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有請吃冰,也來聽聽花蓮光復觀光糖廠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有請吃冰,也來聽聽花蓮光復觀光糖廠的故事

2017-10-28 16:59
20多年前我在電視台擔任總監,而且還有個節目叫「一千元遊台灣」,當時來到花蓮錄製節目時,特別到光復糖廠一嚐冰品,然而不只是美食而已,對於糖廠的歷史脈絡也有所陳述,後來又去了數回,逐漸有些心得。圖/魚夫
20多年前我在電視台擔任總監,而且還有個節目叫「一千元遊台灣」,當時來到花蓮錄製節目時,特別到光復糖廠一嚐冰品,然而不只是美食而已,對於糖廠的歷史脈絡也有所陳述,後來又去了數回,逐漸有些心得。圖/魚夫

20多年前我在電視台擔任總監,而且還有個節目叫「一千元遊台灣」,當時來到花蓮錄製節目時,特別到光復糖廠一嚐冰品,然而不只是美食而已,對於糖廠的歷史脈絡也有所陳述,後來又去了數回,逐漸有些心得。

花蓮(光復)觀光糖廠在日治時期前身為鹽水港製糖所有,本來分花蓮港製糖所壽工場與大和工場,原廠址分別在花蓮港廳花蓮郡壽庄(現為花蓮縣壽豐鄉)與花蓮港廳鳳林區馬太鞍(現花蓮縣光復鄉),二戰時,兩座糖廠均遭盟軍轟炸受損,前者在戰後廢棄,後者改名花蓮糖廠。

1899年日人賀田金三郎銜總督府之命前來拓植花蓮,希望創造一個吸引日人投資與移民的環境,乃向臺灣總督府取得從花蓮港到卑南一帶的土地支配權。賀田一開始先大規模種植甘蔗,並於壽村蓋起改良型的「糖廍」,不過因為水土不服與資金不到位等緣故,經營並不順遂,1901年併入臺東拓殖會社。根據臺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的記載:

1910年時併入由荒井泰治(1907年時買下鹽水港製糖)新成立之台東拓殖株式會社,1912年為了精簡業務內容,由台東拓殖株式會社更名為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且因官營鐵路已由花蓮港通至鳳林,1913年時將壽工場轉型為新式製糖工場,亦是東部地區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場,後於1919年增設酒精工場;1914年時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正式與鹽水港製糖合併,改稱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1920年鹽水港製糖拓殖製糖,再次更名為鹽水港製糖,並增資至2500萬日圓,使鹽水港製糖成為當時東台灣最大的企業機構。

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鹽水港拓墾事業逐漸向南擴張,於1921年時於花蓮港廳鳳林區設立大和工場,並以鳳林之北清水溪為原料採集區界線,但因大和工場設置初期原料供應不穩定,故兩糖廠間經常有相互支援的狀況發生,而隨著製糖重心逐漸往南移,1929年時大和工場的產量開始超過壽工場,成為鹽水港製糖在花東的主力。

光復鄉最初的名字為「馬太鞍」,在阿美族語裡的意思是「樹豆」,這區域本為河川沖積地,乃到處長滿樹豆,樹豆是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來源,所以花蓮光復糖廠的原來全名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此地亦名大和聚落,1937年改制,在「大和」之上再叠上「上」字,乃以「上大和」為地名,戰後先名「台安」,1947年更名光復鄉,大和工場亦以「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花蓮糖廠」為正式全銜。


阿嬤照相館。圖/魚夫

被廢棄後的壽工廠,台糖除將其中的酒精工場遷至花蓮糖廠,其餘移交給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成立大同合作農場,只是由於公路運輸逐漸成為主流,所以許多糖業鐵道慢慢的被拆除無復使用,而且製糖事業轉為進口甚至比國內生產更為便宜,台糖至此面臨轉型多角化經營抉擇。

日本時代,臺灣的製糖工場有50座,分四大製糖會社,分別是日糖興業、臺灣、明治及鹽水港等,極盛時期,每日產出約7萬噸,戰後合併四大會社於1946年5月1日成立國營事業「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在高品質砂糖的生產與貿易上成效卓著,在1952到1964年間,砂糖出口值還佔國家外銷成品的第一位,後來國際糖價走低,2005年開放砂糖自由進口,台糖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簡單講,每年立法院審查預算,台糖自此以「營業外收入」為大宗,公司內部也調整為八種事業群,諸如砂糖、量販、生物科技、精緻農業、畜殖、油品、休閒遊憩以及商品行銷等,而花蓮糖廠在2001年停工後變成觀光糖廠,推出日式木屋、風味餐、冰品、農特以及地方土產等,其中冰品尤以紅豆牛奶冰及月見冰最受歡迎。

其實在糖廠吃完冰後,附近許多景點也頗值得去參訪,如拉索埃湧泉生態園區、拉藍的家、太巴塱部落、大全社區82巷故事街、鳳林花巾手植物染工坊、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等,我每回到花蓮就會鵝行鴨步,到處走走,好好享受我的假期。

用手機拍回影像分享: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