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公佈了「印太行為準則」,世人無疑有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聯想,十幾年的德中、歐中的甜蜜「戰略夥伴關係」,將變質而乏味。前些天,筆者期待14日梅克爾與習近平的視頻談話,既然出台了德國版的「印太準則」,那麽世人一定能從德中、歐中領導人的談話中,獲取更多的信息與變化。
「走紅地毯」變成了「視頻對話」
9月14日,歐盟輪值主席德國梅克爾總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會晤,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
中歐商談欲達成高水平的投資協定,始於2014年。今年7月,歐盟委員會與中國國務院舉行了「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視頻會議,共識是「有望年內達成『投資總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據媒體透露,14日的中歐對話,原定於歐盟27國和中國領導人舉行大型峰會,梅克爾總理作為東道主,在萊比錫還將安排「走紅地毯」,現改為小範圍線上會議——歐中視頻峰會,原定進行四小時,結果兩小時後就結束。這樣的「降格」與「降溫」,大陸媒體以「疫情」作托詞,意在化解被「降格」與「冷遇」的尷尬。
會前,歐盟對華政策的副主席德國綠黨的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就公開宣稱,中國的傲慢和攻擊性愈來愈強,歐洲必須要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出和聲,來面對中國。梅克爾需要放下一向對中國的溫和態度,跟歐盟夥伴一道採取更加強勢的姿態。雖然已經被中國金錢攻勢軟化了的希臘和匈牙利,未必能挺住,但是歐盟三架馬車的代表在會前是達成共識了,在會談期間,確實十分直白地要求雙方經貿的公平原則,並堅持人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德國的《明鏡週刊》(Der Spiegel)甚至直接用標題「歐洲、美國、印度的反感情緒:全部針對中國」(Anti-Stimmung in Europa, USA, Indien: Alle gegen China),來詮釋當下國際上對中國的負面直觀。自從武漢病疫以來,中國短短時間內,以鐵腕控制了國內疫情,然而作為病毒原發國,它不但沒有審慎謙虛地進行調查病源,公佈可靠的調查數據,反而遮遮掩掩,推卸責任,跟美國打口水仗。運送到各國的口罩又多半不合格,還抬高價格。此外,更是發動大外宣,世界都在病毒肆虐下呻吟,中國卻高唱讚歌,為自己臉上貼金,種種惡劣的表現,令人生厭。新近,王毅外長到訪歐洲五國,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也到希臘、西班牙進行可笑的「疫苗外交」,兩位高層外交官想為歐中會議暖身鋪路,結果所到之處備受冷遇,碰了一鼻子灰。
德中、歐中關係不再是「戰略夥伴」
習近平的發言中,強調了「中歐要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顯然沒有得到梅克爾總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相應附和與回應。
德中、歐中是否還存在「戰略夥伴關係」?答案是否定的,依據是:
1、梅克爾一直重申,歐洲與美國的關係,建立在傳統的價值觀基礎之上,德國、美國等民主國家始終是站在一起的。美中關係決裂,主要是側重於人權民主的價值觀。美國是德國、歐盟的同盟國,無論從價值觀來講,還是從現實同盟利益來說,德國與歐盟都會選擇站在美國一邊,這一點毋庸置疑。
2、從2019年3月以來,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首先使用了「系統性競爭對手」(systematischen Rivalen)、競爭者 (Wettbewerber) 的稱謂,反正不再是「夥伴」了。
3、德國公佈了「印太準則」,其實就是德國版的「印太戰略」,無論從印太戰略地位來說,還是從印太的德國、歐洲利益來說,對手、朋友與敵人的關係同樣是一目了然的。德中雙方都應該明白一點,「印太準則」的形成與實施,戰略目標的指向與對象,無疑凸顯了中國,稱其為對手或競爭者已經很客氣了,「戰略夥伴關係」可就真談不上了。
4、今年以來,北京政府推行「戰狼外交」,在貿易談判中缺乏妥協意願,「一帶一路」對世界各地滲透影響力,對台灣的不斷施壓與脅迫,對維吾爾人、藏人及蒙古人的壓迫,以及推行中止香港自治地位的《國安法》等等,不一而足。多年以來中國不遵守國際法,違規、犯法,和歐洲的經貿跟同美國一樣不對等,利用西方開放自由的社會和規則,佔盡便宜。初期西方認為反正中國是「開發中國家」,不必計較,然而數十年過去,中國在科技應用、電訊流通、生產機械化各方面都早已超越西方,並且軟硬兼施,將西方先進技術轉讓到手,真可謂迎頭趕上了。「中國是歐洲、德國系統性競爭對手」已明確放在台面上了。
此處可借用歐盟「首席外交官」博雷利(Josep Borrell)的明確定義:中歐關係「三要素」:經濟上的夥伴,貿易和技術上的競爭者,制度上的對手。
2020.9.14歐中視訊峰會,習近平親自出馬拉攏歐洲。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歐盟呼籲中國「退讓」與「改變路線」
