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台灣樂壇歷史迴廊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台灣樂壇歷史迴廊

世紀之音—瑪麗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

2018-05-04 10:21
《瑪麗安.安德森自傳》中文版,1969年元月出版,現已絕版。作者/陳義雄提供
《瑪麗安.安德森自傳》中文版,1969年元月出版,現已絕版。作者/陳義雄提供

FB「看張己任老師說故事」欄,提起20世紀享譽全球,享有「世紀之音」尊榮雅譽的美國黑人女低音(contralto)瑪麗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因為樂友的諮詢,重啟塵封已久的記憶。

瑪麗安.安德森,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低音歌唱家,之所以被尊為「最偉大」,肇基於其歌藝之精湛無與倫比,以及其苦心孤詣長年奮鬥,衝破了膚色種族歧視之藩蘺,替美國黑人爭得自由平等,揚眉吐氣而為世人所崇敬傳頌!

她是黑人出頭的象徵,她的人格,才能與正直,使她成為世界性人物,儘管她出身低微,身為少數民族的一份子,她仍然受人尊敬。

在某方面看來,她是美國夢想的一部份。她的成功故事,啟發了年輕的黑人音樂家,是安德森的力量,造成了如此有力的潮流。林肯紀念堂石階上的演唱,是發展成為一個強有力運動的初步象徵。她以第一個黑人的身份,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唱時,為其他優秀的黑人歌唱家進入全國各劇院演出,開闢了道路!

※訪台演唱,樂壇盛事

1957年9月29日清晨7時55分,瑪麗安.安德森由其夫婿奧菲斯.費雪(Orpheus Fisher)、鋼琴伴奏家祿普(Franz Rupp)和經理人約費陪同,自漢城經日本飛扺台北。10月1日晚八時在中山堂舉行一場演唱會。

※韓、日朝野崇敬

安德森在韓國共演唱四場,其中一場是在聯合國停戰線上,為該地的聯合國軍隊演唱。1953年在韓國勞軍,應美國大使之請在釜山露天廣場歌唱,二萬人擠得滿坑滿谷,另有四萬人則麕集街頭,不得已勞憲警出動維持交通。

在日本,預定在10個城市演唱17場的入場門票,在她抵日的一個月前已售得精光!她在日本演唱,當時的裕仁天皇特派高松親王為代表,頒贈她「友誼功勳」勳章(Yukosho)。皇后偕太子明仁及公主親自招待她,表揚她對「社會文化方面的卓越貢獻」。

※訪台盛況媲美「空中交響樂團」

瑪麗安.安德森將訪台演唱的消息傳出,立即震撼全台。在那台灣尚處貧窮弱國「音樂沙漠」的時代,安德森的訪台演唱,無疑是繼之前「空中交響樂團」(Symphony of the Air)的來台演出,最重大的音樂盛事。其轟動盛況不遜於空中交響樂團;配合美國新聞處不斷地提供資訊、資料,當時的主要媒體,報紙幾乎無日不報相關樂訊、圖文並茂介紹安德森;廣播電台則邀請音樂界人士製作特別節目,介紹她的演唱會曲目(樂曲解說),並播放她的演唱錄音。她演唱的歌曲樂音洋溢大街小巷。

瑪麗安.安德森下了飛機,接受獻花後,在機場休息室裏接受記者採訪,以清楚緩慢的英語與歡迎人員寒喧。她說,她很高興能到台北來演唱、旅遊。她提到在途中曾受颱風困擾,使她覺得稍感疲憊。在圓山飯店稍為休息,中午應台電黃煇之邀往遊市郊烏來名勝,晚間應江良規博士的歡宴。

翌日上午,由江良規陪同,德裔美籍的鋼琴伴奏家祿普隨行,赴師大訪問。在師大學生狂熱的歡迎下,她唱了三首黑人聖(靈)歌:《衪掌握了全世界》、《世上無處可躲藏》、《天堂》。

