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背景 走上相異的專業領域
馬水龍是蜚聲國際的作曲家,也是國內音樂界最受愛戴的教育家;邱再興有「台灣半導體教父」之稱,是台灣第一代電子產業創業的先鋒、成功的企業家。同年出生的兩人幼時同樣就讀基隆市安樂國小,在那個經濟普遍不佳、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都因為資質優秀,在庶民傳統文化滋養下,蘊育了善良的心智和對「美」的嚮往。
邱再興好學不倦,但因為家境和讀書環境不好,老師特別允許他留在學校自修。而馬水龍的天賦顯現在音樂和美術上,小學四年級就經常在學校唯一的一台風琴上自發性地摸索練習,老師看出他的才華,不但讓他使用風琴,還送他一本《拜爾鋼琴教本》。偏鄉孩童在課餘之暇最喜愛的遊樂莫過於聽鄰居「講古仙」說故事、或是看布袋戲表演,也常常窩在廟口歌子戲戲台下體會那些美妙的唱腔、身段、文武場和鑼鼓點,大部分時間更赤腳奔跑在山間、海邊,親近泥土和大自然,享受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
那些過往的生活經驗就像在心中埋下藝術的種子,使他們一生對傳統文化的喜好和感念愈發強烈。終於在九零年代,馬水龍和邱再興歷經數十年未曾聯繫,各自發展了成功的事業之後,回頭攜手合作,貢獻所能為母土台灣耕耘藝術園地、培育藝術人才。
緣起於當時已自德國學成歸來,在大學擔任音樂系主任的馬水龍有感於國內音樂教育全盤西化,演奏音樂都是以西方作品為主,台灣作曲家鮮有發表新作的機會,影響台灣當代文化的發展甚鉅。而邱再興也發現當社會變富裕了,但功利主義卻讓人心靈空虛、惶恐浮躁了,不禁思索起究竟人類應該追求何種生命價值?他回憶在東歐經商時,適逢共產制度解體,人民生活日漸艱辛,但社會氛圍卻充滿著音樂與藝術底蘊,人們參與藝文活動時的踏實與滿足感,讓他們面對生活挑戰時產生不畏挫折的勇氣,那份自信令他深深感動。於是,1991年他接受馬水龍的建議,創立「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成立「春秋樂集」。馬水龍認為國人作品發表空間有限,因此提出創辦「樂集」的想法,春季發表會以四十歲以下的作曲家為主,秋季以四十歲以上為要,如今台灣重要作曲家,如錢南章、賴德和、潘皇龍等均在樂集發表過作品。
邱再興,啟動台灣科技列車的開路先鋒
邱再興說:「我不是科技業裡最有錢的人,但應該是這個行業裡少數過得快樂的人。」業務版圖曾經遍及東歐電子零件市場,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他帶著台灣一起走向富裕,卻發現人們的精神素質並沒有同步的成長,就像好友馬水龍說的----拿著金飯碗討錢的乞丐!因此在事業高峰毅然決然地轉往藝術人文領域深耕。早年就構想創辦的「鳳甲美術館」在1999年實現了,為台灣文化界點亮一盞燈。因為他深信,自己的生命既因有藝術的滋潤而美好,那麼,未來如果台灣每個城市都能有一間像「鳳甲」一樣的小型美術館,不就可以人人都精神富足了嗎?
探討邱再興這個轉折的心路歷程,原來他自有一套「捨」與「得」的人生觀,精采的演繹他的人生饗宴,他知道要怎樣學會「捨」,也知道要怎樣看待「得」。
邱再興中學時就工讀,曾當碼頭搬運工,完成建中、台大電機系的學業。1963年大學畢業,同年考上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期間即進入美商飛歌公司(高雄電子公司)服務。研究所畢業後曾赴美國受訓,途經日本及香港,觀察國外的工業規模與精神,讚佩之餘心中永誌不忘,立下為台灣開創本土電子業的決心。1969年創立環宇電子,不僅是台灣第一家微電子公司,也是當時東南亞唯一非美商投資的微電子裝配與測試公司,堪稱台灣開發整流器、積體電路之先驅,更為台灣孕育出許多科技界的領導者,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及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等人,都曾是他的員工及同事。
邱先生名譽博士頒授典禮(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提供)
對於藝術欣賞,邱再興從不設限,不論東方或西方、傳統或當代,他都抱持開放的態度,他說:「所有藝術對於美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表達的方式或媒材,只要能感動人心的就是好的作品。」
因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因為「春秋樂集」,因為「鳳甲美術館」的創立,邱再興不只是台灣半導體教父,更是台灣文化藝術產業的重要推手。
馬水龍 瀟灑獨行的音樂俠客
馬水龍1999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之得獎感言:「我個人自幼興趣廣泛,文學、美術、理工乃至於醫學等範疇,無一不嚮往。最後卻選擇了音樂這一門被長輩認為只能供作消遣,無法營生的藝術。因為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唯有透過音樂創作才能找到自己。」的確,他曾經嘗試一星期不作畫或一星期不讀某一本書,日子都還可以過;但如果一星期不彈琴、不接觸音樂創作,他就會洒洒惶惶不知如何是好、無法度日了。因此他選擇了走音樂創作的路,而不曾放棄其他領域的素養和興趣,直到晚年健康不佳還投注心力在繪畫上,留下很多傑出的畫作。
