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的國際處境及對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的國際處境及對策

2014-10-01 10:40
國民政府自1945年接管台灣,中國拒絕官方對談,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兩岸在2008年之前,未有官方正式協定。(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國民政府自1945年接管台灣,中國拒絕官方對談,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兩岸在2008年之前,未有官方正式協定。(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近幾月來,國際情勢變化甚大,包括:香港人民爭取普選抗爭、蘇格蘭獨立公民投票,舉世矚目,可惜未能過關;鳥克蘭內戰紛亂未了,美國、歐盟與俄羅斯普丁政府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中東地區烽火連天,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內戰,交戰團體手段凶狠,尤其令美國、歐盟十分困擾的伊斯蘭國(IS),使戰火隨時昇高,恐怖㓉動迭起。與台灣有關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對台灣構成更大壓力;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瑞哲公開喊話,指涉民進黨要自我約束,不可違背美國亞太地區的集體利益與安全。

理想與現實,如同香港泛民主派的憤怒與無奈,雙普選(特首及立法局議員),絕對符合普世民主人權價值,公平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及等值參政權。但是政治現實(中國強大、英國等國際社會影響有限、香港人民支援程度力道不夠等),香港民主前途仍然末卜,事與願違可能機率不低。

同樣地在台灣,儘管台灣前途已討論數十年,開羅宣言、波茨坦協定、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等法律或事實,國民政府自1945年接管台灣。1949年撒退到台灣、法統中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長期戒嚴、萬年國會、威權統冶、大一統教育灌輸。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人民自由權及參政權大幅改善。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總統直接民選,多元化社會逐漸成型。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執政。

二戰之後,台灣面臨的國際環境,迄今未有太多改變,尤其1949之後。東西冷戰、美蘇對抗,兩大集團壁壘分明,國民黨政府以法統自居,堅守民主陣營。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8年台美斷交,台灣的國際地位日愈降低,李登輝本土政權也無力回天。務實外交,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對台灣外交突破均助益有限。

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從四不一沒有到一邊一國,踩到美國紅線,激怒中國,兩岸關係降溫。中國堅持一中原則及準務實對台政策,兩岸經貿、人民等不可避免的交流,即使民進黨主政時期,兩岸也有小三通、貨航等非官方協調。兩岸經貿額度激增,台灣廠商赴中國投資有增無減,民間交流的幅度及深度提高。

中國拒絕官方對談,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兩岸在2008年之前,未有官方正式協定。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政府在險峻的國際環境,對美、對中政策如何平衡,煞費心機。國內民意雖然傾向台灣主體性,但是中國政治、經濟等實力的高漲,仼誰也不能低估。美國從阿富汗、伊拉克撒軍,有重返亞洲的構想及戰略,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

馬政府放寬美牛進口、表態參與TPP,又積極與中國簽訂ECAF,服務貿易協定、貨物貿易協定逐次完成。引起國人仁智互見,太陽花學運,50萬人民走上街頭,台灣如何與中國相處,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議題。

美國困陷中東(伊斯蘭國、利比亞內戰、以巴衝突),烏克蘭內亂,俄羅斯普丁與美國、歐盟對峙。中國習近平等接班完成,以國際及區域大國自居,在東海、南海掀起波瀾。

台灣在國際現實環境之下如何自處?理想與現實,兩者不可能兼具,但是更不可完全區隔。考驗朝野政黨、全體國人的智慧與抉擇,不能只是放言高論,一切步步為營小心謹慎。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