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從醫學院畢業以來,所有的醫學訓練以及服務的機構,都與學術醫學有關,我算是教學醫院服務的「教學」醫師。教學醫院自然多實習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去教學醫院是否會當被試驗的天竺鼠(Guinea Pig)?大家應該知道現在行醫的所有醫師,包括教學醫師,都是從醫學生及住院醫師開始受訓練的。
自己有醫療問題時,不論是疾病診治或例行檢查,為了方便也可能因有在熟悉的醫院有較好的優勢,容易找自己認為「好」的醫療機構及人員,就是退休多年後,幾乎都去服務過之醫學院的相關醫療機構看診。醫療當然不只去醫院及看醫師而已,此拙文只先談醫師,談身為教學醫師的我,對由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的診治的看法如何?實習醫師診治的問題,在《醫病平台》中,是常被討論的問題。
邱斐顯女士去年9月22日的〈實習醫生與病患的夢魘〉,主要從「實習醫生為病患抽血」來討論。邱女士以從前給實習醫師抽血,談很不好的經驗,她說這制度現在仍然存在,對病患及實習醫生都是夢魘?她希望這樣的制度能早日改善,以減少醫病繼續互相折磨。
次期的《醫病平台》由台灣醫學教育學會秘書長蔡詩力醫師,以〈感謝所有患者對醫學教育的奉獻〉文回應。除感謝患者外,說現在已運用模具、模型來練習的臨床技能,也提到標準化病人的其他訓練,還有專長於打針、抽血之資深護理人員的支援團隊。與邱女士所寫的,已不太相同,醫學生的學習環境改善了,也讓病家少受罪些!
實習醫師診治問題
《醫病平台》文章中,討論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參與醫療討論中,並沒有醫師(尤其是教學醫師),討論由實習醫師診治自己的經驗。年紀漸大,年老問題多,就醫的機會增加,這裡討論的是美國經驗,台灣跟美國制度有不同之處,但遇到的問題應該也相當類似。
在美國,醫學生/住院醫師受訓時,診治權及責任屬於主治醫師,應是主治醫師「授權」給訓練中的醫師或學生診治病人。主治醫師向病人收取診治費用,法律上主治醫師應負責,所以一般而言(當然有例外),若有醫療糾紛,唯主治醫師是問。現在主治醫師須親自看過病人,不只在病歷上簽名,還要簽署看過病人的紀錄、為何向病家(病人及家屬)或其保險收費,這種規定越來越嚴格。
從前自己受訓練及早年當教學醫師時,對教學醫師權責的規定比較寬鬆,主治醫師一般只在旁稍監督而已,主要在教學。醫學生或住院醫師的診治,雖然是學習受訓中,但以前的主治醫師太放任,有可能沒盡好監督的責任。醫療糾紛漸趨嚴重後,教學醫師們怕出差錯被病家控告,為了自保就會好好監督。
上面提到邱女士由實習醫師抽血的經驗,讓病人多受罪。實習醫師診治可能較多不當的問題,因為醫療本該減少病人痛苦,不應該讓病人多受罪,就如邱女士及蔡醫師的文章所說,很難面面俱到。拙文以自己當病人由實習/住院醫師診治或進行教學,提出好的以及不愉快的經驗,希望能引起更多討論。
不是所有的實習醫師的診治都不好,先來講好的一面,下一章再談不愉快的經驗。簡單而言,為了醫學教育,病家的權益是否受損?拙文中,實習醫師與醫學生常混用,接下來提到美國醫學院四年級的學生,是執行類似台灣醫學院七年級學生的工作。
好的一面
