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魔幻寫實大戲:戰後台灣的三國演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魔幻寫實大戲:戰後台灣的三國演義

2015-08-23 18:28
2014年公民佔領立法院,表面上是反黑箱服貿,更深層看是一場「三國戰爭」。(劉明堂攝)
2014年公民佔領立法院,表面上是反黑箱服貿,更深層看是一場「三國戰爭」。(劉明堂攝)

2016年大選將近,各組候選人動作頻頻,造勢活動令人眼花撩亂。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是因為掌握了來龍去脈,從而洞見了眉眉角角。而掌握了「三國演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洞見2016年大選、甚至整個戰後台灣史的「門道」。

「三國演義」不是700年前羅貫中那部大作,而是1945年至今,在台灣演了70年的大戲,而且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為精彩離奇。羅版的「三國演義」如果是戰爭俠義歷史劇,台版的「三國演義」就是冷戰熱鬥魔幻寫實奇詭時代劇。其劇情、角色之複雜多變,更非羅版能比。問誰是編劇高手?只能嘆造化弄人。

前傳:魔幻的冷戰三國(二中一美)

所謂台版「三國演義」,是戰後每個時代,都同時有三個不同國家、或三股不同勢力在影響台灣的走向,這是戰後台灣史一大特色。這三國或敵或友,或結盟或對抗,互相壁壘,也互相滲透。而且這三國並非一成不變,先後有不同角色飾演。

這段三國故事,就目前已知劇情,又可以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為分野,分為前傳(34年)和後傳(36年)。前傳魔幻,後傳寫實。前傳的三國,是「二中一美」: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在國際冷戰局勢下,中華民國被編入美國陣營,對抗被編入蘇聯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二戰之後,美蘇/左右/紅白大對抗的一環。

其中,中華民國是由常被台灣人稱為「鴨霸」的國民黨統治,可稱為「鴨霸中國」;中華民國則宣稱台灣處於非常時期,而以戒嚴、戡亂、總動員三大「非常法制」綑綁台灣。非常即不正常,因此可稱為「不正常中國」。

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認為它是由匪黨統治,是假的(偽的),拒絕承認它的存在,因此可稱為「匪偽中國」和「不存在中國」。

於是三國前傳的劇情傾向怪異,就是一個正常國家(美國)支持一個不正常國家,去對抗一個不存在國家。不正常國家靠正常國家的撐腰,取得外部正當性,來鞏固它的內部不正當性;不正常國家也靠不存在國家的威脅來強化它的種種不正常,包括總統連任無上限、國會40年不改選、國防費用長期佔中央政府總預算80%;軍人主政、特務統治、黨國教育、黨國資本主義經濟、白色恐怖等。

但不正常中國仍自我感覺良好,宣稱自己是「自由中國」,並把教「自由中國」如何做自由中國的《自由中國》雜誌創辦人雷震下獄,指控他「叛亂」,判刑10年。

和「羅版三國」真刀實槍的大戰不同,「台版三國」處於冷戰時代,因此不正常中國1949年逃亡來台後,與不存在中國之間的戰爭只發生在離島,台灣本島無戰事。但不正常中國動員全國力量,「反攻大陸、消滅共匪」喊徹雲霄,卻根本打不到共匪,彷彿對空踢腳,對影揮拳。

然而,不正常中國雖然消滅不了不存在中國,卻因推行「去台灣化」的大中國教育,而使台灣的歷史、語言、文化逐漸被消滅,或變得「不存在」,從學校教育消失。因此台灣教育越發達,台灣人就越疏離台灣,擁抱中國,以及移民美國。

但時代在變。不存在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1971年進入聯合國,被國際社會看見它的存在;不正常中國則因蔣介石堅持「漢賊不兩立」而被逐出聯合國,在國際社會變成新的不存在中國。更糟的是,「新不存在中國」的靠山美國,與「匪偽中國」化敵為友,在1979年建立邦交。於是一個讓外國人頭腦打結的問題出現:到底是「中美建交」,還是「中美斷交」?還是同時又建交又斷交?

