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種藝術;敞開眼界、心靈的旅程,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身心的歷練。曾有本寫旅行的書的作者說: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而作者愚庵說:離開、是為了回來。
從浪漫灑脫、回到家與人文的依戀,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
與作者相識已久,近年來則得以因晨間活動而成慣常早友。他本業是社工,而寫政治評論也有一段時日,近年更勤於筆耕。筆名愚庵,愚庵不愚,倒是安於回憶記寫他的文史天地、政經體認與人性感念,更有他生命歷程上豐富累積的人地事經驗,而形成他獨特儲存的專業、文史、政商思維於腦海。本書即寓之於旅遊記述,我有幸首為讀者而隨之悠遊於其中。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曾以《旅行的藝術》一書提供了世人:「如何好奇、思考及觀察,讓世人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得以享受完美的旅程」而被廣為傳播。該書以節奏性的安排,從出發、動機、風景、藝術、到賦歸,分別娓娓道來,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不由得檢討思考以往旅行的層次、廣度、與深度,興思如何得以真正享受旅遊的意義與樂趣。他曾受一跨國企業邀約駐留英國希斯洛機場一週,安坐於出境大廳一特別座位觀察寫書,而出版了《機場裡的小旅行》一書,他在書中也認為:「這世界有許多的面向,大概只有作家能夠找出適當的詞語加以表達。」
愚庵自稱此書為「旅行散文集」,分臺灣篇與海外篇,其行文走筆味道,比諸「旅行的藝術」,雖未近,亦不遠矣。
作者做過報刊總編、總主筆,通書章節命名就可讀出其文品味。
荒煙漫草中尋找歷史足跡
臺灣篇帶我們進入人文歷史的航道,甚至人地生態關係,延伸悠遊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故事之中;尤其日本歷史人物,竟然與我們過去有所交集,讓我們訝異荒煙漫草仍隱藏一些有趣的典故。甚至,原民、平埔、漢人的淵源的臺灣人地故事,作者都會導遊其中,讓你我對本土或國外旅遊不再怯步,油然升起造訪的熱情。
字裡行間穿插有社工者的勸言:「朋友,去旅行吧......, 旅行是最好的良藥......其實,我們也都在尋找活著的理由,而旅行只是一切改變的開始。」他引用寶拉.韓特利如此說;「找一個地方去旅行,然後把你的心放在那裡,從那個地方連接到整個世界的喜怒哀樂……旅行中每一張可愛的臉譜……每一張臉都有一個故事……」。
做為一醫療體系成員,我特別感受到他貼心的社工專業心得:
旅行是治療的開始
──「在我的臨床心理治療的生涯中,最大的發現就是許多治療都不是在斗室中完成的,當病人離開一個地方勇敢去旅行的時候,治療才開始,遠離使自己生病或心情不安的地方,第一個收穫是發現自己,第二個收穫是發現別人,第三個收穫是發現土地。」
──「懂得旅行的人往往是最健康的人,不管是肉體或心靈都能得到成長,能夠在旅途中死亡更是人生一大樂事,因為只要活著的人勢必痛恨臥病的種種,所以寧可選擇在旅行的快樂中死去。」
──「想要了解一個社會的樂觀指數其實並不難,只要看他的人民是否喜歡旅行就可知曉」
──「遠離自然所以也遠離了健康。」
歷史上,大焉旅行者讓有識者留下與創造了生態文史經濟、足以讓後世效法懷念與享受的果實,如達爾文的短期造訪加拉巴哥群島,這讓他發現了進化理論的證據;英地理攝影旅行家約翰.湯姆生的《十載遊記》,紀錄了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包括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尤其高雄打狗城的圖像,多的是他留傳的圖像。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是清人描繪十七世紀臺灣風土情,在北投龍鳳谷留有碑文紀念。
起來,該上路了
海外篇的旅遊故事尤其精采,從「負雪的楊柳」拿塔莎、伊斯坦堡與伊斯蘭、印度與宗教、法國革命與名畫四幅的故事,到「本來無一物」的禪語、季節「冬天的呼喚」延伸的上海/北平/哈爾濱旅思;「廁所」引思的新疆、土耳其文化;臺灣坐牢經歷後的俄羅斯公安噩夢之「北國囚牢」險歷等等皆篇篇精彩在目。作者的海外旅行尾端落腳「威尼斯」,讓他記起曾在該地寫下詩文的波特萊爾,而也隨之浪漫起來:「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旅人,他們累了,就停下腳步休息,然後總是不會忘了說,起來,該上路了」
相信細心的讀者會從這些散文遊記、他旅歷中一些點滴在心頭的感觸心得描述,體會到他如詩般的入世眷念、與眷戀人生。生也有涯、旅遊無涯。就如艾倫.狄波頓說的,旅行隱隱約約代表探索人生、掙脫工作束縛、努力活下去,這就是哲學家所謂的「實踐的幸福」。
愚庵提醒讀者:「有人去旅行,只是為了景色的賞心悅目,我稱,這是最下等的旅行家。
有人去旅行,為了了解某個社會的文化和人文,這又是再進一等了。
如果旅行, 可以結交一些朋友,感動某些事情,我覺得那才是最豐富的旅行了。
所以,旅行者隨身除了相機之外,一本札記是絕對少不了的。」
當您旅遊,不免時有值得一採為紀念的自然造型物、尤其石頭,請記得作者愚庵這樣的思維依隨著您的品味回家:「我帶走所有的美麗和回憶,它的價值不是一顆石頭可比!」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