最近去看醫師初診前,常被要求填寫很長的問答及選擇題,有次密密麻麻長到6張紙,要詳細填過去病史、家人病史,以及一些系統性回顧(review of system)等等,醫師們沒時間,主要由護師或助理查看整理,醫師很少問,或只瞄一下,甚至由助理查看,聽口頭報告。教學醫院的教學醫師,一般而言,病人多而忙,無法詳細,只好依賴住院醫師、醫學生或其他如護師或助理。
由實習醫學生初診時,一般而言較詳細問病史及查看病歷資料,我自己很感謝醫學生找到主治醫師疏忽但重要的資訊。十幾年前,因為手臂痛又要準備開刀,做了一些實驗室檢查,主治醫師告訴我說一切正常,所以我沒跟他要檢驗報告。幾個月後,因為腳痛可能有末梢神經問題,轉診到神經科,門診初診由醫學生看。
她問病史時注意到血糖偏高而跟我說:「您有糖尿病!」醫學生指出驗血的報告中空腹血糖127mg/dl,已達空腹血糖有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顯然我的主治醫師疏忽。幾天後及以後一再檢查,都沒超過120mg/dl,其他的糖尿病檢驗顯示我只是「糖尿病前期」。幸虧那醫學生的仔細,讓我提早知道「糖尿病前期」,提早注意預防,勤查文獻如何避免轉為糖尿病,很努力去防範,十幾年後仍是「前期」而已。(若有興趣請看〈醫師是病人時: 糖尿病前「症」十五年〉)
「醫、病」關係中,醫師對病人的關心很重要。時間花得多寡,就是關心的一種指標。記得以前看過探討腰痛問題的研究,對醫師的滿意度指標中,很重要的一項是醫師花在病人的時間。醫師詳細問病史及檢查,就是關心病家的表現。
最近因另一問題,去看另一專科外科醫師,坦白地講,我倒很希望有醫學生看初診。很可惜沒有,大概因為太專精的科別無醫學生參與,比起主治醫師看著冷冰冰表格,醫學生先看有好處,他們問病史時,醫病雙方比較有互動,也讓我瞭解花時間與病人接觸,的確有醫療效果。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我自從醫學院畢業以來,所有的醫學訓練以及服務的機構,都與學術醫學有關,我算是教學醫院服務的「教學」醫師。教學醫院自然多實習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去教學醫院是否會當被試驗的天竺鼠(Guinea Pig)?大家應該知道現在行醫的所有醫師,包括教學醫師,都是從醫學生及住院醫師開始受訓練的。
自己有醫療問題時,不論是疾病診治或例行檢查,為了方便也可能因有在熟悉的醫院有較好的優勢,容易找自己認為「好」的醫療機構及人員,就是退休多年後,幾乎都去服務過之醫學院的相關醫療機構看診。醫療當然不只去醫院及看醫師而已,此拙文只先談醫師,談身為教學醫師的我,對由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的診治的看法如何?實習醫師診治的問題,在《醫病平台》中,是常被討論的問題。
邱斐顯女士去年9月22日的〈實習醫生與病患的夢魘〉,主要從「實習醫生為病患抽血」來討論。邱女士以從前給實習醫師抽血,談很不好的經驗,她說這制度現在仍然存在,對病患及實習醫生都是夢魘?她希望這樣的制度能早日改善,以減少醫病繼續互相折磨。
次期的《醫病平台》由台灣醫學教育學會秘書長蔡詩力醫師,以〈感謝所有患者對醫學教育的奉獻〉文回應。除感謝患者外,說現在已運用模具、模型來練習的臨床技能,也提到標準化病人的其他訓練,還有專長於打針、抽血之資深護理人員的支援團隊。與邱女士所寫的,已不太相同,醫學生的學習環境改善了,也讓病家少受罪些!