:寫實的熱鬥三國(一台二中)

和「三國前傳」的超現實相比,1980年代以後的「三國後傳」終於回到現實。關鍵原因是美麗島事件的大鎮壓造成台灣意識的大覺醒,台灣數十年坎坷的民主之路,從「萬山不許一溪奔」走到「大江東流擋不住」,更推動住民自決、台灣獨立。台灣開始取代退居幕後的美國,與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鼎足而三。

這時,兩個中國也發生變化。1978年,鄧小平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走向「改革開放」,這是該國從社會主義走向當今高度資本主義(中共辯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的濫觴。另一方面,蔣經國在1978年當選總統後,也把老蔣的「反攻大陸、消滅共匪」口號丟掉,代之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降低兩岸的敵對態勢。1990年,李登輝總統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單方面結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戰狀態。這時「一台二中」的三國,是有史以來局勢最緩和的。

然而緩和的局面維持不久。1980和1990年代,兩岸都在忙著賺錢,台灣賺錢的同時,是降低兩岸的緊張關係;對岸中國賺錢的同時,卻是升高對台灣的威脅。

從1996年飛彈危機、2000年以後大規模部署對台飛彈(現可能已逾2000枚)、2005年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和積極「以商圍政、以經促統」,以至最近的服貿協議、「三中一青」等,都是軟硬兼施、統一台灣的準備手段。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打算結束對台戰爭,而是更積極策劃對台作戰――包括「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代理人戰爭。

如果三國前傳的戰爭是「戰而不戰」(冷戰)的話,那麼後傳就是「不戰而戰」(熱鬥),戰場從台灣離島轉移到台灣本島,戰爭則是打「台中大戰」。這場戰爭,在李登輝時代是民進黨、國民黨主流、國民黨非主流(部分出走成立新黨)的三國局面。前二者走台灣主體路線,第三者走中國主體路線。這個「中國」,當時還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台中大戰激烈化,一度被形容為「準內戰狀態」。戰情在2004年陳水扁連任後有了重大轉變。關鍵原因是中國國民黨和曾經不共戴天的中國共產黨,開始重修90年前的舊好,達成某些協議或默契,因而台中大戰的中方開始複雜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時站在第一線打壓台灣,有時退居幕後,由一些「代理人」出手,這種情形在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後更為明顯。

綠藍紅:台灣命運的三色牌

另一方面,三國的陣容也有了更動。原本的民進黨、國民黨主流、國民黨非主流,變成了泛綠(民進黨、台聯等)、泛藍(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和紅色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綠藍紅三色局面。未來台灣的命運,就看這張三色牌要怎麼打。

那麼「中華民國」呢?馬英九執政期間,因為過度傾中(紅色中國),中華民國的行情空前低迷。許多泛藍已經不太搭理了,除非用來對抗泛綠,或用「一中各表」唬弄人民,或用「中華民國憲法」幫黑箱課綱詭辯。然而部分泛綠因為要開拓「中間選民」,對這個曾經很鴨霸、如今很稀微、但還是很不正常(例如過時的憲法、無用的政府組織)的中國開始親近,甚至覺得直接入住就好,無須整修內部。

這時出現「中華民國論述」本身的「一中各表」:部分藍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講話,卻用「中華民國」來掩飾,讓人分不清是哪一個「中」?部分綠營則提出「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台灣等於中華民國」。此說乍看務實,卻忽略中華民國是「不正常」的,和台灣存有基本的矛盾,因此又讓人分不清是哪一個「台」?

同樣的,如同許多泛藍不太搭理中華民國,部分泛綠嚐到在中國發展事業的甜頭,也不太搭理台獨,甚至開始親中或傾中。

大致來說,這張三色牌,藍明顯向紅移動;綠部分向藍移動,若干向紅移動;紅則坐收對藍、綠的統戰之利。2016年大選前夕,三國的主旋律就是「跨海峽政商集團」(套用吳介民語)和「台灣主體意識」力量的對決,後者除了泛綠大盤外,還包括新成立的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等第三勢力。

滾滾長江東逝水,這場壯闊奇詭的台版三國演義,留給世人太多驚嘆號和問號。最大的問號是,中國國民黨當年動員全台灣的力量對抗中國共產黨,振振有辭的理由之一是中共反民主、反自由。如今中共依然反民主、反自由,國民黨卻與之擁抱,並推動對台灣不利、對國共有利的政策。這豈不證明「反共是反假的」?豈不令台灣人慨嘆「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又如何讓人相信「中國」這個政治品牌的可靠性?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