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鄭麗君今(28)日前往台南新營文化中心舉辦「劇育新芽」劇場體驗活動,了解「文化體驗計畫」執行成果。她表示,希望設計一個專為孩子設計的體驗計畫,能讓他們融入藝術欣賞和創作的情境;「在體驗過程中培養藝術鑑賞的生活方式,這是體驗計畫最重要的:要有一個紮根的政策」。
來自台南市新營國小三、四年級的60位小朋友,在台南大學創作應用學系的大哥哥、大姐姐帶領,以及阮劇團下,今天上午到新營文化中心體驗「劇場」,小朋友不僅參觀文化中心演藝廳及舞台設施、燈光、後台換衣間等,更在導引下實地換上戲服直接登台演出,而小朋友們也都對劇場體驗感到非常有興趣,不時傳來活潑的笑聲。包括台南市長李孟諺、文化局長葉澤山、市議員賴惠員等人也都出席這場活動。
鄭麗君一開始向小朋友們表示,她本身也是媽媽,小孩子還比在場的各位小朋友們還小,並與小朋友們親切互動,「文化中心整修的很漂亮,未來要送給大家」,她也笑問小朋友們,「今天是在上課時間來,可以不用在教室裏,特別高興對不對?而且今天不是單純來看表演,而是認識什麼是劇場。大家會了解劇場是怎麼做出來的」,期盼大家可以發現藝術很好玩。在場的小朋友們也給予熱烈回應。
鄭麗君也承諾未來會更努力,帶大家認識博物館、古蹟、看電影、讀小說、到田野裏…這就是以後的上課,我們走出教室,好不好?我們走出教室,去體驗教育,好不好」,「今天以後有這樣的上課方式,不用上課好不好?」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大聲回答「好」,一個個都樂翻天。
鄭麗君活動後受訪表示,這是藝術轉型政策非常重要的文化體驗教育,是打破文化部和教育部過去的隔閡,雖然教育部過去也有藝術教育、美感教育,但過去一年文化部與教育部持續討論、形成文化體驗教育的工作平台,其實已試辦一年的計畫,今年六月後會逐步上路,希望由文化部這邊邀請藝文場館、藝文團隊,像青年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大學學生,主動提出、開發給孩子們的文化體驗計畫。
鄭麗君表示,文化部在台灣設立四個區域的資源中心,在資源中心上建立共創研發的平台,導入藝術大學協助這些計畫開發,另一端由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透過教育部「一拍即合」的網站,把學校的需求也建立起來與區域中心進行媒合,讓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可媒合孩子們,在不增加老師的負擔下,由教育部、教育部提供後勤支援,讓孩子實地進行體驗。
「最重要的不是強調文化教育的內容,而是在體驗的過程」,鄭麗君說,「我們希望設計一個專為孩子設計的體驗計畫,能讓他們融入藝術欣賞和創作的情境,在這個體驗的過程透過多元藝術的形式認識世界,同時也是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也和同學可互動討論、團隊合作,在體驗過程中培養藝術鑑賞的生活方式,這是體驗計畫最重要的,要有一個紮根的政策」。
鄭麗君說,台南其實已推動一段時間,「今天在新營文化中心所看到的體驗,是在實作中的一個計畫,其實台南市政府和文化局都走得很前面,透過結合台南大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們設計的兒童戲劇體驗,讓他們能認識劇場,像這樣一個好的計畫,透過文化部、教育部的合作,能更系統化引入更多藝術家、藝術工作者投入,也更系統化地讓學校能把它融入課程的設計,讓孩子在上課時間,在學校協助下進入我們所媒合文化體驗的課程。」
鄭麗君表示,今年六月開始有十三個場館加入提供體驗,包括劇場、博物館、美術館等,九月以後下個學期開始,有很多藝文團體也提出相關計畫,現在都在研發共創的平台中研討。她說,除了走出校外,也會進入學校。計畫會有兩部分,會有孩子們到現場體驗,也會有藝文團體、劇場帶入學校,「重要的是走出教室,和體驗的哲學。
鄭麗君舉例,她在法國看到美術館所做的視覺藝術的體驗,例如帶領孩子看米勒的畫,看米勒的《拾穗》,可能不是告訴孩子米勒生於哪一年,是什麼畫派,而是問孩子為什麼這畫是在黃昏的時間?「其實是告訴孩子在黃昏的時間是因為農村裏面也有社會階層的存在,在黃昏裏去拾穗的其實是最弱勢的,因為他們連田地都沒有,所以在白天等到大家勞動完之後,剩下的稻穗讓農村裏最弱勢可去撿拾」,帶領孩子去鑑賞,除了從美學的眼光,也可以讓孩子重新去認識世界、認識社會,也可以去討論,「所以這體驗的哲學是有待我們去開發的」。