她唱歌時最顯著的表情是閉著眼睛,雙手搓握微拱作膜拜之狀。金聲玉振,清醇圓潤,顯現一種不可描述的真摯與虔敬,使人不覺震慄,幾乎淚下。

師大的學生為瑪麗安.安德森的蒞臨,將上午原訂的課程做了調整,老師和學生們都渴望一瞻這位本世紀偉大的歌唱家的風采,而自動的從教室湧集在大禮堂。容量約千人的禮堂,八時開始己有近200名學生端坐其中。至10時許,樓上樓下已無立足之地,連窗口外面也爬滿了人。當瑪麗安.安德森抵達時,師生們爆發了一陣久久不歇帶有一種興奮崇拜情感的熱烈歡迎掌聲。

師大音樂系學生蔡美英(女高音)唱了《思鄉》、《小路》兩首歌。段白蘭也以次女高音(Mezzo Soprano)獻唱《紅豆詞》和《我住長江頭》。瑪麗安.安德森對這種拋磚引玉的歌唱,極為讚賞,她說:「我雖然不懂歌詞,但我了解它的意義」,她在欣然登台作示範演唱之後,還一再表示能有機會參觀師大是愉快的事,她又說:「我可惜又不能用中文唱歌,但我相信他們(指所有師生)都懂得英語。」

瑪麗安.安德森在師大停留了一個多小時才離去。下午參觀婦聯會、華興育幼院,並參加藍欽大使的酒會及大使館文化專員霍奇的歡宴,與許多我國政府高級官員及音樂界人士見面,受到很崇高的尊敬。

蔣總統夫人(宋美齡)於10月1日上午會晤這位黑人歌唱家,盛讚她的成就。她以整個下午休息,以備晚間八時在中山堂舉行在台灣僅有的一場演唱會,讓台灣的愛樂者一聆全世界的人都讚美的「世紀之音」。

中國廣播公司決定轉播演唱會實況(那時還沒有電視),入場券早在10天以前開始發售的二小時內售得精光。黃牛票60元券己漲價至300元,而且還不易購得,很多人都以向隅為憾!

10月1日風雨交加的夜晚,中山堂內卻冠蓋雲集,蔣總統夫人、陳誠副總統夫人、立法院張道潘院長、文武高官、各國使節⋯⋯全場滿座之外,還包括了「站票」、「坐梯票」(坐在走道階梯),足足塞進了將近三千人,靜寂無聲地聆聽安德森的歌。

一個半小時的演唱,陶醉了滿場的聽眾;她的歌聲把聽衆帶領到叧一個世界裏,一直到最後的一個音符停止以後,聽衆才從夢中醒過來,報以極為熱烈的掌聲!

瑪麗安 · 安德森演唱會曲目

瑪麗安 · 安德森演唱會的曲目中,歐美歌曲各參其半,甚至連作曲者都將古代作曲家和近代作曲家都劃分了各站二分之一;古典歌曲之外,還有黑人靈歌編成的聖歌,這是她節目安排的特色。曲目如下:

1. 萬物重聚
2. 你絕不可能
3. 謝謝你,先生(以上為韓德爾作品)
4. 小夜曲 5. 何處去?
6. 我的寓所
7. 死與少女
8.魔王(以上為舒伯特作品)
9. 詠嘆調:君如啟口芳心將屬汝(選自聖賞歌劇《參孫與大利拉》)
10. 夜 曲(巴爾伯作品)
11. 黑人話江河(史璜生作)
12. 盛衰
13. 秋(以上為卻蓋天作)
14. 下去吧,摩西
15. 多麽美麗的城市
16.祂己掌握了全世界
17. 旋轉吧裘丹。
最後四首歌曲均為經過改編的黑人聖歌。

※聆安德森之歌

當時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彭虹星,寫下了「聆安德森之歌」為題的夾敘夾議式樂評。摘錄於下:

⋯⋯⋯⋯安德森音域寬廣,在低音的音域中,她的確是勝任而愉快的;「死與少女」、「魔王」、「聖母頌」,這已經被安徳森在這三十年來職業演唱的節目中,唱得最多的幾首,確有「人在曲中」之感。

「死與少女」,安德森的低音,唱出了一連串六個小節的 La 的重複樂音,顯出了死神對少女的誘惑力,誠然這是一首四十多個小節的歌曲,樂音幾乎全在 La ,Do,Mi的三個音上,來表達歌詞的意境,安德森却在這簡單的樂音上,唱得是真切無遺的。

