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響,全球農產品貿易出現下滑的現象,例如中國大陸第一季農產品出口額為162.3億美元,下降了5.6%,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水產品,出口額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達到18%,養殖魚類壓塘情況較嚴重。隨著新冠疫情在中國大陸受獲得緩解,許多加工廠已經陸續復工復產,農漁業也積極準備復耕復養,但是因國外疫情仍持續發燒中,連帶影響到出口業務,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拓展內銷,來調控農漁產銷降低對產業的衝擊。
而台灣農漁產品也相當依賴外銷,雖然國內在防疫上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但是對農漁業出口業績卻造成衝擊(中國大陸和日本為台灣農產品最主要的出口國),首季農產品出口數量為511134公噸,總金額為11.97億美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了7.2%及8.6%(對中國大陸數量減少20.1%金額則減少29.3%,對日本出口數量雖成長8.2%,總金額卻只增加0.3%),其中農耕產品出口數量及金額只減少3.5%及1.6%;水處產品數量及金額均下降了13%;畜產品出口數量雖只減少7.2%但總金額卻減少了20.3%,受影響程度明顯不同。針對農漁業面臨的困境,台灣政府雖然已經提出多項紓困暨及振興計畫,金額共計73.53億元新台幣,但能否對症下藥順利幫助農漁民度過難關還有待觀察。
分散市場才能降低風險
細究兩岸農漁業遭到這波疫情影響主因在於:
一、部分農漁產品出口過度集中在少數甚至單一市場;一旦買氣縮手,檢疫流程或規範改變,想轉銷其他市場並不容易,例如中國大陸生產的冷凍羅非魚、對蝦等主要銷售市場為美國,而台灣生產的鳳梨釋迦、石斑魚等主要消費市場在中國大陸。經過這次的慘痛經驗當更能了解分散市場風險的重要性。
二、內需市場萎縮;為防止疫情擴散許多國家及地區採取了前所未有的人員流動限制措施包括:封城、隔離、自家管理、禁止外國籍人士入境等等,來阻擋病毒擴散,卻導致各地餐飲、觀光旅店、商店、工廠、學校等對農漁產品的消費需求急劇下降,雖然網上訂購數量增加,但總體買氣還是受到影響。
三、國際經貿往來受阻;這些日子不少農產品出口企業,不僅訂單減少甚至還遭到退單。由於全球疫情後續發展以及經濟復甦未明,且不同市場對產品要求和標準也不同,許多加工廠及貿易商暫存觀望,不敢貿然備料或接單。
四、民眾購買力降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許多企業或工廠員工遭減薪或失去工作,民眾可支配所得大幅縮水,生活甚至陷入困境需要政府予以紓困,導致生鮮高檔農漁產品購買力大幅萎縮,農漁產品價格普遍下滑,連帶影響到農漁民的生產意願。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政府在實施邊境管控的同時,應確保農漁產品出口流程(包括證明核發)的即時性,並應盡其所能地維持所有運輸、人員及物流的順暢;而業者針對加工、包裝、保存期較長的農漁產品需求增加以及線上購物大幅成長的新消費趨勢,也應該要有足夠能力來適應買方需求的轉變,不能一味等待政府的補貼與救助,錯失產業升級的機會。紓困確有必要,經營優衣庫(UNIQLO)等服裝品牌的日本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創辦人柳本正,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語重心長地提到,政府最主要的職責是救助所有貧困的人,但不能讓其養成從國家拿錢的習慣,值得當前台灣農漁業主政者深思!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