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職人群像】原民尋根傳承泰雅文化 泰雅族耆老 陳松明Taya Masing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職人群像】原民尋根傳承泰雅文化 泰雅族耆老 陳松明Taya Masing

 2021-08-15 11:00
翻開《復興鄉鄉志增修》,陳松明Taya Masing娓娓道來泰雅族歷史大事紀。圖/周永受
翻開《復興鄉鄉志增修》,陳松明Taya Masing娓娓道來泰雅族歷史大事紀。圖/周永受

已年過七十的桃園復興區耆老陳松明Taya Masing,多年來傳承泰雅文化不遺餘力,榮獲教育部頒發2016年社會教育貢獻獎及2017年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視文化傳承為己任的他,持續教學書寫,期盼泰雅文化永續流傳。

談到泰雅文化,陳松明Taya Masing開始訴說泰雅族人北上到桃園復興區,移居開墾刻苦耐勞的精神與適應力。過去泰雅族社會沒有文字,只透過口述、吟唱、對話等口傳方式,而使得文化逐漸式微。因此,儘管年事已高,陳松明Taya Masing仍致力於保留泰雅文化精髓,讓泰雅文化能繼續傳承下去。

撰寫族譜 開啟尋根因緣

從1986年擔任華陵村長起,陳松明Taya Masing意識到自身肩負泰雅文化傳承的使命,開始編纂華陵里60個家族的族譜與《復興鄉鄉志增修》,追溯並記錄410年前,以狩獵維生的泰雅族遷徙史。在撰寫過程中,陳松明Taya Masing走訪各地的泰雅耆老,從許多長者口中瞭解泰雅歷史,更深化他保存口述歷史文化的信念。

陳松明Taya Masing也因擔任全國泰雅族歲時祭儀講師,與復興區原民耆老、文化老師、族語老師及部落族人,共同網羅許多復興史地資料、安排祭儀、學習泰雅傳統山林智慧,並透過這些文化史料及活動,來凝聚年輕族人對自我原住民族身分及泰雅文化的認同,延續泰雅文化的香火。


族譜不但保存過去歷史,也讓後代子孫有所依循。圖/周永受

克服語言斷層 教學融入文化特色

面臨現在年輕族人大多數在漢化的環境生長,對陳松明Taya Masing來說,教起泰雅族語較為吃力。「現在的小孩都已經漢化,父母親也是。即使在課堂上教了小孩泰雅語,請他們在家跟爸媽練習,但他們都回來說爸媽也不會。」明顯的語言斷層造成練習環境缺乏,使年輕一輩難以在生活上應用課堂所學。

即使在教學上遇到困境,陳松明Taya Masing仍願意花更多時間教導學生,秉持著努力不懈的泰雅精神,一步一腳印帶領年輕子女及其中年父母,再次重拾自己的文化。同時,為了讓已漢化的年輕族人增加學習興趣,他也試圖將泰雅族狩獵、小米種植故事,融入教學中,並透過帶動團體遊戲、拍攝影片,讓學習更具有吸引力。


眺望拉拉山的綿延不絕,代表著陳松明Taya Masing對泰雅文化傳承的自我期許。圖/周永受

體現泰雅傳統 視傳承為己任

「泰雅語中有一句話告訴我們,生活之間不要用木板子做隔閡。」意思就是要互相幫忙與合作,也是陳松明Taya Masing的教學宗旨,讓孩子瞭解並遵循泰雅族社會生活的意義,相互幫助、謙卑、純潔的傳統。此外,他也讓學生親身體驗泰雅族的生活文化、學習泰雅社會的訓誡規範,讓彼此身體力行,發揮相互合作的精神。

熱心教學的陳松明Taya Masing,成為巴陵國小學生最喜愛親近的「阿公」,他就像學校的大長輩,連結了年輕一輩的心。歲月雖風霜了他的容顏與體力,但是他仍持續整理、書寫歷史與族譜,讓泰雅文化得以傳承給後代。陳松明Taya Masing心心念念的,就是希望牽起後輩族人與傳統文化的連結,他說,「我非常熱愛族人,保存文化就是我的義務與責任。」


手握一把校內採收的小米,陳松明Taya Masing向學童講述著泰雅族的小米故事。圖/周永受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74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