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蒙特婁掠影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蒙特婁掠影

 2017-11-11 13:30
山頂觀景木屋,1930大蕭條年代,市政府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在山頂興建觀景木屋,說是木屋,其實可以辦宴會,牆上掛著當地藝術家描繪蒙特婁歷史的畫作。此地是俯瞰蒙特婁市景的最佳地點,春夏秋冬、日夜晨昏,景致各自迷人。圖/作者提供
山頂觀景木屋,1930大蕭條年代,市政府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在山頂興建觀景木屋,說是木屋,其實可以辦宴會,牆上掛著當地藝術家描繪蒙特婁歷史的畫作。此地是俯瞰蒙特婁市景的最佳地點,春夏秋冬、日夜晨昏,景致各自迷人。圖/作者提供

在加拿大東岸的蒙特婁住了一個月,時間雖短,特殊風貌難以忘懷。往往一個街頭角落,就能坐上許久。這裡既有歐洲的優雅,也有北美的不羈,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無一不精采,就連政治,也「獨」樹一幟。

堅持獨特性,決不妥協

蒙特婁位於講法語的魁北克省,人口四百萬,是魁北克省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都市,僅次於多倫多。魁北克舉行過兩次獨立公投,1980年六成民眾反對獨立,1992年反對獨立派僅以1.2%險勝獨立派。

今年是加拿大建國150周年紀念,楓葉旗與150字樣處處飄揚。但是在魁北克省的蒙特婁市,只見蒙特婁市旗與375字樣高高懸掛,看不到加拿大國旗的影子。因為蒙特婁不慶祝建國150周年,而要慶祝建城375周年。

375不是什麼特殊數字,蒙特婁挑在今年慶祝建城375周年,難免令人猜想,是不是要與加拿大慶祝建國150周年互別苗頭。


左圖:街道上處處是375旗幟;右圖:捷運卡也是375圖案。圖/作者提供

從觀光客的角度來看,蒙特婁的慶祝活動非常成功。自五月起每天天黑之後,每個整點播出半小時的大樓3D投影,講述蒙特婁歷史。投影的大樓樓高二十層,音質佳、畫質更佳,影片中演出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軍對抗、蒙特婁大火等歷史事件時,千軍萬馬朝著坐在草坪上觀眾飛奔而來,異常震撼。


市政廳外講述蒙特婁歷史的大型投影。圖/作者提供

蒙特婁花十億加幣慶祝建城,加拿大聯邦政府花五億慶祝建國;蒙特婁的相關慶祝活動高達691項,聯邦政府慶祝建國的大小活動共648項。

蒙特婁現任市長將在今年11月競選連任,不知與此是否有關,無論如何,活動辦得好的確是事實。

蒙特婁慶祝建城令人印象深刻,魁北克省對法語的堅持,則令人感觸良多。魁北克法語委員會成立於1961年,隨著獨立運動愈來愈熱烈,1977年法語法案通過,該委員會受命保護法語及其在魁省的使用方式。委員會工作人員230名,其中包含20位語言學家,每年預算是2400萬加幣,約合台幣5億7600萬元。

該委員會的任務之一,是確保法語是魁省居民在工作、通訊、商務往來時的日常語言,所以標示只用英文會被檢舉,未提供講法語的服務會被檢舉、包裝沒有法文當然更不行。美國品牌Club Monaco就是因為沒有提供法文翻譯,魁北克居民便無法瀏覽他們的網頁了。

原則上,在魁北克就是要使用法文,但是有些英語詞彙實在太普及了,堅持使用法文反而造成理解不易,委員會便會公布可接受的英語詞彙清單,例如今年年初確定grilled-cheese(一定要有連字號)、baby boom、cocktail、parking,這幾個字可以使用。但是pasta還是不能用,要用pates才行。那McDonald’s在魁北克怎麼辦?聯邦政府的商標法凌駕魁北克省的法語法案,因此多花很多錢去註冊為商標,McDonald’s便可以在魁北克繼續叫做McDonald’s。

對於不懂法語的外國人來說,魁北克實在是很不友善的地方。但他們可不在意什麼無法與國際接軌云云,你要來這裡,就請你尊重我的語言與文化。他們對於法語的保護,甚至超過法國人。對於這一點,魁北克人振振有詞地表示,法國人沒有受到英語的威脅,但是我們魁北克人被英語加拿大人包圍,當然要更強悍地保衛自己的語言才行。

看到台灣媒體充斥的中國用語,真是五味雜陳。是要為台灣的寬容高興?還是要替台灣的天真不設防憂心?

浪漫優雅,文化風情令人迷醉

蒙特婁的冬天極其寒冷,氣溫降到攝氏零下三十幾度,所以夏天活動特別多。5月到9月的每個周末,在舊城港邊有多媒體的投影表演,向聖羅倫斯河致敬。表演以堆疊的貨櫃為舞台、起伏的波浪為特效,展現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蒙特婁風情,觀賞雖是免費,但須先上網訂位,場場皆爆滿。演出結束後,觀眾或湧入街旁露天咖啡座,或漫步舊城的鵝卵石街道,蒙特婁的夏夜,燈火燦爛、笑語喧嘩、涼風習習、令人流連忘返。


光影投射在以貨櫃堆起的舞台。圖/作者提供


連街燈都是風景。圖/作者提供

蒙特婁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設計之都」,新舊建築並列,一點不顯突兀,只讓人對建築之美目不轉睛。蒙特婁的街道,連路燈都是風景。這種美感,大國買不起、金錢買不到,只有靠文化的累積培養,才能獲得。蒙特婁非常重視藝術涵養,為了鼓勵年輕人接觸藝術,30歲以下的人,不論是否為學生,看歌劇一律半價,美術館、各類表演的門票皆有優惠。