「魔王」,是被譽為舒伯特歌曲中的「寶石中的寶石」。安德森在她聲樂的才華中,這首歌曲更使她有了發揮的好機會,以三種不同的音色,模擬着歌曲中父親,孩子,魔王的聲音,歌聲中刻劃出了父親仁慈的愛撫,孩子風夜的恐懼,魔王威力的誘惑;安德森唱出了歌詞中的戲劇性,把這首歌曲融在詩的境界裏。

「聖母頌」,這是安德森第二次由歐洲返國,在美國第一次公開演唱,歌曲中的一首(時在1935年12月30日),基於這首歌曲演唱的成功,安德森成了美國音樂評論家頌讚的焦點,多年的奮鬥,終於戰勝了種族膚色的岐視,安德森自己成功了,並且替所有的美國黑人揚眉吐氣一番。1939年2月24日,「聖母頌」這首歌曲更帶來了安德森的好運,林肯紀念堂台階上的復活節露天獨唱會,各地的聽眾,如宗教徒朝聖似的趕來,足足的在七萬五千人以上,「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台階上,在大理石的林肯像側,佇立著一位頎長的黑膚女郎,身着黑緞衣裙,雙眼微閉仰視天際,兩手合掌胸前,虔誠的歌唱著。」這就是她那次演唱時,留下的珍貴鏡頭。安德森以虔誠的意境唱出這首「聖母頌」,其對宗教宣揚的功效,確勝過於那些宣道講教旳傳道師,這是音樂對事務功效的表達處,亦是安德森在聲樂造詣上最成功的表現。⋯⋯⋯⋯

「祂己掌握了全世界」,這是一首名蜚美國的黑人聖歌,安德森對此曲有偏愛的興趣;黑人唱黑人的歌,又加上她對此曲的偏愛,安德森將技巧與情緒,在歌曲中表露無遺。

最幸運的,是安德森在曲終的熱烈掌聲中,很爽快地加唱了「天堂」和「聖母頌」二曲,這充分的流露了安德森如寫自傳那樣爽直,熱情的性格,更使身在這「百年難聞」的獨唱會中的人,得以一償聆賞安德森拿手好曲——「聖母頌」的耳福。

鋼琴伴奏祿普,不太高大的身段,和不太細長的十指,在伴奏的技巧上充分地顯出了力的控制,襯墊了安德森在歌聲中的才華,堪稱「相得益彰」,無怪乎祿普曾幽默而自矜地伸出十指說:「這就是我的天才」。

※另一則不具名樂評摘要:

⋯⋯⋯⋯安德生不但有一個令人神往而帶有磁性低沈的歌喉,而且感情極為豐富;她一會兒魔王,一會兒少女,一會兒秋天、夜景、愛情、死亡⋯⋯⋯⋯她代表了一切,唱出了一切——人間的、和天堂的。她唉聲嘆氣,她沈痛呼號,她高歌快樂,她祈禱,她笑,她哭⋯⋯⋯⋯

黑人聖歌是她所愛。其中「衪己掌握了全世界」是告訴世人,即使自己被遺棄了,上帝還是可以照管和收容你。她富於情感動人的聲音,即使不是教徒聽了之後,也會被感動得歸於上帝。⋯⋯⋯⋯⋯⋯

※「音樂雜誌」創刊號封面 /「世紀之音——瑪麗安 · 安德森自傳」

音樂會翌日中午1時分55分瑪麗安 · 安德森偕其夫婿及伴奏祿普,經理人約費,搭香港航空公司班機飛往香港,繼續其遠東地區旅行演唱的行程。

就在演唱會後的10月15日,台灣音樂史上相當重要的音樂雜誌(月刊)「音樂雜誌」創刊號,就以瑪麗安 · 安德森在林肯紀念堂露天演唱會演唱的歷史珍貴照片為封面。

1969年元月初,愛樂書店也出版了《世紀之音——瑪麗安 · 安德森   自傳》由任職聯合報的名記者戴獨行翻譯,分上、下二册,列入筆者執行編輯的「愛樂文庫」第12、13集。

※20世紀最偉大的歌唱家

隨著歲月無情地消逝,《世紀之音——瑪麗安   · 安德森   自傳》書成絶版,這位昔日曾經臨台獻唱,轟動全國,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唱家,如今卻己在年輕人的腦海中消失無踪!

