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聯社報導,波士尼亞戰犯、前克羅埃西亞普拉亞克(Slobodan Praljak)將軍於2017年11月29日在荷蘭海牙聯合國戰爭罪行法庭上,聽到上訴庭維持他20年徒刑的原判後大喊:「法官,我普拉亞克不是罪犯,我輕視並拒絕接受你的判決!」突然服毒自盡。接著拿出暗藏毒藥(氰化物)喝下身亡,震撼全場。
南斯拉夫聯邦(Yugoslavia)1991年解體,此後內戰經年,波士尼亞境內的克羅埃西亞族裔自立「赫波克羅埃西亞共和國」(Herceg─Bosna),在1993至94年間與波士尼亞對戰,驅逐、殺害境內穆斯林,之後赫波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總理普立奇(Jadranko Prlic)和普拉亞克等4名軍方高層成為戰犯,一同接受前南斯拉夫國際戰犯法庭(ICTY)審訊。我今年(2017年)10月剛去斯、克、波、蒙四國一遊,略知概況,現加以介紹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經過與英勇事蹟。
南斯拉夫瓦解
南斯拉夫位在巴爾幹半島上,而巴爾幹半島在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於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塞拉耶佛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前南斯拉夫瓦解,自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獨立公投)計有:
斯洛維尼亞:在1990年12月23日舉行的公投中,88.5%的投票者支持獨立(投票率94.8%)。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獨立。
克羅埃西亞:在1991年5月2日舉行的公投中,93.24%的投票者支持獨立,克羅埃西亞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獨立。
馬其頓:在1991年9月8日舉行的公投中,95.26%的投票者支持獨立,馬其頓在1991年9月25日宣布獨立。
波赫:在1992年2月29日和3月1日舉行的公投中,92.7%的投票者支持獨立,波赫在1992年3月3日宣布獨立。
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波赫於1992年5月22日加入聯合國,馬其頓於1993年4月8日加入聯合國。
蒙特內哥羅:在1990年代初上述四國獨立後,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決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哥羅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蒙特內哥羅國會正式宣布獨立,恢復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立地位,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2015年12月2日,北約邀請蒙特內哥羅加入該組織,這也是北約六年來的首次擴張。2017年6月5日,蒙特內哥羅正式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第29個會員國。蒙特內哥羅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及北約新加入之會員國家。
現在前南斯拉夫的國家計有: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SLOVENIA,20,273 km2);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CROATIA,56,594 km2);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BOSNIA & HERZEGOVINA,51,197 km2);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共和國(MONTENEGRO,13,812 km2);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MACEDONIA,25,713 km2);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SERBIA,77,474 km2);佛伊弗迪納社會主義自治省(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10,887 km2);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KOSOVO,10,908 km2)。
值得大家深思是,為什麼一個強大的共產黨國家要分崩離析?大家庭不如自主小家庭好。統一不如獨立好。
巴爾幹半島現有十一個國家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Bosnia and Herzegovina)
