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師納勞基法/黃富源憂:他們的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師納勞基法/黃富源憂:他們的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系列一》「我們那代也會累、也是過勞,但我們的未來有希望,所以不怕累!」

 2016-09-12 17:15
行醫47年的兒科資深醫師黃富源,走過更迭的醫療環境,眼見身邊年輕醫師愈來愈焦慮及無奈,台灣醫療政策未對症下藥,替這些年輕人請命,希望衛福部應根本改善醫療環境,才能給年輕醫師更有希望的未來。圖/楊惠君攝
行醫47年的兒科資深醫師黃富源,走過更迭的醫療環境,眼見身邊年輕醫師愈來愈焦慮及無奈,台灣醫療政策未對症下藥,替這些年輕人請命,希望衛福部應根本改善醫療環境,才能給年輕醫師更有希望的未來。圖/楊惠君攝

【編按】立法院將於9月13日開議,行政院施政報告9月1日送抵立法院,將醫師納入《勞基法》列入重點施政,規劃2018年9月1日前完成相關法規命令,2019年9月1日正式將醫師全面納入《勞基法》適用範圍。同時,為解決新制上路後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衛生福利部先前提出,擬擴大招收醫學生,鬆綁每年僅收1300名醫學生的限制。

台灣醫療產業將進入一個新時代,究竟是能因而改善血汗醫院的工作環境,解決年輕住院醫師過勞問題?或是造成醫院減床、病人無人照顧的風暴,身處不同層級與環境的醫療工作者,各有解讀。《民報》將推出系列的討論。

首先,先由一名從醫47年、作育無數英才的老醫師,由40年來台灣醫療環境質變與量變來看,年輕醫師真正面對的困境,是什麼?

醫療奉獻獎得主、馬偕兒童醫院資深醫師黃富源近來非常憂慮,對於醫師納入《勞基法》後,又要以開大招收醫學生因應,認為是「飲鴆止渴」,只會將台灣醫界推向更深的困境,讓這個老醫者十分不安。

黃富源指出,年輕醫師高喊過勞、爭取加入《勞基法》,根本原因在於「對這個行業的未來沒有盼望」。他依自己醫療臨床工作40多年的經驗,剖析現下年輕醫師真正面臨的困境,希望衛福部真正由根本改善醫療環境,給年輕醫師更有希望的未來。

困境一:年輕醫師操勞  但前途沒有以前的「光明」

黃富源說,他當住院醫師時的工作量,比現在的年輕醫師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在台大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經常是急診工作24小時,做一整天、休息一天、再做一整天,持續一整個月;但病房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5點,每3天值一班。急診值班隔天不給休息,白天仍然照常上班,常常是連上36小時,遠遠比現在住院醫師每周88工時高出太多」。

「我們那一輩的醫師也是人啊,難道沒有過勞問題?難道身體是鐵打的?當然不是,我們也會累、也是過勞,但我們的未來有希望,所以不怕累、只怕學不夠,等到學會了、『出師了』、懂得夠多,不論是開業或在醫院服務,都可以獲得很好的回饋。」。而現在的年輕醫師學成後,很難獨當一面自己開業,即使受僱於醫院或診所,也不容易獲得適當的回饋。

「拚命再拚命!」黃富源說,那個時候大家都搶著出頭、希望獲得老師的欣賞,學習動機強。曾有一位皮膚科教授看診時,後面站著7、8年輕醫師跟著學習,連身為小兒科的他也去,就為了多學一點。

現在,他和年輕醫師說,星期六有一位病人的病情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75歲的他都願意假日到醫院教學,將經驗分享給年輕醫師,「結果4個醫師只來2個,沒來的理由是說因為88工時,排休假所以不來。」讓他很驚訝!