「張己任老師說故事」提起,年輕樂友的諮詢,耄耋之年,腦力已衰、退化的筆者,只好勉力開啟麈封己久的記憶、依據資料簡介於下。

※她的成功,全是艱辛努力的收穫

因為她是黑人,那時候音樂學校都排斥黑人,使她失去受音樂學校教育的機會;後來有人說她不是學院派正統,就是指此而言。其實世人所尊崇的是她那「百年難得一聆」的歌聲美藝,和她的熱心公益的精神,以及樸實、剛毅、誠摯可親的風度。至於非學院派、演唱歌曲長短,並不足影響其成就。

1897年2月27日,瑪麗安 · 安德森誕生於費城(Philadelphia)一黑人區。父親約翰 · 伯克烈 · 安德森(John Berkley Anderson)做過賣冰和賣煤炭的小販。母親安妮 · 德麗拉 · 汝可兒(Annie Delilah Rucker)婚前曾短期就學於維吉尼亞州林區堡的專科院校(Virginia Seminary and College in Lynchburg),在維吉尼亞擔任學校教師。因為沒有獲得學位,依照費城一項針對黑人所設的法律,黑人教師(白人教師不在此限)不得任教。她只好以照顧小孩維生。

瑪麗安 · 安德森是安家大姐,大妺愛麗絲(Alice,後來改名為Alyse),小妹耶瑟(Ethel,1902-1990),後來也成名為歌者,與詹姆士 · 德浦瑞斯特(James DePreist)結婚。其子詹姆士 · 安德森 · 德浦瑞斯特(James Anderson DePreist)也是著名的指揮家。

父母親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全家人在南費城的聯合浸信會教堂極為活躍。瑪麗安的姑姑瑪麗(Mary)是掌理教會音樂活動的重要會友,她很清楚的看出瑪麗安的優異歌唱天賦,勸導她在六歲時就加入教會少年唱詩班(the junior church choir)擔任獨唱,並且經常與瑪麗姑姑二重唱。瑪麗姑姑也帶她參加地方上的教會、青年會(YMCA)音樂會、慈善音樂會,以及其他地區的音樂演出活動。瑪麗姑姑的引導,影響了她走上音樂生涯之路。

姑姑安排她在地方上的慶典、集會上唱幾首歌,可得到25或50分錢。當她十幾歲的早期少女時代,開始唱歌可以得到4-5元;這在20世紀初期是相當可觀的金額。

10歲時加入民眾合唱團(the People’s Chorus),在歌唱家恩瑪 · 阿札利雅 · 哈克烈(Emma Azalia Hackley)指揮下,經常擔綱獨唱演出。就在1909年聖誕節前數星期,瑪麗安12歲時,父親車禍撞傷頭部,卻在一個月後因為心臟衰竭逝世,享年僅34歲。瑪麗安全家只好依親搬到袓父母家。袓父班傑明(Benjamin)和祖母伊莎貝拉 · 安德森(Isabella Anderson)出身奴隸家庭,經歷體驗了1860年代的黑奴解放運動。他是安德森家族中第一位在南費城定居。祖孫融洽快樂相聚了一年後,他就去世了。

瑪麗安入史丹頓初級學校(Stanton Grammar School)就讀,1912年夏畢業。家庭無力讓她讀高級中學,更不可能付受教音樂課的學費。然而瑪麗安仍舊得到機會就繼續到處演唱,並且熱切的從願意教她音樂的人士努力學習。

她整個少年時代就一直都保持著很活躍的教會音樂活動,如今更參與成人的唱詩班,如:浸信會青年聯合會(the Baptists’ Young People’s Union)之類的音樂團體,擔負重任。這些團體都會提供給瑪麗安少許音樂方面的機會。

許多人憂心瑪麗安的優異才華被埋沒,她所屬的教會魏士禮 · 帕克斯牧師(Revered Wesley Parks)、大眾合唱團的指揮家們(the directors of the People’s Chorus),以及一些黑人社團的領導者,很熱心的籌募供她師事瑪麗 · 桑德兒絲 · 帕特遜(Mary Saunders Patterson)學習聲樂課程,和就讀南費城高級中學(South Philadelphia High School)所需的經費。

