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吃對魚有助健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吃對魚有助健康

 2017-11-06 14:25
魚類不僅是蛋白質和有益健康的長鏈ω-3脂肪酸的重要來源(每天EPA+DHA攝取量至少250-500mg,鯡魚、鯖魚、養殖及野生鮭魚含量高),而且還提供確保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碘、維生素D和鈣等基本營養素。圖/網路CC授權
魚類不僅是蛋白質和有益健康的長鏈ω-3脂肪酸的重要來源(每天EPA+DHA攝取量至少250-500mg,鯡魚、鯖魚、養殖及野生鮭魚含量高),而且還提供確保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碘、維生素D和鈣等基本營養素。圖/網路CC授權

魚類不僅是蛋白質和有益健康的長鏈ω-3脂肪酸的重要來源(每天EPA+DHA攝取量至少250-500mg,鯡魚、鯖魚、養殖及野生鮭魚含量高),而且還提供確保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碘、維生素D和鈣等基本營養素,眾多研究表明,魚肉中的營養物質對於胎兒和哺乳期嬰兒的大腦發育尤為重要。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牠們是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為解決人類饑餓和營養不良作出重大貢獻。

由於部分海域遭受到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環境荷爾蒙等嚴重污染,這些有毒污染物透過細菌、浮游生物等進入海洋生物鏈,從小魚、中魚、大魚不斷透過生物蓄積(bioaccumulation)讓毒性增強,最終隨著魚類進入消費者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這些國外已有相當多的專業研究報導。為此「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和「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的現行指南警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將鮪魚攝入量限制在每週6盎司(約合170克)並建議人們食用位於食物鏈較低位置,組織中積累汞含量較少的魚類,如沙丁魚、鮭魚、吳郭魚、鱒魚、鱈魚、比目魚 、鯰魚、烏魚,還有扇貝、牡蠣、蟹、對蝦等等。美國官方也指出每星期攝取12盎司不同的魚貝介類汞含量低,可以放心。另外,近來全球因誤食含雪卡毒素(Ciguatoxins)魚類造成的中毒案例增多,由於加熱或冷凍均不能破壞雪卡毒素,且無法由外觀、氣味或肉質來判斷魚類是否含有該毒素,引發關注。目前有400多種魚類可能蓄積雪卡毒素,其中包括東星斑、老虎斑、蘇眉、紅鰽等為人熟悉的珊瑚魚。建議消費者向可靠有信譽的店舖購買珊瑚魚,避免進食珊瑚魚的頭、皮、內臟、生殖部分及卵等含毒素較多的部位,並避免一次大量進食珊瑚魚等。

「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除了規定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的甲基汞限量為2ppm(百萬分之一濃度),也首度訂定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的攝食指南,建議孕婦與育齡婦女每周攝食量不超過35到70公克,6歲以下幼童每月攝食不宜逾35克,避免對幼兒神經發育造成危害(註:深海魚指的是生活在水深200公尺以下陽光照不到地方的魚類如鮟鱇魚、燈籠魚等,鮪魚、旗魚、沙丁魚、飛魚則屬中表層洄游魚類不應搞錯)。為進一步保障國人食魚安全,食藥署應該針對國人經常食用的魚貝介,依含汞量高低列出建議攝取量,供消費者參考。

政府主管機構既然訂出建議值,除了加強對進口相關海水魚的重金屬含量檢驗外,鑑於台灣沿海工業區林立污染問題嚴重,使得吃海產中毒的風險大幅提高,政府也應該加強對沿岸海域的水質、藻類、底泥、魚貝介類進行定期監控,避免讓含汞及其他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水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或消費者餐桌;同時落實水產品溯源暨食用安全認證,方便消費選購,才是確保國人食魚安全及漁民生計的最有效方法。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