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醫病之間並非對立 卻是絕對不均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醫病之間並非對立 卻是絕對不均等

文/周堪生(病人家屬)

2017-01-06 12:47
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民報後製處理
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民報後製處理

媽媽去年以九十高齡過世。因為遺傳基因優良,媽媽一直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一口真牙。在我們的記憶中,老人家秉持規律的飲食作息,從衰退到過世只有一年多的時間。長期以來,媽媽會定期看內科門診,並且做健康檢查。

陳醫師每次看到老人家都會說,「周媽媽,你的氣色真好,真福氣。您的健檢數據比我的都要好,只有膽固醇及血壓稍微偏高一點。讓我開微量的降血脂及降血壓的藥,吃吃就沒事」。醫師還會握著媽媽的手說,「周媽媽,您的體質好,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安啦」。媽媽每次看診完畢,都笑瞇瞇地回家,並期盼下次的回診。我們相信,醫師的關懷與鼓勵,有時候比藥物更有效。

媽媽因為記憶力減退,常常忘東忘西。我們懷疑這是老年失智的前奏。經醫師用電腦斷層檢測,發現確實有失智的傾向。精神科醫生身材矮胖頭微禿,戴一付金絲細邊眼鏡,很斯文。在門診時,他的眼睛都專注在病歷及檢驗報告上,很少抬頭看患者一眼。我們把病情鉅細靡遺述說一遍,換來的是醫生冷冷又簡單的回覆。也許醫生每天看太多類似的病患,我們的描述引不起他一絲的關注。醫師珍惜他的金口,總是簡單地說,「退化,以後會更嚴重」。然後給我們一堆延緩退化的藥回去,按時服用。

健忘是人人都有的毛病,我們很擔心失智症的到來。不但病患本身痛苦,照顧者的壓力也很大。隨著病情的演變,媽媽漸漸地會把人、地、時的關係像一團線,糾結在一起而理不出個頭緒。後期媽媽經常以為看到螞蟻昆蟲在牆上、在床上漫爬。媽媽經常會看到過逝的親人來訪。個性也轉變為猜忌,易怒。老人家懷疑看護要加害她,偷她東西。我們去請教精神科醫生,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病人舒緩。醫生說,他可以把藥量加重。病人就不會再吵鬧,不過整天會在昏睡中。醫生說是從專業領域意見,可是患者家屬聽到惶恐不安。醫生是不是應該耐心,花一些時間站在病患家屬的立場,共同研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或用藥。我們需要的不是只會開處方箋的醫師。我們期望是有同理心,願意幫助病患家屬並給予諮詢的醫生。

媽媽到最後幾個月體重減輕近半,大小便失禁。長時間臥床,精神狀態愈來愈差。慢慢地已經不太能認人了。臨終前幾天,媽媽不太願意進食。有一天我們發現媽媽全身冒汗,口吐黏液,喉嚨發岀異聲。我們立刻將媽媽送到平常看診醫院的急診室。護士量出血壓只有60,心跳微弱。急診室醫生立刻下指令,插管。我把醫生拉到旁邊輕聲說,家母有交代,不要插管。沒想到醫生大聲叫囂,病人家屬不要插管,不要急救。去拿放棄急救書給家屬簽字。這樣連叫幾次,聲音之大從急診室傳到醫院大廳。看著媽媽瘦弱的身軀躺在急診室病床上,生命跡象正在消逝中。當下我的眼淚直流,心在淌血。為什麼醫生你不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為什麼醫生你不尊重一個生命的凋謝。隨後內科醫師趕到,他說家母有交代不要急救。他建議把媽媽推到他負責的加護病房。趕快通知親屬,老人家在一個鐘頭內會走。最後媽媽在眾孫環繞下,安祥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我們經常聽到醫生抱怨說,他們是弱勢團體,做的是血汗職業。是的,醫生是一個壓力大,長工時的職業。然而社會上有更多的窮忙族。為了生活,承受工時長,薪資低,做有危險的工作。一旦與醫院打交道,傍偟無助的他們才是真正的弱勢族群。醫生在醫學院養成教育中所修習的醫學倫理,在畢業典禮上的誓詞可能隨著行醫歲月而淡化。醫病之間不一定是對立,而是絕對不均等的地位。一般而言,病人尊重醫生,期望醫生能將病痛解除。如果醫生的熱忱沒有全部消失,如果還有體力還有時間,去聆聽去做關懷工作,病人與家屬也許不會在久等醫師不來而氣急攻心。但願我們的醫療制度能夠改變,不要讓醫生承擔太多非醫療的工作。只要大家有同理心,能站在對方立場想,醫病關係應該是不會對立的。

更多醫病平台精采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