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尋覓歷史軌跡—柏林牆倒塌30周年社會探索筆錄(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尋覓歷史軌跡—柏林牆倒塌30周年社會探索筆錄(一)

 2019-11-17 12:50
2019年11月10日,30年後民眾紛紛再次聚集在布蘭登堡凱旋門,紀念柏林牆的倒塌。圖/廖天琪提供
2019年11月10日,30年後民眾紛紛再次聚集在布蘭登堡凱旋門,紀念柏林牆的倒塌。圖/廖天琪提供

二十世紀是個多災多難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專制意識形態——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荼毒生靈。作為中國人,更是災難深重地度過了許多歷史性的事件,如千年帝制被推翻,進入民國。軍閥混戰、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共產主義統治中國,離經大饑荒,反右、文革、一直到天安門屠殺,中國單在和平時期,就因共產統治而死去近四千萬人。筆者個人長於台灣,從七十年代以來,就在德國定居,沒有想到竟然又親身經歷了一段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

英文裡有一個詞叫「Living history」,以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蕊於2003年寫過一本傳記就用了這個詞為書名,中文翻成「親歷歷史」,相當貼切。作為教育的用途,我們使用歷史性的道具,檔和實物將歷史再次展現,讓人們能「親歷歷史」。一般歷史似乎只能在書本上讀到,但是柏林牆30年前坍塌的那一刻,我就實實在在地「親歷歷史」了。歷史可以摸到,看到,聽到,甚至嗅到。我回想1989年11月9日前後的景象,就是這麽如夢幻一般,卻又真實的強烈感受。是一種看見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成為真實的震撼和感動。我終於瞭解到許多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都是可以改變,都能成為可能的。當時有一種悲喜交集的感覺。悲者自然是悲嘆同年六四的悲慘失敗結局,喜者是我在德國生活了十數年,這裡就是我選擇性的家鄉,看到這種失而復得,鐵幕人們重獲自由,看到東西柏林的陌生人互相擁抱,喜極而泣的場面,真令人熱淚盈眶。


東德社會統一黨中央政治局成員、新聞發言人沙博夫斯基(G. Schabowski)在記者招待會講話。圖/廖天琪提供

三十年前的11月9日臨近深夜,東德社會統一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的發言人沙博夫斯基(G. Schabowski)在記者招待會結束時,「順便」宣佈一個關於「旅行法」的消息:東德公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到西德和「西柏林」去,此一政令「立即生效」,一句話就炸開了分割東西柏林、隔離了自由世界和共產鐵幕28年的柏林牆。那天的深夜,當電視裡播出這個消息時,東德人穿著睡衣,披上大衣,穿著拖鞋就飛奔到柏林牆邊,那裡已經歡聚著歡呼雀躍的人群,一片恣意狂喜的景象。表情尷尬的邊防軍沈默地站在人群當中。這一幕夢幻場景經常在我腦際間揮之不去。

三十年後,當德國人歡慶這個歷史性的日子時,我們來到當年柏林牆尚被保留的殘餘遺跡,和幾個有歷史意義的地點如「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和布蘭登堡城門(Brandenburger Tor)。緬懷歷史,試圖理解這個轉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戲劇性歷史事件。


1989年11月9日深夜,東德人民衝破柏林牆封鎖,當晚民眾在勃蘭登堡凱旋門(Brandenburger Tor)慶祝。圖/廖天琪提供


2019年10月31日,藝術家在柏林勃蘭登堡凱旋門打造了一片絢爛的藝術裝置,該藝術裝置由寫著文字的3萬根彩帶組成,旨在紀念柏林牆倒塌30周年。圖/廖天琪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