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可能成為1918以來,最大的疫情。台灣在中國大陸爆發武漢肺炎,首當其衝,但是處置得宜,疫情控制表現可圈可點。面對全球第二波疫情,秉持專業精神努力因應。國人對於超前部署,印象深刻,包括第一波疫情之際,防範社區感染,一些專家大聲疾呼超前部署。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五大指示,也特別提到超前部署。
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外乎五個階段:問題認定丶政策規劃丶政策制定丶政策執行及政策評估。從政治系統的理論架構分析,政治系統與外部環境互動,政治系統由政治社區丶政治典則及當局構成。政治系統經由輸入丶轉換丶輸出,與外部環境形成循環體系。輸入包括需求及支持,轉換以公共政策制定為主,輸出則是具體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執行。透過輸出,人民對政治系統的支持或不支持,以及新的需求產生。
決策理論與政治系統理論息息相連,決策理論的分析架構,除了公共政策五階段,對於決策者及外部環境,決策者考慮因素,政策決定過程等,均詳細分析。政策決定考慮因素以政治可行性及技術可行性為主,一般而言,公共政策考量專業丶民意及價值。前者即是技術可行性問題,後兩者與政治可行性密不可分。公共政策決定者以行政部門首長及民意代表為主,規劃階段,常任文官則扮演重要角色。
行政部門首長及民意代表除了專業考量,民意丶價值信念等,必然列入考慮。常任文官則是專業取向,至於學者專家及相關人民丶團體,分別以專業丶價值等為主。政治被視為社會之中價值的權威分配。公共政策具有權威性丶排他性丶絕對性,因此相關人民丶團體,透過各種管道,嘗試影響公共政策制定,所謂壓力政治丶利益團體,即是縮影。
超前部署 因應未來環境變遷
民主政治定期選舉行政首長及民意代表,這些民選公職人員制定政策時,必然考慮人民需求,以及政策的民意反應等。由於政府資源(包括預算丶人力等)有限,如何取捨,做好短丶中丶長期政策。決策者除了考量當前狀況,過去累積的經驗,預期未來可能的變化,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與近視短利的政客,基本差别,在於公共政策制定的考量不同,公共利益丶國家發展等考量大相逕庭。除此之外,對於未來環境的變遷,政策是否超前部署也是判斷指數之一。超前部署有廣義及狹義的意思,後者以單一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對於不同時期,尤其未來,有周全準備,預防及準備就緒。前者的意思則比較廣泛,包括所有施政願景丶策略,對於環境的變遷及掌握等。
政府有專責機構負責超前部署的工作,例如國家安全委員會,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各部會的規劃單位。各部會均有四年計劃,依據滾動式調整,制定每年施政計劃,理論上零基預算編列即是依據此種計劃績效原則。可惜定期選舉,部會首長更迭太快等制度因素,以及政治人物自我期許不高,不少公共政策缺乏一致性,急救性質。超前部署受到矚目之際,略作申論。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