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從2012年起便對日本百年老店夏普展開馬拉松式的追求,對鴻海而言,為的就是補足高階面板製造技術的這一塊拼圖。但對於日本國內而言,一家虧損連連的百年老店,到底要選擇開出鉅額資金且承諾不裁員的「台灣企業」鴻海,或者接受開出整併條件的日本產業革新機構,面臨大裁員的痛苦來留在本土,重要媒體今日幾乎均未見相關社論,連民眾也對此議題看法兩極,凸顯日本國內陷入高度矛盾。
原本已經面臨破局的鴻夏戀,在昨日NHK搶先披露可能翻盤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立刻前往日本談判,並傳出今日下午可能明朗化。而此時,日本百年電子大廠夏普(Sharp)正面臨兩難選擇,到底要接受台灣鴻海集團6590億日元(54.5億美元)且承諾不裁員,但關鍵技術可能外流的併購邀約,還是接受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3000億日元的報價,但可能得面臨經營階層撤換以及子公司分割整併與大規模裁員的痛苦而留在日本國內。
為了留下夏普,據《讀賣新聞》透露,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已將投資金額從3000億日圓加碼至5000億日圓,並請求夏普的債權銀行以債務減免方式,援助約3000億日圓,銀彈總共高達8000億日圓,高過鴻海出價,讓這場爭奪戰的局勢更添變數。
據《BBC》報導,這個痛苦的抉擇與矛盾,可以從日本各大媒體的反應中看出,因為日本各大媒體從昨日到今天,幾乎把鴻海的背景翻透,除了說明鴻海在中國的事業外,也指出鴻海迄今為止已有生產美國蘋果(Apple)和日本索尼(Sony)等產品的能力,只是持有的技術劣於日本和韓國。所以相信鴻海收購夏普,目的是看凖了夏普關鍵技術,尤其是太陽光發電等技術。
而在大阪街頭,民眾廣泛的反應是「很可惜,畢竟是大阪的百年企業」,但對於讓外國企業收購好不好的問題,一般的反應也是「那沒辦法」、「很無奈」,不過仍有些意見是「最好還是留在國內」。而夏普員工的反應既有「茫然,走著瞧」,也有「不會大裁員,維持現狀就好」的意見。
《BBC》日本特派更發現一有趣現象,那就是雖然各大日本媒體儘管盯著夏普與鴻海的下一步,但這兩天顯然都自覺地避免發表意見來左右結果,包括意見相對激進的《產經新聞》在內的日本六大報紙,周五(5日)的社論全都迴避議論夏普問題,顯示了在夏普問題敲定前,對日本企業在謀求生存空間時,是否能尋求海外援助對象,輿論和媒體都相對克制的提供思考現實的空間。
事實上,這場鴻夏戀早已從2012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以個人名義入股虧損連連的日本大阪堺市10代廠SDP(Sakai Display Product)就開始,郭台銘也在1年內便讓SDP扭轉連年鉅額虧損局面,從2013年起轉虧為盈,持續獲利,證明了擁有讓夏普擺脫虧損的能力。
儘管鴻海在面板事業擁有群創,且曾合併奇美電,但技術上仍舊落後日、韓,因此鴻海之所以對夏普鍥而不捨的追求,《路透社》便曾分析,一旦鴻海合併夏普,鴻海便可掌控數個擁有全球最先進顯示器的製造廠,且鴻海龐大的客戶網絡則可幫助吸收夏普的 LCD 面板產出。
而夏普的迷人之處,當然也在於面板技術,曾經,夏普曾因成功開發平板液晶電視成功,走過長達10年風光時光,但因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且因開發手機液晶落後,2012年經營陷入困難,雖然曾與鴻海合作液晶、對抗韓國三星產品的協議,後來隨著夏普股價下跌,又與鴻海生出糾紛,直到昨日峰迴路轉又重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