雖說,此次歐中峰會重點在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但是會議還是不可回避地討論了新疆的人權狀況和香港「自治問題」。
梅克爾總理強調了中國的人權問題,提出中國政府在處理新疆維吾爾族人的政策中,嚴重地觸犯了人權;在香港推行實施北京的《國安法》,破壞了香港的民主與法制社會環境,並指出:北京的《國安法》違反了國際協議。
習近平從中共的立場上進行了說明和辯解,但梅克爾對習近平的解釋表示懷疑。她向習近平提出了「派代表前往新疆訪問與考察」,習近平接受了梅爾克的要求,德國將派遣代表赴中國新疆實地考察與核實「再教育營」的人權問題。
總之,歐盟呼籲中國改變路線,在人權問題上、在環保問題上,及香港《安全法》問題上,中國必須退讓,這是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繼續並結束有關計劃投資協議的談判。
歐中的經貿關係,如今不能如中國之願,只談生意,用金錢和利益來誘惑、收買幾個小國家,藉此分化歐盟大家庭。三架馬車很明確地表示,不會對中國侵犯人權的作法,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批評,而是要採取實際的一些制裁行動,這是歐盟各國的共識,對習近平明確地表達了,這個球如今在中國手中,下一步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
德國總理梅克爾提出中國政府在處理新疆維吾爾族人的政策嚴重觸犯人權;在香港推行實施北京的《國安法》,破壞了香港的民主與法制社會環境,並且違反國際協議。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必須共同制定歐中經貿的遊戲規則
這次談判,目的是在年底前完成自2014年以來一直在進行中的歐中經貿談判,並簽署「投資總協定」CAI。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敦促北京放寬推進歐盟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包括電訊企業的通道,跟中國的國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以及協議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最為重要的是協議的可執行性,歐盟不滿意於這一切只限於書面上的承諾,畢竟中國以往不遵守合約的行為太多了。正如前面提到的歐盟中國專家比蒂科夫,在跟柏林智庫Merics的訪談中所說:咱們別被中國的口頭禪「雙贏」迷惑住,別只盯著書面的簽約,要看、要檢驗契約的真正可行性。
馮德萊恩提出,中方需要在三個要點上讓步,「首先,中國政府應放寬對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盟公司的管控與影響;其次,中國不能對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盟公司強行要求技術轉讓;再次,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應更加透明,保證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這是歐中經貿合作能否向前邁出重要一步的基礎。」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明確表示,歐盟有信心代表其共同利益。他解釋道:「歐洲必須是一個參與者(遊戲規則制訂者),而不僅僅是運動場的提供方。」
米歇爾認為:「這次會議是朝著與中國進一步平衡關係邁出的又一步。」歐盟已經發出了明確統一的信息,即它希望與中國建立在相互負責和公正基礎之上的關係。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敦促北京放寬推進歐盟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包括電訊企業的通道,跟中國的國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以及協議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不能忽略的那些零碎信息
1、此次視頻對話,雙方在所有問題上均未達成共識。在全球普遍對中國產生疑慮和不信任的大環境下,歐盟敦促中國作出更大的努力,包括人權問題也要得到解決。
2、習近平接受梅克爾提出的「繼續人權對話」,這可能是此次視頻會議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至於疫情消沈下去後,會否安排正常的峰會時間,取決於中國如何落實解決,它所答應的關於氣候保護和人權問題。以事實來考察中國的誠信度,然後才繼續會談。
3、中國商務部表示,雙方充分肯定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特別是就公平競爭議題取得了重大進展,將繼續加強督導,加快推進剩餘問題的討論,按照領導人確定的目標,在年內完成談判。
4、從歐中、德中關係的演變來審視,中國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全球範圍內朋友變得越來越少,北京是否有所警醒,反省檢討自己的做法與策略?
對此,我們將繼續關注,及時與讀者交流、分享我們的認知。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