她強調,文化藝術就是一種途徑,就是一個思辨對話的可能形式,譬如不同的電影題材可讓孩子思考不同的課題,所以是一種多元的文化教育方式,可帶入新的教育思考,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藝術文化的生活方式。相關實作計畫去年起透過新竹生活美學館、台南生活美學館進行,今年正式來啟動,其實各縣市都有在努力,但不夠系統化,其實這就是中央政府的角色,透過文化部、教育部的角色,把系統建立起來、把資源下放,希望未來更系統化進行。
台南市長李孟諺則表示,感謝文化部對推動文化紮根、劇場藝術紮根的協助,今天所看到的計畫,在新營會有9所學校,1千3百多位小朋友來參與,可以看到小朋友很快樂、很有興趣的氛圍,來體驗、認識劇場、劇場相關設施,以及互動式、參與式的表演,讓劇場對小朋友來講不再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將來這些小朋友長大,說不定就對劇場表演有一份特殊的興趣、感情,也有機會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也許他不會是劇場的從業人員,但可能對劇場、對藝文有興趣,對文化紮根非常好。
李孟諺也以個人經驗為例,「我以前國中、高中有參加合唱團,從小在農村長大,從來也沒聽過什麼是音樂藝術,有聽過就是台語歌」,他笑說,透過學校裏對藝術文化的接觸,「雖然天賦不足,將來沒辦法當演唱的人員,但對音樂、藝術也是從小在學校培養興趣,像在台南就會邀請很多國內外歌唱來表演」,將來會進一步開發節目。
文化部表示,這次計畫的推動,結合了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學生,運用專業的劇場空間,為小學生設計體驗內容,一方面讓小學生經由簡單的戲劇活動,討論戲劇主題、認識劇場,另一方面也讓帶領的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加經驗,成為文化工作者之儲備人才。
文化部也指出,這次的體驗內容包含劇場空間、劇場禮儀,及各種重要的劇場元素,包括透過實際舞台空間,讓學生實際體驗簡易的舞台設計,注意如何與劇本內容連結、關注觀眾觀看角度等;同時透過簡單的服裝設計,讓學生實際討論服裝與角色的關聯、演員演出的舒適度、與舞台風格如何搭配等細節。透過體驗內容的設計以及簡單的道具素材,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開始思考舞台,戲劇元素,也開始學習劇場團隊分工合作的方式。
文化部表示,文化體驗教育計畫除了各地藝文場館外,也將透過民間豐富的藝文能量共同推動,2017年即已洽部分藝文團體先行試辦,如阮劇團以現代戲劇的創作和表現方式,以「水果王國」的童趣故事,引導小朋友運用身體表達感情,同時體會和觀察周遭的有趣事物,培養小朋友的感知。今年更擴展對外進行文化體驗內容徵件,民間提案的內容多元豐富,除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類型外,更含括電影、文化資產、閱讀、工藝設計等類別,更有趣的是各類型的體驗內容不再只侷限於各自的領域,跨界和互通有無開始在各個提案中醞釀發生,如稻草人現代舞蹈團以「會跳舞的文字」為主題,運用肢體創意和象形文字、書法作連結,開發孩子的無限創意與想像。
文化部表示,期待這次於北、中、南、東各區徵選出來的84件民間提案,透過民間團隊豐沛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能將帶來的各種文化元素,逐漸發展成不同與以往的有趣體驗內容。
文化部強調,將持續與教育部、各地方政府共同整合藝文資源與教育資源,包括藝文場館、民間藝文團隊、藝術工作者,提供更好的藝文設施、更好的藝文體驗內容,讓藝文場館、藝文活動去除難以親近的刻板印象,藝文活動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透過文化部重點計畫的整合,將能持續讓更多的學生、民眾來感受、接觸、親近文化藝術,同時也能讓「文化」內容與「教育」能真正的「跨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