高中畢業後,她決心學習音樂,便到費城音樂學院(the Philadelphia Music Academy)即今之藝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排隊報名。排了很久輪到她時,管理報名事宜的女人問她説:「妳來幹什麼?」她回答說:「我來報名入學的。」那女人把眼一橫,手一指,道:「快點走開,不要阻延人家後面的人報名,我們是不收黑人的!」

這種種族岐視,當衆公然侮辱,使她後來一生不願再向音樂學校問津。成名後她受到全美國不分黑人和白人歡迎,但是她都婉謝那些白人與黑人分座的地方、音樂廳之邀請;她不願意在黑人被岐視的所在演唱。

瑪麗安 · 安德森並不因之氣餒,轉而尋求私人授課學習。獲得費城黑人社團的繼續支持,她首先師事阿葛內絲 · 瑞芙斯迺德(Agnes Reifsnyder)。之後,經由她就讀的高中校長的引介,會見玖瑟佩 · 博蓋蒂(Giuseppe Boghetti)。博蓋蒂是盛名卓著的聲樂家,要列入其門牆極為不易。安德森以《深河》(Deep River)這首歌做為聆審(Audition)曲,唱給這位聲樂大師聆聽,博蓋蒂感動得熱淚盈眶。

1925年瑪麗安 · 安德森有了重大的突破,她贏得了紐約愛樂管絃樂團主辧的歌唱比賽第一獎,8月26日的音樂會中與這個世界著名的樂團同台演出。精彩的演唱,博得樂評家與愛樂大眾一致的讚美,喝采!

安德森續留紐約追隨大師佛吉(Frank La Forge)深造。其後數年,她在美國各地舉行演唱會。然而種族歧視的因素使音樂會無法造成旺盛的氣勢,妨礙了她的音樂事業。

※享譽歐洲一西貝流士讚美

1933年,瑪麗安.安德森在倫敦的「維摩樂府」(Wigmore Hall)舉行了她在歐洲的首次公演(debut),受到熱烈的喝采。她在1930年代初期樂旅全歐演唱,沒有遭到在美國的種族岐視。1930年夏,她赴斯堪地納維亞(Scandinavia)演出,結識了芬蘭的鋼琴家寇斯蒂.魏漢年(Kosti Vehanen),成為她固定的伴奏者兼歌樂教練(Vocal coach)許多年。

在赫爾辛基(Helsinki)音樂會後,經由魏漢年的介紹,她幸會了大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深受安德森演唱感動,邀請安德森到他家,吩咐妻子以香檳酒,取代傳統的咖啡來招待她。西貝流士盛讚安德森能夠深入洞察了北歐人的精神(Nordic soul)。兩位音樂家立即締結了良好的友誼,並且更進一步發展成專業上的夥伴(professional partnership);多年來西貝流士改編或是創作歌曲供安德森演唱。1939年,他創作了一首新編成歌曲的〈Solitude〉(孤獨)題獻給安德森。

1934年,備受崇敬的音樂會經理人索爾.修洛克(Impresario Sol Hurok)在巴黎聽了安德森的演唱會後,就敦促她返回美國。修洛克從此就作了她的經理人。

1935年12月30日在紐約市政廳(Town Hall)舉行首次演唱會。不幸瑪麗安 · 安德森在輪船快抵達紐約時,跌傷了膝蓋,上岸都是抬上去的,大家都料定演唱會那天她不會出場。可是她不願使聽眾失望,同時也不想失掉在紐約重振聲威的機會,咬著牙,忍著痛,先在帷幕裡站好,幕啟後便動也不動,虔誠的開始了她的歌唱,她唱出了最優美的歌聲,聽眾如醉如癡,一曲甫畢,掌聲雷動!第二天樂評家們、每家報刊上,都把她捧上天!。她知道紐約的大門己為她啟開,她可以任意馳騁自為了。

其後四年她巡迥美國各州演唱,並且出國遠赴歐、非以及南美各地演唱。有數家歐洲的歌劇院邀請她演出,但安德森因為自覺欠缺演戲經驗而予以婉拒了。不過卻進入錄音室錄製了一些歌劇的詠嘆調(Opera arias),都成了暢銷唱片。

1930年代中期,在魏漢年伴奏下,安德森繼續在歐洲巡演;她造訪了東歐國家諸首府和俄羅斯演出,並再度回到斯堪地納維亞,在北歐停留了二年,掀起了一陣「瑪麗安熱潮」( Marian fever) ,遍佈各大小城市,甚至偏鄉村莊都有成千上萬的粉絲!