實習醫師診治問題
《醫病平台》文章中,討論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參與醫療討論中,並沒有醫師(尤其是教學醫師),討論由實習醫師診治自己的經驗。年紀漸大,年老問題多,就醫的機會增加,這裡討論的是美國經驗,台灣跟美國制度有不同之處,但遇到的問題應該也相當類似。
在美國,醫學生/住院醫師受訓時,診治權及責任屬於主治醫師,應是主治醫師「授權」給訓練中的醫師或學生診治病人。主治醫師向病人收取診治費用,法律上主治醫師應負責,所以一般而言(當然有例外),若有醫療糾紛,唯主治醫師是問。現在主治醫師須親自看過病人,不只在病歷上簽名,還要簽署看過病人的紀錄、為何向病家(病人及家屬)或其保險收費,這種規定越來越嚴格。
從前自己受訓練及早年當教學醫師時,對教學醫師權責的規定比較寬鬆,主治醫師一般只在旁稍監督而已,主要在教學。醫學生或住院醫師的診治,雖然是學習受訓中,但以前的主治醫師太放任,有可能沒盡好監督的責任。醫療糾紛漸趨嚴重後,教學醫師們怕出差錯被病家控告,為了自保就會好好監督。
上面提到邱女士由實習醫師抽血的經驗,讓病人多受罪。實習醫師診治可能較多不當的問題,因為醫療本該減少病人痛苦,不應該讓病人多受罪,就如邱女士及蔡醫師的文章所說,很難面面俱到。拙文以自己當病人由實習/住院醫師診治或進行教學,提出好的以及不愉快的經驗,希望能引起更多討論。
不是所有的實習醫師的診治都不好,先來講好的一面,下一章再談不愉快的經驗。簡單而言,為了醫學教育,病家的權益是否受損?拙文中,實習醫師與醫學生常混用,接下來提到美國醫學院四年級的學生,是執行類似台灣醫學院七年級學生的工作。
好的一面
最近去看醫師初診前,常被要求填寫很長的問答及選擇題,有次密密麻麻長到6張紙,要詳細填過去病史、家人病史,以及一些系統性回顧(review of system)等等,醫師們沒時間,主要由護師或助理查看整理,醫師很少問,或只瞄一下,甚至由助理查看,聽口頭報告。教學醫院的教學醫師,一般而言,病人多而忙,無法詳細,只好依賴住院醫師、醫學生或其他如護師或助理。
由實習醫學生初診時,一般而言較詳細問病史及查看病歷資料,我自己很感謝醫學生找到主治醫師疏忽但重要的資訊。十幾年前,因為手臂痛又要準備開刀,做了一些實驗室檢查,主治醫師告訴我說一切正常,所以我沒跟他要檢驗報告。幾個月後,因為腳痛可能有末梢神經問題,轉診到神經科,門診初診由醫學生看。
她問病史時注意到血糖偏高而跟我說:「您有糖尿病!」醫學生指出驗血的報告中空腹血糖127mg/dl,已達空腹血糖有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顯然我的主治醫師疏忽。幾天後及以後一再檢查,都沒超過120mg/dl,其他的糖尿病檢驗顯示我只是「糖尿病前期」。幸虧那醫學生的仔細,讓我提早知道「糖尿病前期」,提早注意預防,勤查文獻如何避免轉為糖尿病,很努力去防範,十幾年後仍是「前期」而已。(若有興趣請看〈醫師是病人時: 糖尿病前「症」十五年〉)
「醫、病」關係中,醫師對病人的關心很重要。時間花得多寡,就是關心的一種指標。記得以前看過探討腰痛問題的研究,對醫師的滿意度指標中,很重要的一項是醫師花在病人的時間。醫師詳細問病史及檢查,就是關心病家的表現。
最近因另一問題,去看另一專科外科醫師,坦白地講,我倒很希望有醫學生看初診。很可惜沒有,大概因為太專精的科別無醫學生參與,比起主治醫師看著冷冰冰表格,醫學生先看有好處,他們問病史時,醫病雙方比較有互動,也讓我瞭解花時間與病人接觸,的確有醫療效果。
延伸閱讀:[nop]
【醫病平台】談實習醫師參與病人的診治——好的一面[/nop]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nop]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