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觀察站】台灣不需要文革式的「網路文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觀察站】台灣不需要文革式的「網路文化」!

 2018-11-09 12:27
選戰打到今天,我們卻看到令人怵目驚心的網路文化,網路充斥獵巫式的風氣,文革式的暴力,霸凌式的叫囂。在網路的世界,散播假消息很正常,造謠不用負責任,罵人要帶髒話,成了網路文化的特色。圖/Pixabay
選戰打到今天,我們卻看到令人怵目驚心的網路文化,網路充斥獵巫式的風氣,文革式的暴力,霸凌式的叫囂。在網路的世界,散播假消息很正常,造謠不用負責任,罵人要帶髒話,成了網路文化的特色。圖/Pixabay

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托洛茨基,提出「不斷革命論」,此番理論早在馬克思的時代就已萌芽,後來托洛茨基加以補充,更加完善,「不斷革命論」指的是,儘管革命會出現暫時的衰退和低潮,但會是一個不斷的過程,社會在不斷地除舊換新。在2000年一位台灣作家陳豐偉提出對網路觀察,出版了《網路不斷革命論》,網路在台灣發展的歷史,大致上符合「不斷革命論」的趨勢。

台灣的學術網路在1990年才誕生,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內,網路由學術的、精英的,變成大眾的、商業的,在許多人措手不及間,網路已經變成當代的顯學,時至今日,網路進入被認為是「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的時代,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民眾人手一機,天天無時無刻在「滑手機」,上網成了每天要做的事情。

網路剛興起的階段(電話撥接方式),人們對網路充滿著幻想,還可以聽到所謂「網路烏托邦」的理想,要在網路上建立一個新的、公平的,充滿真善美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受現實生活所限制的,是一個儲存、分享資訊的場所。

曾幾何時,這樣的理想已經變質,商業網路迅速崛起,取代學術網路,而因應電子商務的興起,產生許多的社群網站,成了人們每天不能缺少的東西,具體聯絡、交誼、合作、交流、娛樂的工具 ,功能性更加多元化。

網路在台灣的選戰中,一向是社會動員、造勢、宣傳的工具,在今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更是明顯,没有了網路,有的候選人已經不知道如何打選戰,網路經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可是選戰打到今天,我們卻看到令人怵目驚心的網路文化,網路充斥獵巫式的風氣,文革式的暴力,霸凌式的叫囂,實在讓人看不到人文的網路文化與網路烏托邦的思想,在網路的世界,散播假消息很正常,造謠不用負責任,罵人要帶髒話,成了網路文化的特色,網路上發表正經八百的評論,没有人會看,只有廢材發的廢文,才會有人觀看,大學教授成了網紅,只有裝瘋賣傻,才有市場。

網路最惡質的地方,是「紅衛兵文化」的複製,把中國文革期間發生的「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那一套,在網路上演,對要攻擊的目標人物,發動抄家滅族式的行動,祖宗十八代都被拿出來討論,明明是没有的東西,也可以公開抹黑,這次選舉中,網路霸凌時有所聞,惡意抹黑時常發生,抹黑別人當然不必提出任何的真實證據,否則就不叫做抹黑,國共兩黨最擅勝的政戰文化,在網路上公開堂皇的上演,一點也不會奇怪。

筆者在line上面,有「費邊社論壇」群組,是由到書店聽演講的民眾主動組成,有近四百位成員,最近發生一個事件,有位女士以白痴辱罵一位前台大教授,後者因而憤而向警方報案;網路類似事件層出不窮,網路進化、革命到今天這個地步,到底是失落,還是進步嗎?這種口不擇言、放話抹黑的文化與風氣,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嗎?

網路的進步,讓我們享受生活的方便快捷,可是没有形成好的網路文化,建立網路烏托邦的思想,網路形成的亂象,反而會是這個社會最大的亂源!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