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人物】 施純仁 腦神經外科泰斗(1923〜2017)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人物】 施純仁 腦神經外科泰斗(1923〜2017)

 2019-09-06 16:10
《一個醫師的時代見證─施純仁回憶錄》一書封面。圖/記憶工程出版社
簡介:

施純仁,1923年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台中州大甲郡梧棲街,其父為小學教師。施純仁從小成績優異,讀日人小學,台中二中,台北高校,後考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1945年日本戰敗,施純仁正值大學四年級,學校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他變成二次戰後台大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在二戰末期,施純仁親眼目睹頭部受傷的病人因無法及時進行腦手術清除腦中血塊,造成腦壓高升而死亡,當時就下決心要成為一名腦神經外科醫師。1956年他前往加拿大蒙特婁神經科學中心受訓兩年,1958年返國後創設神經外科,他是國內第一位完成腦外科手術紀錄的醫師,1986年,施純仁從三總退休,立即被蔣經國延攬入閣,以第一位臨床醫師身分的醫界人士出任第四任衛生署長,他的一生造福了許多的病患。圖/記憶工程出版社

施純仁,1923年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台中州大甲郡梧棲街,其父為小學教師。施純仁從小成績優異,讀日人小學,台中二中,台北高校,後考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1945年日本戰敗,施純仁正值大學四年級,學校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他變成二次戰後台大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在二戰末期,台北曾遭受美軍大空襲,許多遭受機關槍掃射的傷患被送往台大醫院搶救,施純仁親眼目睹頭部受傷的病人因無法及時進行腦手術清除腦中血塊,造成腦壓高升而死亡,當時就下決心要成為一名腦神經外科醫師。日後他真的成為台灣腦神經外科的開路先鋒,一生造福了許多的病患。

施純仁台大畢業後,選擇到三軍總醫院服務,因為當時軍醫院外科病人很多而醫師不夠,他曾一個醫師要照顧90床病人,其中還包括10個重症病人,常常整日忙碌工作,累到精疲力竭不得不休息,卻又馬上接到緊急通知要進開刀房,甚至要不眠不休的工作兩週才能休息一天;但在這樣辛苦的工作環境下,讓施純仁練就了一身好功夫。1956年他前往加拿大蒙特婁神經科學中心受訓兩年,1958年返國後創設神經外科,他不僅是國內第一位完成腦外科手術紀錄的醫師,他的開腦手術越來越熟練,不管是腦瘤或頭部外傷的手術成功率愈來愈高。在國內,施純仁成為腦神經外科的權威,並擔任三軍總院的外科部主任,許多病患甚至名流登門求醫,挽救了無數性命。施純仁也訓練了需多優秀的年輕醫師,分散到台灣各地服務;他更創立了「中華民國神經外科醫學會」,開始推動與國外的神經外科學術交流和人才培訓的計畫,同時在國際上爭取為台灣發聲,維護學術會籍的地位。

1986年,施純仁從三總退休,立即被蔣經國延攬入閣,以第一位臨床醫師身分的醫界人士出任第四任衛生署長,他一上任立即建立頭部外傷資料庫,腦死判斷標準,並推動騎乘機車須戴安全帽的立法,大大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死亡率。他因發現肺癌和腦中風是十大死因的前兩名,就以身作則戒掉多年抽菸的習慣,並宣導戒菸運動,同時要求全國衛生單位宣導國民量血壓防治高血壓的重要性,在他任內也通過了〈醫療法〉、〈預防接種疫苗傷害救濟制度〉及〈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等重要法案,對國人健康做出重要的貢獻。1990年卸下署長職務後,施純仁仍關心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曾於2012年因反對中共當局強制摘取法輪功及異見人士的器官,呼籲醫界關切這個議題。

2017年6月18日,施純仁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95歲,他開啟台灣腦神經外科手術的新紀元,培養許多優秀年輕醫師迄今仍造福台灣病患,他不愧是腦外科手術的泰斗。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