※托斯卡尼尼讚美她的歌聲:「百年難得一聆!」

安德森也備受作曲家、指揮家和管絃樂團的寵愛。1935年8月間她在薩爾茲堡演唱,閉幕後,有一位白髮蕭蕭的老先生到後台來看她,她一見那位老人就大吃一驚!原來這位老人便是指揮壇上的泰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托斯卡尼尼同她握手致賀,讚美她說:「妳的歌聲真是百年難得一聆!」(a voice heard once in a hundred years)

※面對種族岐視

1930年代,安德森在美國一年約舉行70場演唱會。雖然那時己頗有名氣,但是身為年輕黑人歌者,她的才華並不能夠使巡迴美國各地演出時所面對的種族岐視完全中止。她仍然常常被一些美國旅館拒絕入宿,某些餐廳不允許她入內用餐。因為這種不平等的種族岐視情況,使得一位奮力從事種族包容的鬥士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a champion of racial tolerance)在許多次場合出面招待安德森;第一次是193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演出前,就被旅館拒絕入住。最後一次客居他家,是在1955年他逝世前數月。

※林肯紀念堂廣場音樂會


瑪麗安.安德森在林肯紀念堂演唱。(圖/作者提供)


林肯紀念堂廣場聚集七萬五千聽眾的盛大場面。(圖/作者提供)

1939年復活節星期日,瑪麗安.安德森準備在華盛頓憲法廳(Constitution Hall)舉行一場演唱會,卻遭到了「美國革命女兒會」(the Daught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簡稱DAR)的反對,不主張讓一個黑人到神聖的憲法廳去演唱,這使得瑪麗安.安德森很難過。

當時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 C.)是一個種族隔離的城市,有許多種族歧視、隔離的法律制度、規定。例如:黑人只能坐在憲法廳的後排座位。

革命女兒會的作為引發爭議與憤怒,許多女兒會會員,包括羅斯福總統夫人(First Lady Eleanor Roosevelt),頗為不平而辭去了在革命女兒會的職務。她寫信給革命女兒會說:「我完全無法認同拒絕提供憲法廳給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之作法……你們原本有引導啟蒙之道(an enlightened way)的機會,以我觀之,你們錯失良機了!」

羅斯福總統、夫人和經理人索爾.修洛克等人的努力,促使當局允許瑪麗安 · 安德森於復活節星期日(4月9日)在林肯紀念堂前台階上舉行露天演唱會。有七萬五千聽眾齊集在紀念堂前廣場聆聽這位黑人歌唱家的歌聲。國家廣播電台也全程實況轉播。一如既往,瑪麗安.安德森在魏漢年伴奏下演唱;他們以附有莊嚴又令人感動的解說的樂曲「我的國家」(My COUNTRY, Tis of Thee)開啟了這場歌唱音樂會。那真是這一代最偉大的演唱會,也打破了往例在(解放黑奴的)林肯紀念堂前演唱!

兩個月後,配合美國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在維吉尼亞州首府李奇蒙(Richmond)舉行的第30屆會議,羅斯福總統夫人在國家廣播電台(NBC & CBS)致詞,並且頒贈瑪麗安.安德森「1939 年史賓甘恩勳章」(1939 Spingarn Medal),以表揚其卓越成就。

此一事件之紀錄影片獲選列入國家影片檔案(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1957年10月10日出版的音樂雜誌(月刊)《音樂雜誌》創刊號。以瑪麗安.安德森在林肯紀念堂林肯雕像前演唱的歷史性珍貴鏡頭為雜誌封面。(圖/作者提供)