設計之都。圖/作者提供

從6月起,各類活動不斷,法語音樂節、方程式賽車、爵士音樂節、莎士比亞節,夏天的蒙特婁熱鬧滾滾,人們傾城而出,彌補嚴冬無法外出的缺憾。廣場上放了30架音樂鞦韆,隨著每次擺盪,每架鞦韆會發出一個和絃的聲音,30架鞦韆高低起伏,叮叮噹噹錚錚鏦鏦,奏出蒙特婁的悠閒午後。

《皇家山公園》,見證公民參與

蒙特婁最重要的地標是Mount Royal皇家山,Montreal一名即源自此山,是蒙特婁最高點(234公尺)。皇家山公園之於蒙特婁,等於中央公園之於紐約,設計師也是同一人。

1860年代,皇家山的樹木大量遭盜砍做為柴火,引發附近居民憤慨,市政府因此在1869年將皇家山劃為公園用地,並邀請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師Olmsted設計。遺憾的是,1870年代中期,蒙特婁經濟不景氣,Olmsted的許多規畫因此放棄。

1930大蕭條年代,市政府為了創造就業機會,在山頂興建觀景木屋,說是木屋,其實可以辦宴會,牆上掛著當地藝術家描繪蒙特婁歷史的畫作。此地是俯瞰蒙特婁市景的最佳地點,春夏秋冬、日夜晨昏,景致各自迷人。

雖然這裡在十九世紀就規畫為公園,園內卻看不到百年以上的樹木,那是蒙特婁心中的痛。

1920年代美國禁酒令時期,美國人常常跑到蒙特婁來吃喝嫖賭,蒙特婁成了罪惡淵藪。1954年,蒙特婁市府意欲整頓社會治安與道德問題。皇家山公園是蒙特婁的城市象徵,公園的空間規劃頓時成了各方勢力角逐所在。

當時公園有一區的樹叢林木特別茂密,許多酒鬼、混混、同性戀人士(這一點最重要)常聚集在此,被稱為「叢林」。警方認為此處藏汙納垢,提出多項「改善」辦法,一、遍設照明設施,讓「見不得人」的行為見光死;二、把「叢林」的樹全部砍掉,讓「惡人」無處躲藏;三、在公園內開路,方便「好市民」開車入內。

蒙特婁欲整頓道德的想法,在當時並不奇怪。多倫多、紐約、倫敦,也都曾採取增加夜間巡邏、重新設計洗手間、改善照明的方式,改善公園治安。但是沒有一個都市像蒙特婁這樣砍木伐林,嚴重破壞景觀。警方這項做法被稱為「道德砍伐」,皇家山公園變成了禿頂公園(Mount Baldy),生態健康愈來愈糟。

1958年,市府將公園附近兒童醫院的部分土地,賣給建商興建住宅。此舉引發部分公務人員(如:林業處)、專業人士、民間團體的反感,認為這是侵占公園用地。蒙特婁市民對於之前的整頓治安,沒有太多意見,但是市府變賣公園用地以獲取利益,就讓大家群情激憤,於是發起大規模的「拯救皇家山」運動。

反對人士認為,公園的前途要由市民與市府、建築師共同決定,他們舉行了多次辯論與公聽會。市府視公園為未開發地區,必須以現代化設施,提高公園的功能性。反對的市民團體則認為,公園源自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概念,藝術的極致就是大自然,公園寧靜的美不容侵犯。他們抨擊市府規劃,已違反1869年Olmsted對皇家山公園的願景。

1961年,林業處長Dumont提出警告,再這樣下去,幾年內公園就會從蒙特婁文化資產中消失。蒙特婁市民一向視皇家山為城市景觀的極致展現,將之與中央公園、海德公園、或布洛涅森林公園並列。對市民來說,皇家山公園必須能夠反映出蒙特婁在建築、景觀、設計規劃上的用心,任何違反Olmsted願景的現代化措施,都是唐突了皇家山公園這項蒙特婁最重要的藝術品。

最後,公園道路使用原先電車軌道的路線,不再另外劃分土地開闢新路。公園土地保留,自然環境保存,並開始了大規模復育。Dumont處長表示,五十年後大家就可看到林木成蔭的美景。

到了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市府請市民重新思考皇家山公園的定位,目的是要確保公園的生態空間,態度與1950年代截然不同。


公園內湖畔。圖/作者提供

在距離Dumont林木成蔭宣言56年後的今天,在公園內散步時,鮮少有人會想起皇家山曾經是禿頂山了。不過,道德砍伐的傷痕仍在,當初砍掉公園內三分之二的原生楓樹後,土壤流失嚴重,屢屢發生土石流,市長下令栽種秋天時變黃的挪威楓樹。但是挪威楓樹生長較快,逐漸取代原生楓樹,改變了公園的生態風貌。

皇家山公園,記錄了蒙特婁的傷心史,但因市府與公民的誠懇對話,傷痕雖仍可見,但已逐漸撫平。2007年,皇家山公園南側與市中心相接的Peel街入口處要重新修建,市府先請公共諮詢處邀請兩百位專家學者公民一起討論,提出報告給市府參考。與會代表強調,修建需以保護保育公園的自然資產為最高原則,任何材料與設施都不能過度,必須完全融入周遭自然環境。此外,水資源管理、野生動物管理、生態通道、垃圾處理,報告中也都提出了建議。

這樣的流程與結論,我們知道,皇家山公園會是蒙特婁人永遠的驕傲。

本文轉載自【綠色逗陣】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