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預防醫學很夯,當前DNA分子生物學很進步,導入生活,可增進幸福,有句話「預防勝於治療」多些預防就能減少疾病纏身,國家健保也能少些支出…。輔英科大生技系陳誌偉教授說:「科學和科技生活已發展綿密社會性功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必須接受合理的科學與科技教育,在生活中成為一位市民科學家」。
民報之聲「科技最前線」系列,專訪輔英科大生技系教授陳誌偉與談:「生物科技與預防醫學」。陳誌偉說,「科學」能夠幫助我們尋找和洞察問題的所在,「生物科技」則是一種因應現代社會與問題而發展出來的科學技術,高效率、低污染、符合現代環保概念。然而,科技同時也是一把「兩刃的刀」。
陳誌偉說,促使人們更健康的「那些」科技,讓全球人口總數,在這過去的短短40年間,激增加10倍以上。
惟,全球溫室效應、酸雨、去森林化、核災難、有毒廢料以及生物物種的滅絕等等,也是因人類所運用愈來愈多科技,而造成的一部份後果,所以人們需提早評估並因應在整個實驗中的管理方針與後果,這也是科學性廣義的「預防勝於治療」。
生物學家運用一些現代影像的科技,以探測人體內部的結構。其中的一項技術,核磁共振顯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乃是以水分子中的氫原子行為,為理論依據的顯影技術。MRI先以磁場所造成的力量,將氫原子核排列起來,再以無線電波瞬間衝擊這些氫原子核。因而、這些受到衝擊的氫原子,會放射出他們個別獨特的無線電波以為反應,而這些微弱的電波信號被MRI掃描器接收後,進一步可被電腦轉換而成為影像顯現出來。由於,水乃是我們體內所有軟組織的主要成分,因此,MRI可提供X射線所無法顯現的資料,給醫師更進一步的診斷參考。
MRI對腦功能的研究特別有用。陳誌偉說,根據一項最近的研究,由「觀察」到人類的大腦會隨著我們年齡的漸長,而呈現萎縮的現象開始﹔在30歲到90歲間,我們的大腦約有20%的萎縮,而且主要的萎縮區域,乃是有關記憶與學習的腦部反應區域。由於曾有研究顯示,運動與記憶能力的改善有關,因此,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e)的研究人員提出「問題」,運動是否可以減緩或者甚至復原大腦的功能?
他們的「假說」乃是,MRI掃描可能顯示出,經常運動與不常運動者的大腦間差異資訊。他們「預測,那些較具活動力者的大腦萎縮現象,將較那些較不具活動力者為小。
在他們的「實驗」中,共有29位60歲到70歲的參與人員,每個禮拜進行3次一個小時的有氧性運動訓練,共持續6個月。另有一組29名的對照組參與人員(年齡與實驗組人員相當),從事較溫和的非有氧性(nonaerobic)全身伸展運動,也同樣持續6個月實驗期間。在實驗開始前以及實驗結束的時候,MRI被用來掃描所有參與人員的大腦。
根據實驗的「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大腦體積有明顯的增加,然而,對照組沒有這種大腦體積的增加現象。研究人員依此而結論,高齡成年人的記憶退化與否等現象,可能與其心血管的調適狀況有相當的關連性。換言之,亦即經常進行有氧性運動,可能有益於你的身體以及大腦功能。
陳誌偉說,一如當前社會現代人「人手一機」,科技資訊和智慧生活緊密互動,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必須接受合理的科學與科技教育,成為一位市民科學家。
輔英科大校園空中鳥瞰。(記者陳俊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