※風靡新大陸,培植新俊秀

1939年11月到1940年6月,7個月裡她在70個城市舉行了92場演唱會,這真是前所未有的熱烈情況。那年秋天首次訪問夏威夷,同樣掀起了熱潮。

1941年,費城贈給她一萬美元「包克獎金」,以後她把這筆獎金用來培植音樂新秀,以表示報答當年多少朋友培養她,助她成名的盛意。

1942年她又設立「瑪麗安.安德森獎金」一萬元。這些獎金後來由她不斷充實,金額相當可觀,確實協助了不少音樂才俊,獲得成就。其中如:瑪特維爾達.道茲 (Matwilda Dodds)、卡彌拉.威廉絲(Camilla Williams)、魯澤.薩克森(Luther Saxon)等人,現在都已成為樂壇名家。

瑪麗安.安德森的足跡可說遍天下,到處掀起「瑪麗安狂熱」。在巴黎演唱,聽眾擠得水洩不通,差點引發騷動;在以色列,她得到一生未有的榮譽,她捐出收入設立獎學金,協助以色列青年歌唱家有更多更好的造就。

※華府憲法廳演唱會

1943年3月間,瑪麗安.安德森先是在華府內政部大廈舉行演唱會,第二天晚上她終於登上憲法廳的舞台演唱。這次不但沒有遭到反對,而且邀請她到憲法廳演唱的,也正是當年反對她在憲法廳演唱的美國革命女兒會,她們請她為美國紅十字會舉行無分種族聽眾的慈善音樂會。她不計前嫌,慨然允諾。

那天晚上憲法廳舞台帷幕揭開時,瑪麗安.安德森並無躊躇滿志,絲毫無勝利的感覺(sense of triumph);音樂會後她述說了感想:「當我終於步上憲法廳舞台時,我覺得無異於其他的音樂廳,在那裡演唱非常快樂!」。

※第一位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黑人歌唱家

1954年10月,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正式宣布聘請瑪麗安.安德森,參加本季的歌劇演出時,她的聲望達到巔峰。翌年1月7日演出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名歌劇「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劇中女巫烏利卡(Ulrica)。她打破了歌劇院的傳統,以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African-American)黑人歌唱家登上了歌劇院舞台。而這也是她一生唯一的一次歌劇演出。

※親善大使

1957年她在艾森豪總統就職大典獻唱,並應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家戲劇學院(the American National Theater and Academy)之請,以親善大使(goodwill ambassadress)身分,訪問印度和遠東地區舉行演唱會。在12星期內,她旅行了35,000英里(56,000公里),舉行了24場演唱會。其後艾森豪總統又指派她為代表,參加聯合國人權會議(the United National Human Right Committee)。同年,她膺選為「美國藝術與科技學會」特別會員(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58年奉政府派任為聯合國代表。

1961年1月20日,她在甘迺迪總統就職大典獻唱,並且應邀于1962年在白宮東廳(the East Room of the White House)為甘迺迪總統和其他權貴人士、名人演唱。她也走了一趟澳洲,舉行演唱會。

※人權運動,慈善義演

1960年代,瑪麗安.安德森熱衷支持活躍於美國公民權運動(the civil right movement),為種族平等會議The 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和美-以文化基金會(the Americans - Israel Cultural Foundation)舉辦慈善義演音樂會。

1963年,她在華府職業自主遊行(the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演唱。同年,她名列新近重新創立的「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31位最具原創性的受勳者之一,以表揚她對「美國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之殊勳,世界和平與文化,以及竭力於其他重大意義之公或私事務」。

※告別樂壇演唱會

瑪麗安.安德森似與我們永遠同在。但是美好的事物總有結束的時候,1965年4月18日下午,這位非凡的女低音歌唱家走上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上,作最後一次—告別樂壇的公開演唱。

國際樂旅(The international  Concert tour)告別樂壇的演唱會,始自1964年10月24日(星期六)在憲法廳的演唱會,而於翌年4月18日在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唱會結束。卡內基音樂廳的告別演唱會,意味著美國文化中一個重要時代己告結朿。

