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八德餘慶堂 黑瓦綠牆的優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八德餘慶堂 黑瓦綠牆的優雅

大城小事

 2020-07-30 12:13
混合著傳統漢人建築格局與日式建築工法的八德餘慶堂,是邱氏家族祠堂所在,也因鄰近位於今日國防大學現址的懷生機場,在二戰期間曾被日本陸軍航空隊徵用,見證了在地歷史的重要時刻。圖/董昱
混合著傳統漢人建築格局與日式建築工法的八德餘慶堂,是邱氏家族祠堂所在,也因鄰近位於今日國防大學現址的懷生機場,在二戰期間曾被日本陸軍航空隊徵用,見證了在地歷史的重要時刻。圖/董昱

清朝乾隆初葉年間,邱氏先祖從今福建省紹安縣秀篆移居台灣,落腳在八德一帶開枝散葉,當時來墾的人以邱、呂二姓氏族為多,對於八德的開墾有著重要貢獻。邱氏大宗祠餘慶堂,在2019 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餘慶堂不僅是邱氏家族的精神寄託,也是八德歷史的重要見證。

提到參與文化資產審議的過程,長期關心文化資產保存的建築師薛琴說,「一般會依據『傑出和普世的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OUV)原則,來判斷文化資產是否具有應該被保存的價值。」以餘慶堂來說,它不僅反映邱氏在八德落地扎根的家族史,也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加上曾經被日本陸軍航空隊徵用,讓餘慶堂不僅是邱家祠堂,更成為八德地方珍貴的文化資產。

祭祀邱氏唐山祖邱蓮塘

邱氏後裔為了紀念祖先,也陸續建起許多邱氏家族的祠堂。祭祀公業邱蓮塘管理人邱榮吉分享道,「其中餘慶堂所祭拜的是第四世邱蓮塘,輩份是附近各個邱氏祠堂中最高的。」儘管邱蓮塘本人未曾來過台灣,但作為原祖籍地的唐山祖,於是成為能凝聚家族情感的共同先祖。

餘慶堂早年除了作為祠堂,邱氏家族也曾將其租給佃農作為宿舍使用。邱榮吉指出,「早年是簡單的『土埆厝』,現在看到的磚瓦房,是1930 年代由當時的管理人邱昌福向邱長庚提議翻修而成的。」當時,邱長庚的胞弟邱鴻光為留日歸國學人,受日本思潮洗禮,在他主導下,找來建築師完成餘慶堂混合了日本建築構造與漢式合院的設計形式。


餘慶堂祭祀第四世唐山祖邱蓮塘,以其名蓮塘二字作成「蓮花永郁孫枝永茂,塘水長清祖德長薰」對聯。圖/董昱

走過日軍徵用的戰時歷史

1936 年餘慶堂翻修完成後,原本居住在此的佃農希望繼續居住,邱氏家族則希望將祠堂遷入,於是產生紛爭。「雙方爭執許久,是由當時在大湳公學校擔任校長的邱創忠出面調解才平息衝突。」邱榮吉分享,為了感謝邱創忠,家族決定讓邱創忠遷入祠堂居住,負責早、晚及節日的祭祀;而邱創忠作為地方仕紳,其在地方的人脈,以及與日本政府的關係,也或許因此成為餘慶堂在二戰期間受日軍徵用的淵源。

1940 年代初期,日本對太平洋地區展開戰略布局,隨著戰線拉長,日軍發展出「自殺式攻擊」戰術,飛行員駕駛戰鬥機直衝敵軍要塞,以肉身和戰鬥機打擊敵軍,執行此戰術的就是所謂的「特攻隊」。1944 年懷生機場建造完成,而成為當時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陸軍航空特攻隊對美軍起飛攻擊的重要發進機場。

提到邱氏祖堂被徵用的歷史,祭祀公業邱蓮塘代表邱仁政分享,「餘慶堂距離懷生機場大約兩公里,加上特殊的日式風格,因此被徵用作為特攻隊的醫務室使用。」現今餘慶堂右側的圖書室和會議空間,就是當年的醫務室,不時有軍官在此討論軍情,當時的屋主邱創忠也會以日語與軍官們對話。邱仁政進一步說,家族內也流傳著,當時因為邱創忠與日軍互動密切,讓其次子邱垂宇受此影響而投身軍旅,成為空軍黑蝙蝠中隊重要成員之一。


距離餘慶堂不遠的餘慶居,是邱氏家族的民居,建築風格與餘慶堂十分迥異。圖/董昱

上下推動的木窗,加上一旁的卡榫,在當時是非常新式且先進的設計。圖/董昱

從細節看見日式建築語彙

傳統的合院建築中,閩南有「進」和「護龍」的建築格局,並以直橫不同方向的房屋,構成俗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客家建築也有類似的地方,但名稱上是以「堂」和「橫屋」來稱呼。然而,在薛琴眼中,餘慶堂的建築語彙,從穿堂、屋瓦脊樑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無法被歸類為閩、客建築。

提到台灣建築工法中受日本影響的部分,薛琴說,「台灣有很多建築工匠受到日本影響,餘慶堂雖出自台灣師傅之手,但仔細看就能發現許多細節與工法是日式的。」就建築格局而言,餘慶堂乍看之下,屬於「一進」或「一堂」的房屋,然而實際上,餘慶堂從屋瓦到門窗都充滿日式風格。

餘慶堂的屋瓦就與傳統漢人建築有很大的不同。薛琴表示,「一般而言,閩客建築常見的是以泥土燒製的紅磚為主,餘慶堂所使用的黑瓦,是採用技術性較高的『還原燒』作法。」還原燒是在磚燒到一半時,在窯上澆水,蒸汽滲入讓磚瓦因積碳而變黑,成為耐候性佳的黑瓦,能抵抗嚴寒風雪,黑瓦在視覺上帶給人肅穆莊重的感覺,也因此特別受到日本喜愛。

門窗設計也有濃濃的日式風格,薛琴指出,餘慶堂的木窗有別於向外開闔的設計,是採取上拉或橫向拉動的方式開闔,房屋兩側的窗戶上還可以看到透氣用的「老虎窗」。此外,門的設計也別具用心,薛琴說,「由於當時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較矮,為了方便使用,門把的高度通常也比較低。」有別於漢人建築會用很多塊木板拼成一扇單門,餘慶堂的作法則是典型的日本開門,由兩片門板左右對開所構成。

眼看世事滄海桑田多變化,邱氏後裔選擇將餘慶堂提報並正式列為歷史建築,讓餘慶堂繼續乘載著屬於八德人的記憶,未來也將更具有公共性,作為社區的公共空間,小朋友能在課後來餘慶堂溫書寫字,讓先人留下的福澤得以延續。


餘慶堂周圍過去植有大片竹林,也因為這樣的條件而成為當年日軍藏匿戰機、躲避轟炸的秘密基地。圖/董昱

如今供社區使用的圖書室,過去曾被日軍徵用作為醫務室。圖/董昱

樸素深沉的黑瓦,經過高溫火煉,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圖/董昱

有別於台灣常見的傳統紅磚瓦房,黑瓦搭配青綠色牆面的餘慶堂,顯得格外獨特且優雅。圖/董昱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61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