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重新打造「台灣職籃」─SBL人氣為何那麼差 ?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重新打造「台灣職籃」─SBL人氣為何那麼差 ?

 中小企業負責人 2015-03-26 10:01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當1999年台灣職籃CBA宣布結束的第二年,已故裕隆教練錢一飛曾經感嘆的說: 「其實大企業,只要每年提供千萬就可以培養一支球隊了。」,言下之意台灣職籃CBA的結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回顧1998年,中華職籃與東森電視台發生合約糾紛,東森拒付轉播權利金,造成中華職籃財務不堪負荷,終於CBA被迫封館停止營運。而2003年,在職籃封館四年之後,為了振興台灣籃球運動,在當時行政院體委會的催生之下,又成立了SBL(Super Basketball League)超級籃球聯賽,一直延續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了。

如今看到了取代職籃的SBL,其比賽盛況還不如高中球隊的HBL,真的令人感慨。尤其近日在小巨蛋開戰的HBL,兩天比賽場場都爆滿,進場觀眾人數破萬以及透過電視觀賽也有145萬人,但同時間比賽的SBL「季後賽」卻是門可羅雀,場內觀眾少且場面非常的冷清,令人不禁質疑SBL與HBL的人氣為何差那麼多?

如果檢討一下,SBL(Super Basketball League)超級籃球聯賽之所以欲振乏力,分析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 :

一、組織定位不清-SBL在定位上既不是職籃的模式,也不是業餘球隊,是一種四不像的組織架構。因此,SBL在定位不清之下,各球隊自主性高因此沒有辦法做整體的長、中、短期的經營規畫,也實在無法像「職籃」一樣可以做出強而有力的組織運作與行銷推廣。而且由於定位不清,籃球觀眾及市場幾乎都被美國NBA職籃給搶走了。

二、球隊投資不足-無論是擁有球隊的民間企業或政府組織,對於SBL的財務或行政的支持實在不夠,政府或SBL似乎只是為了延續CBA的籃球運動而已,而企業給球隊的預算有限或僅是維持其基本開銷而已。由於球隊僅取其品牌廣告的效果,所以對於SBL市場推廣或其他增加SBL經營績效的支出或投資,球隊並無積極作為可言。

三、行銷不力-由於HBL有國際知名的球鞋品牌做行銷後盾,因此在行銷手法、廣告、現場氣氛掌握、觀眾吸引以及比賽球隊或球星推廣,都比SBL要高明許多,也許SBL應多借助職籃或NBA的行銷手法,或學習中華職棒(CPBL)各隊在逆境中不錯的行銷手段,對炒熱SBL或行銷SBL應該有所助益。

四、精采度不夠-看到HBL高中球員的拼勁十足,全場球到人到滿場飛奔的精神,難怪無論現場或看電視轉播的觀眾們看的是血脈噴張、激情不已,猶如看日本甲子園棒球比賽一般,每一場球員必定是全力以赴毫無退路。反觀,SBL的比賽有如一般例行的競賽,沒有太多的激情與拼鬥,連場邊啦啦隊也都沒有像HBL一樣能夠帶動熱鬧的氣氛。

五、其他因素-HBL是免費的入場而SBL卻要買門票,HBL在市中心的小巨蛋交通較方便,SBL在天母北體大交通位置則略遜。然而觀眾多寡是主辦比賽績效的一種指標,或許SBL可以免費開放給一般學生或藉助廣告交換釋出公關門票,或像HBL一樣但用租借方式使用小巨蛋,一定可以吸引更多觀眾入場。

記得台灣籃球歷史在50年代開始,據說比賽盛況在當時可說是萬人空巷一位難求,即使後來70年代的台灣籃運也有不凡的表現,而1993年職籃成立之後也有其風光的一段時期。如今SBL後續乏力,我們認為應應呼籲大企業挺身而出,重新打造「台灣職籃」,如此台灣的籃球運動才有再度蓬勃發展的機會。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