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橫貫公路「中橫公路」,全名中部橫貫公路,長達192公里,西起台中、東至花蓮,貫穿台灣中部山區,是台灣第一條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公路系統,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中橫公路無論是對花蓮的發展,甚至對全台當年政治經濟,都佔有一席重要影響之地。
「請不要忘記他們」每一公里 犧牲超過1條人命
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就想有計劃性的開闢一條橫貫公路,並從西部開挖到屯原,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有意將這條道路完成。1950年代,美軍顧問團發現當年國軍年齡層普遍偏高且官比兵多,為了提高作戰能力,由美方出資推動台灣國軍汰舊換新,這群退除役的官兵,為了達到照顧就業與經濟建設雙贏,開始投入開挖中橫工作。
中橫公路在民國45年7月7日開始動工,歷經3年9個月又18天,最後於民國49年5月9日正式完工通車初期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的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簡稱榮民)擔任開發主力,隨後投入的築路人包含本省人、原住民、客家人,他們用雙手冒險開挖、用血汗替後人鋪路,期間不幸罹難的開路人高達225名,平均一公里犧牲1.18條生命。
中橫完工通車後,就道路功能言,縮短台灣東西部的運輸路程,同時由於道路的暢通,使東西橫貫公路兼具經濟、國防及觀光等多項意義。除了提供「路」的基本運輸功能外,由於公路路線由海平面到3000餘公尺的合歡山區,氣象的變化及海拔高度的差異造成沿線景致一日數變,有太魯閣峽谷景觀的奇與峻,有碧綠關原雲海變化的幻與不定。
壯麗峽谷公路,都是歷經艱辛和犧牲打造出來的。
補給不易 最常吃的就是「三補丸」
合歡山四季分明,春天萬物甦醒的柔,夏天百花齊放的豔,秋天登高望遠的幽,冬天為雪白頭的冷。種種美景讓東西橫貫公路成為早期台灣八景之一,直到民國75年列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在在顯示出因公路的暢通而帶動國民旅遊的盛行。
回顧中橫開挖60年歷史,前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處長張運鴻說,中橫公路上每個景點、橋樑、隧道都有自己的故事,長春祠內奉祀的築路英靈、靳珩公園內記載靳珩段長殉難事蹟,誠如長春祠下有一塊碑文刻著「請不要忘記他們」,當後人享受中橫美景與便利同時,背後有著許多無名英雄付出生命。
台灣以中央山脈為骨幹,將地形分割成東半部與西半部,過去由於要從人口較多的西部前往東部不易,以至於東部開發較晚,花東地區也因此有了「後山」之稱。中橫公路開發前,若要從西部到花蓮,得先搭火車北上前往蘇澳後,再換成小巴士走山路。往南則得先到屏東楓港,轉成巴士到台東後,再換小火車到花蓮,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早從日本人時代,到國民黨來台,最後甚至透過美軍顧問團的幫忙,才終於有系統細的開挖這條工程艱鉅┼台灣第一的橫貫公路。
開挖中橫工作從定線測量開始,當年測量隊人員一入山就得動輒半年,補給順暢時還有罐頭、脫水蔬菜,平時最常吃的食物只有耐保存的炒花生米、蘿蔔乾、小魚乾,被戲稱為「三補丸」。一旦遇到颱風導致運輸中斷,就得仰賴原住民搬運物資,其中最著名的傳奇人物「飛毛腿邱生」,便是泰雅族原住民。
中橫條公路的修築期間,因地震、颱風及工程進行期成造成多數人員的傷亡。據施工人員表示,因颱風來襲,一夕之間整個工地的人與物轉眼成空;而施工期間,工程人員因施放炸藥而走避不及,英靈永存東西橫貫公路者更是時有所聞,要說東西橫貫公路是一條以先人碧血釀成之「釀碧之路」一點也不為過。
開中橫比打仗危險 因為不知意外會從哪裡來
前洛韶工務段段長于寶楞曾經在長春祠內的碑文中留下了一段話「開中橫公路比打仗還危險,打仗時我們很清楚敵人從那裡來,但開中橫,意外何時發生,卻無人可以預知。」60年過去,當年冒險築路的青壯年如今有的已經辭世,有的早已邁入晚年。
開路難,養護更難。
根據統計,中橫公路全線一共耗費新台幣4億3062萬元與美金159萬8500元,以當時美金匯率約1:40換算,總計投入11900人修築的中橫公路,大約有將近8成的經費來自於美援。築路人除了以榮民為大宗外,另也不乏陸軍步兵、軍事犯人、民工與失業青年等。
當年築路人薪資是以土石方量多寡計價,因而流行一句諺語「炮聲一響、黃金萬兩」。有些榮民為了貪圖省事,直接從山壁下方投擲炸藥,大批土石從天而降,就好像看到紙鈔滿天飛舞般。當時負責開挖中橫的榮民工程總隊員平均月入1000到1200元,遠比一般榮民平均月入423元高出許多。
然而收入雖高,榮民們卻是拿性命與大自然搏鬥,不時傳出榮民因為引爆炸藥後來不及撤退,直接跟著土石一起滾落山谷。除此之外,不時傳出榮民因為土石方計算量,與工程人員爆發衝突,主因在於榮民們普遍認為中橫施工經費美援,本來就是要用來照顧榮民的退休金,不滿最後卻是由公路局管理分配,加上長期身處山區又面臨工程壓力,讓榮民不滿節節高升。
中橫公路一個地點兩樣情 寫下美麗與哀愁
民國46年11月12日,時任總統蔣中正第一次巡視中橫工程,配合美國電視公司想要拍攝短片,公路局在如今長春祠上方搭建一座小廟,蔣中正看了之後非常喜歡,下令之後可以蓋一座真正的祠堂,於是便成了後來的長春祠,用以告慰不慎命喪黃泉的英靈。
長春祠的建築採中國古典唐代亭台樓閣風格,並依照附近地勢嵌入山壁之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終年不歇,形成「長春飛瀑」,為中橫公路的一處盛景。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長春飛瀑。
伴隨著歲月荏苒,張運鴻表示,中橫公路在公路人悉心呵護下持續茁壯,蛻變成兼具美麗外表與安全取向的景觀道路,中橫公路行經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世界級景觀,吸引絡繹不覺得海內外遊客,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
然而張運鴻也指出,近年來公路防災管理工作已經昇華到「與自然共處」境界,希望在行車安全與民眾便利間取得平衡點。因此適時的封路、封橋,也已經是公路養護不容忽視的課題。當民眾享受徜徉在中橫公路上的自然美景時,公路人面對的卻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養護工作,讓中橫公路一個地點兩樣情,寫下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