先談談波士尼亞這個國家,它位於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是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面積是台灣1.5倍大,但只有383萬人,跟新北市人口差不多;其正式國名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Bosnia and Herzegovina),又簡稱「波赫」,如此長的國名,顯示該國組成背景的多元性與複雜性。在歷史上,曾經先後被羅馬帝國、奧托曼土耳其及奧匈帝國等不同強權統治,來自東西文化的衝擊與交會,孕育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a)的獨特風貌與魅力。這裡也是歐洲少數可以同時看到「回教清真寺」、「羅馬天主教堂」及「東正教堂」比鄰共存的城市,讓塞拉耶佛又有「歐洲的耶路撒冷」之稱。
波赫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之一,於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時期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Dayton Agreement,又稱《巴黎議定書》、《岱頓·巴黎協議》等,是波斯尼亞戰爭中交戰各方在1995年12月14日於巴黎所簽訂的協定,同意中止這場長達三年八個月的血腥內戰,因1995年11月進行協議時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岱頓市的萊特-特派森空軍基地因此得名),波赫目前是國際社會的受保護地區和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波赫議會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監督。
塞拉耶佛事件
塞拉耶佛發生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在1914年,一場驚心動魄的刺殺行動,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將整個歐洲國家陷入戰火,更改變了世界歷史,史稱「塞拉耶佛事件」。
拉丁橋
位於舊城區的「拉丁橋」,就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地!當年,一位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裔學生,在拉丁橋盡頭轉角處,暗殺了奧匈帝國王儲裴迪南,進而引爆世界大戰。為紀念這個歷史事件,橋頭對街設有一座博物館,展示事件發生始末及相關人物的照片。此外,離橋不遠處,有座仿造摩爾式建築的「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市政廳,當年,裴迪南王儲就是結束市政廳參訪行程之後,在橋旁遭到暗殺。
記述奧匈帝國王儲裴迪夫婦於1914-6-28在此被暗殺。(圖/李界木提供)
斐迪南就在塞拉耶佛的拉丁橋遇刺,從此巴爾幹半島爭戰不斷,被稱為「歐洲的火藥庫」。(圖/李界木提供)
1000多天的「圍城戰役」
1992年波士尼亞爆發大規模內戰,塞拉耶佛更遭到1000多天的「圍城戰役」,這亦是現代史上最久時間的城市封鎖。當年波士尼亞通過獨立公投,境內占約3成的塞爾維亞裔人不願意脫離南斯拉夫,自行組成塞族軍隊與南斯拉夫聯手,爆發這場死傷慘重內戰。走在塞拉耶佛街道,原來20多年前,這是一個曾被內戰蹂躪、摧殘的城市,等於路上看到年滿30歲的當地人,都親身歷過這場無情戰火。
而「狙擊手之巷」與「塞拉耶佛玫瑰」是這場圍城內戰的記憶與傷痕。當年圍城戰役,有條通往機場的主要道路,塞族狙擊手藏身在高處,只要路上任何會動的東西,都淪為狙擊射殺的目標,這條路就被稱為「狙擊手之巷」。內戰後雖重建,但部分居民不願抹去這段慘痛記憶,牆上還刻意留下彈孔的痕跡。
昔日烽火連天的塞拉耶佛所留下的斑駁彈痕及斷垣殘壁現在依然存在。
彈痕累累。狙擊手之巷的作品。(圖/李界木提供)
狙擊手之巷的佳作之品。(圖/李界木提供)
此外,在塞拉耶佛街道地上,可以看到類似紅色潑漆的圖案,這就是「塞拉耶佛玫瑰」,除了悼念內戰傷亡民眾,更提醒大家勿忘戰爭帶來的傷痛,及和平重要性。走近聖心堂前的廣場,你會發現,怎麼有塊地方,像被潑了紅漆,乍看像鮮血。它有個很詩意的名字,叫「塞拉耶佛的玫瑰」,城內四處可見,標記內戰時曾被砲彈轟炸、鮮血淋漓的慘痛記憶。提醒下一代勿忘血淚,在戰爭的血泊中,開出和平的玫瑰。
戰爭血跡化作永遠的塞拉耶佛玫瑰。聖心堂,和前方廣場的塞拉耶佛玫瑰。(圖/李界木提供)
裘莉執導電影:訴波士尼亞的血淚與愛。這是愛在血淚交織時電影海報,2011年,美國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自編自導首部電影「愛在血淚交織時」(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劇情描述1990年代,波赫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引爆內戰。片中男主角是塞爾維亞士兵,戰前和波士尼亞的穆斯林女子相戀。內戰爆發後,兩人被拆散,重逢時,她已淪為囚營的性奴隸。(史料館資料圖/李界木提供)
獨立戰爭
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塞拉耶佛在波赫戰爭期間遭到了持續數年的塞爾維亞人勢力的包圍,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犧牲無數寶貴生命。
如今市內外到處可見插滿白色十字架或伊斯蘭墓碑的墳場。塞拉耶佛: 紀念墓園。(史料館資料圖/李界木提供)
希望隧道
逃難、送物資 塞拉耶佛希望隧道:波士尼亞軍隊在1993年突破敵軍封鎖,挖了一條800公尺的隧道,運送物資到城內,並將傷患外送,稱為「希望隧道」。隧道口已改建成「戰爭博物館」,和城內很多建築一樣,博物館仍保留彈痕累累的外牆,並開放觀光客爬一小段隧道。走在高約1.5公尺、寬約1公尺的暗道內,更能體會什麼是戰爭與希望。看到盡頭洞口的天光,你似乎可體會,什麼叫「希望」。(官方資料)
希望隧道。(官方資料圖/李界木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