二戰時盟軍轟炸,還是幼年的馬水龍隨家人避居九份,煙雨迷濛的山城和海,是他清晰的生活印記。父親是治療傷科、骨科的傳統漢藥師,心地善良,對貧困的病患常常分文不取。有一年,家中甚至收留了一個鄉下來的肺癆患者,每天準備營養飲食為他調養,一直到病人痊癒為止。小時候的這個經驗在馬水龍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無形中培養出扶弱濟貧的俠氣和正義感。
高二時父親過世,身為獨子的馬水龍為了擔負家計而中輟學業,考上基隆的「臺肥一廠」擔任繪圖工作。遇到曾讀師範學校的李哲洋,啟發了他的音樂潛能,19歲時自修考上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為了學業和家計,他由日班轉到夜班,來回於基隆的工廠與板橋的學校之間,奔忙苦讀,1964年藝專畢業。在學時就已積極參與作品發表,畢業後更於1967年與陳懋良、游昌發、賴德和、沈錦堂、溫隆信五位作曲家共同組織了「向日葵樂會」,約定經常創作並發表新作,馬水龍的《台灣組曲》、《雨港素描》等都是在這段時間發表的。
33歲時他獲得德國雷根斯堡音樂院全額獎學金,飛向遙遠的歐洲、古典音樂重鎮進修。留學期間到慕尼黑參加音樂會、觀賞歌劇,努力學習現代音樂技法之餘,他也體會到自身文化的問題,經常思索探討文化歸屬,作曲家如何在德奧霸權主義下走出自己的路?在德國的三年,他有很豐富的創作,畢業前由校方為他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並代表校方於雷根斯堡音樂節、柏林電台、慕尼黑電台公開發表作品。1975年夏,馬水龍回到故鄉的懷抱,受聘於東吳大學音樂系,開始展現他旺盛的創作力和音樂教育的無比熱忱。
1994年卸下行政職位後,馬水龍回歸單純的教學和創作,持續推動「春秋樂集」音樂會,晚期完成更精闢的作品如鋼琴與管弦樂《關渡隨想》、《琵琶與絃樂四重奏》、歌曲《踢踢踏》、古箏獨奏曲《尋》以及最後的作品《無形的神殿》。這些作品有的充滿山林、雲靄、天際的感動,有的充滿禪味、哲思和生命體驗。他是首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作品融合東方意境與西方技法,對於台灣音樂發展影響深遠。
文化人的社會責任
傳統文化的發展,經常與民族性、生活環境、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息息相關,當代藝術的養份也大多來自人民的生活體驗或反思,而文化即是人類的歷史累積。馬水龍、邱再興都是道地基隆人,他們關懷文化,對故鄉藝文發展充滿殷切的期望。2014年年底台灣六都市長大選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熱心邀約基隆市長候選人林右昌來與文化前輩座談,馬水龍與邱再興都做了中肯的文化建言,包括「點」的建立,而後「線」的延伸到全面發展,希冀文化能在地生根茁壯。選前馬水龍還特地赴基隆助選站台,文化界都為之振奮。最後,林右昌順利當選,不幸的是半年後馬水龍老師就因病辭世了。
邱再興先生座右銘:
・人若可以在貧窮裡學到一些人生體悟,貧窮也可以是一種祝福。
・做事情要苦幹實幹,但千萬不要「埋頭苦幹」,要會選擇最有利的方向做。
・誠實地與他人互動,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是生意能否成功的關鍵。
・做任何工作,最本質的還是對人尊重。
・與其說你現在的人生狀態全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不如說你現在的生命狀態是回應命運難題後的各種總和。
・人生的路很長,非得到終點,才知道選擇的路到底是對是錯。
小檔案: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於1991年成立後,除積極推動春秋樂集以鼓勵國內創作人才之專業發展外,繼而於1999年成立「鳳甲美術館」,以展覽、推廣活動與跨領域展演等方式,為在地社區群眾提專業優質的藝術欣賞環境、播撒藝術的種子。
「春秋樂集」從1991年4月起,以發表音樂創作作品的型態,為國內作曲家們提供舞台,每年舉辦「春」、「秋」系列作品發表會。春天代表了活力、衝勁、欣欣向榮,秋天代表表成熟、豐碩與收成,因此「春季」是以40歲以下的年輕作曲家、「秋季」則以40歲以上的資深作曲家為邀約對象。而編制以室內樂為主,逐年邀請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園地裡辛勤的耕耘,展現精緻的創作成果。
「鳳甲美術館」開館至今已逾十五年,2003年正式掛牌成為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的一員,也數次獲得文馨獎及台北文化獎的肯定。
鳳甲美術館除了持續舉辦教育學程或講座活動,積極推動社區美學教育之外,更以美術館空間作為當代藝術之展出平台,每年定期規劃主題性展覽,如以雙年展形式呈現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以及國內外藝術家個展。鳳甲美術館期許自己能成為藝術深耕發展的起點,並經由推動社區文化發展,提昇大眾的精神生活,以展現社區人情溫潤的文化風貌。
美術館並且孕育了Concerts in Museum (C.I.M.) 「鳳甲音樂沙龍」的誕生,節目皆以輕鬆有趣、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聽眾。從小紮根,推動藝術教育,也是成立「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和「鳳甲美術館」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