫記住過往的歷史,勿忘祖先的壯烈犧牲。2018年是戰後140週年紀念,桃園火神祭將擴大舉辦,再次見證歷史時刻。
撒奇萊雅族火神祭sakizaya palamal 透過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卑南族 看見Pinuyumayan在桃園
為避免觸犯部落禁忌,在都會區的歲時祭儀,卑南族將在11月舉辦「看見Pinuyumayan」在桃園,透過展現部落生活與傳統文化,希望能成為年輕族人與市民認識卑南文化的前導。「看見Pinuyumayan」包含摔角和拉力賽體驗、花環與月桃粿的展示,以及卑南族各歲時祭儀的重點。族人期望能在桃園舉辦兼具教育與傳承意涵的活動。
卑南族「看見Pinuyumayan 在桃園」透過展現部落生活與傳統文化,希望能成為年輕族人與市民認識卑南文化的前導。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