黃富源認為,過勞只是年輕醫師心中不安的抒發,真正困境是看不到未來。圖/楊惠君攝

困境二:財團掌控開業難 年輕醫師看不到未來

不過,黄富源強調,他並不是批評年輕醫師比較「草莓」,他認為,「他們只是把過勞當成一個議題在抒發,實際上,怕辛苦是因為看不到未來。」

黃富源指出,放眼望去,財團醫院雖名為「財團法人」,具有其社會性與公益性,但實質上仍是以營利為目的。許多財團醫院的醫師沒有底薪,醫師的待遇論件計酬,按門診、住院或檢查等各項服務數量,以定額或定率方式抽成計薪。造成有些醫師為了收入拚命衝量,喪失了當初行醫的使命。

醫療資源大部分被財團醫院把持,導致部分年輕醫師選擇去診所服務;卻還是有聽到醫師提及服務的診所,為了利潤要求他們更改處方,該醫師不從,因而離職的例子。

困境三:病人過度就醫  導致醫師壓力劇增

為什麼醫師會忙得要死?因為「健保太便宜,便宜到病人不珍惜醫療資源啦!」黃富源說。

別說歐美國家,就連越南、緬甸、中國的醫療費用都比台灣昂貴,台灣健保給付醫生的診察費只有兩、三百元,很難找到比台灣更廉價的地方。

他自己遇過看診時,電腦系統跳出「該病人今年度已看診超過百次,請規勸看診、節省醫療資源…」之類的「跑馬燈」,他非常無奈,醫師多半不敢開這個口。

黃富源指出,看看國外,像是新加坡的做法是每個人都有看病額度、未超過的部分可以借給家族親友,家族成員之間可互借額度,或是超過看病次數則加重部分負擔,以此節制浪費。這些方法應都可行,重點是政府要不要做?

難題:醫師工時難計算  工作與學習難界定

住院醫師縮減工時,執行上也有盲點。黃富源指出,醫界傳統,住院醫師像學徒,主治醫師可比擬師傅,學徒在「還沒出師」以前,在醫院內的時間大半是學習。學習與工作之間,工時如何界定?

他舉例,內兒科每天朝會(morning meeting)一小時,會介紹醫療新知,或提出值得討論的病例由主治醫師加以指導;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做超音波、教他們如何看X光片、心電圖和腦波,教導住院醫師做胸管引流、脊髓穿刺、導尿,這些工作對住院醫師來說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外科朝會討論病例,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進開刀房,住院醫師在旁當助手;開完刀後主治醫師帶著住院醫師巡房,指導如何照顧術後病人,這也是學習,不單純只是工作。


早期醫療師徒制,徒弟若有刀可以跟,就算剛值完班還沒得睡覺,也要站得老高多學一點。圖/羅東聖母醫院提供

「住院醫師與一般勞工的工時計算方式是完全無法一概而論的,住院醫師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難以切割。要求減少工時,將會同步壓縮學習時間。」黃富源表示,醫學博大精深,如此一來,住院醫師的訓練年限勢必要拉長,否則沒有多看多聽、學得不夠精深,形同「半路出師」,絕非病人之福。

危機:增收醫學生 十年後將湧現流浪醫師潮

財團醫院不斷增加、不斷擴床,病床太多,有時會收治一些不需要住院的病人,導致醫師過勞。黃富源提出他的看法:「如果取消健保制度,大醫院的門診人數會減少很多,病床也會空出很多。我不是反對健保,而是建議健保應同時控管供、需兩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目前台灣醫療問題不是醫師不夠,而是健保制度使就診與住院人數增加,而財團也藉此增蓋醫院。解決之道應該是從需求端著手,如何減少就診及住院人數、如何限制病床擴充,而不是去增加醫師的人力。目前醫師大都集中在都會區,偏鄉卻招不到人。若增收醫學生,可以預期醫師人數會過多,醫師人力的投資會浪費。

「依衛福部計畫,為了要把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每年至少需增加千名醫師。台灣不需要那麼多醫師,德國有前車之鑑,醫學院一堆人去讀,畢業後開計程車、或兒科醫師去當保母者比比皆是。」黃富源指出,加收醫學生,十年後,台灣勢必會有許多流浪醫生。

黃富源呼籲,衞福部下決策時,「可否參考一下資深醫師的忠言,切勿匆忙上路呢?」

《醫師納勞基法系列報導》
專題一/苦不在工時 是對未來沒盼望
專題二/一晚照顧160床、操到心悸
專題三/學徒放假、師傅值班
專題四/醫院剉:一院區人力缺口近700人恐得關床因應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