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大選日僅剩70多天,國內農產品外銷再度成為選戰攻防話題。為緩解國內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執政黨曾射出以總產量為依據,辦理外銷10 %、加工10%及直銷促銷10%三箭(未說明為何訂10%),並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實際執行成效如何尚待檢驗,不過從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近日在展開傾聽之旅時,許多地方農漁民一再反映,辛苦生產的農產品缺乏通路的困擾,可以看出比起補貼農民,更需要穩定的通路及市場(蔡政府卻持續透過補貼大灑幣)。而韓也承諾當選後會幫助農漁民到國外搶訂單,並許下農產外銷達三成的承諾,至於為何是三成?以及如何達標,韓之國政顧問團也有必要提出具體的論述和作法,才不會又淪為口水之爭!
稻米政策應該徹底檢驗
而稻米是東方人傳統的主食,目前種稻仍然是國內重要的農作項目(每年產量高達160多萬外公噸),由於消費習性轉變,米食消費量減少,對穀物類需求大增已接近米食消費量,目前國內稻米的自給率已超過百分百。政府主管部門雖大力促銷米食,然而效果有限,即便外銷,不僅數量有限且多集中在中低價位市場幫助不大。為鼓勵種植優質米,提高競爭力,政府雖將原有WTO認定屬於不當補貼的稻米保價收購政策,改為稻穀保價收購與直接給付雙軌並行制度(亦即原申請直接給付的農民若市場糧價太低,則可變更為交公糧不領取給付),農民可以自由選擇有利方式,結果不僅國庫支出不減反增(今年第一期稻作政府多增加16億元支出),稻米產量增加(今年一期作收成量達41萬公噸,相當於往年一、二期總和),稻農對稻米生產的依賴度更高,糧倉存量不斷增加,也排擠了種植其他替代作物的意願等等,政策有誤;另一方面稻農也向韓國瑜表達國內稻米收購價已經八年沒有調整的心酸;這些均顯示國內稻米政策,確實到了該徹底檢討調整的時刻,政府應該針對不同區位、不同種植種類、不同經營規模、不同生產品質等,制定一套因地制宜的直接給付制度(日本政府推動的是「日本型」的直接給付)並針對不同外銷市場生產不同品質及性質的稻米,特別是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方便性米食產品(包括加工品)。遺憾的是我們看不到蔡政府端出有效的糧食政策,讓稻農過更好的日子,農民自然期盼韓國瑜團隊能提出具亮點的前瞻性糧食政策,給他們信心。
環保意識抬頭 素食主義風行
另,由於健康及環保意識抬頭,使得素食主義者不斷增加,全球正掀起「少吃肉」的浪潮,不僅風迷歐洲,在對岸的中國大陸也正興起以低卡低脂,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雜糧、雞肉和魚貝類為主食,台灣農產品要拼外銷,自然要跟上國際趨勢,甚至可以量身訂做,例如日本政府允許標注功能性的水果越來越多,如減少內臟脂肪的蘋果、有助於骨骼健康的和歌山蜜橘..等,有些標示功能性水果的售價比普通産品高出3成,消費者似乎也正在接受這種狀況。台灣水果不能只一味追求高甜度!
最後台灣農產品要順利拓展外銷,除了靠農民努力外,也需要駐外單位協助蒐集當地消費習性、偏好、消費動態、需求等並及時回傳國內,做為研擬推動農產品外銷的重要參考,而不是要駐外人員直接去賣水果。日本天皇即位晚宴係透過日式食材及料理(如「烤鯛魚」、「鹽蒸鮑魚」、「伊勢龍蝦松茸湯」、水果、日式點心等),來讓各國賓客感受日本文化,也是一種行銷。只要有心,人人都可為台灣農產品的代言人或推銷員!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