※功成名就的榮耀

雖說瑪麗安.安德森自樂壇退休,不再公開演唱,但是因為基於特殊的意義,她還是免不了會應邀在重要場合演出;例如自樂壇引退那年的7月3日,她在「林肯肖像」(Lincoln Portrait)(註 2)一劇中擔任道白的工作,並且也唱了幾首聖歌。此外,1976年還在此劇作曲家柯普蘭(Aaron Copland)指揮費城管絃樂團在薩拉託噶(Saratoga)演出時,出任敘述者(narrator)的道白工作。

瑪麗安 · 安德森的卓越成就舉世崇敬,獲得許多獎譽與勳章,前文所提數獎項之外,再列舉於下:

•1973年賓夕凡尼亞大學合唱倶樂部功勳獎(Glee Club Award of Merit)
•聯合國和平獎(the United Nations Peace Prize)
•1978年紐約市的「韓德爾大獎牌」(Handel Medallion)與「國會金牌獎」(the Congressional
Gold Medal)
•1981年「喬治 · 彼巴蒂獎」(the George Peabody Medal)
•1986年「國家藝術獎」(the National Medal of Arts)
•1991年「葛拉米終生成就獎」(Grammy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1990年美國財政部發行以她的肖像所鑄成的半盎司紀念金幤。
•1984年她是紐約市「伊蓮娜 · 羅斯福人權獎」(the Eleanor Roosevelt Human Rights Award)
第一位榮獲授獎者。
•榮獲霍華德(Howard)、天波(Temple)大學和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等大學院校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
•瑞典國王葛斯達夫(Gustaf)贈予藝術勲章,芬蘭政府頒給她白玫瑰勲章,其他法國、海地、利比亞、菲律賓都對她有過特別崇敬的措施。

她的故鄕費城人,斥巨資在費城市區內她童年生長的地方,設立了「安德森遊樂中心」,也幫助了前途極有希望的青年歌唱家得到許多便利。

※晚年

瑪麗安.安德森在1943年7月與紐約一位建築師結婚。夫婿奧菲斯.費雪是小時候一塊長大的伴侶,他是道道地地的美國白人,手腦靈巧,除建築設計外,又會做木工、電工、水泥工,歌唱也能來上幾首。為人通情達理,事事體貼,為了事業,為了終年的旅行演唱,他們沒有小孩,安德森說:「我們很盼望有小孩,而且小孩必定要自己親自照顧……一個人總得有自知之明,因此,我別無選擇的餘地,只好在這方面犠牲了。我的『王』對我很同情,亦深具同感。」安德森稱她的丈夫為『王』(King),她說這是他的綽號,而且很喜歡這樣被稱呼,「他是我心目中的王!」。

1986年,安德森的丈夫奧菲斯.費雪在結婚43年後逝世。安德森依舊定居在康乃狄克州丹布里(Danbury)鄉村的瑪麗安娜農莊(Marianna Farm),直到1992年她逝世一年前。雖然財產己出售給開發公司,許許多多的傳統保守主義者(various preservationists)和丹布里市卻極力為保全安德森的音樂室(Anderson’s studio)而奮鬥。

他們的努力獲得成功,「丹布里博物館與歷史學會」(the Danbury Museum and Historical Society)獲得康乃狄克州政府一筆獎助金,徙置建築物於新地點,修復,並於2004年開放給大眾。此外,在參訪音樂室時,參觀者可以從安德森生涯里程碑中,看到許多照片和使人緬懷銘感的嘉言懿行紀錄。

瑪麗安.安德森於1993年4月8日,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逝世,享年96歲。一個月前在奧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Oregon)其甥指揮家詹姆士.德浦瑞斯特家中,心臟病發作過世,安葬在賓夕凡尼亞州柯林碟爾(Collingdale)的耶典墓地(Eden Cemetery),鄰近費城市郊。

【註解】
1. 從被某樂友推崇為「音樂界最有學問」的己故張繼高先生(吳心柳)開始,不知何故,Marian Anderson 的中文譯名「瑪麗安」被譯成「瑪麗亞」,且一直流傳至今,少有看到正確的譯名;這可能是因為吳心柳的權威性迄今不衰,令人不敢不依循使然。
2. 柯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為敍述者(narrator)與管絃樂團所作的樂曲,作於1942年。同年5月14日在辛辛納提(Cincinnati)首演,由寇斯鉄朗湼茲(Andre Kostelanetz)指揮辛辛納提交響樂團(the 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