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洲大火持續延燒,不僅民眾被迫離開家園,森林中的野生動物不但失去棲地,連生命都受到威脅。澳洲聯邦政府澳洲環境部長更警告,如果大火再繼續下去,無尾熊(Koala)很快就會被列入「瀕臨絕種」名單中。這場野火引起人們對無尾熊關注,也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分別是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對人類的福祉均極重要。
如它的益處:淨化空氣與水;降低旱災與水災的嚴重性;形成與保存沃土;廢物的分解與去除毒;作物與自然植被之授粉;散佈種子;營養循環;透過天敵控制許多農業害蟲;保護天然海岸免受沖蝕;保護免於紫外線傷害;調節極端之氣候;提供美學上的美感。
然而生物多樣性遭受四個主要威脅,分別是棲地破壞,外來物種,過度開發與食物鏈瓦解。
棲地破壞與棲地破碎化:人類改變棲地的現象是整個生物圈中對生物多樣性最劇烈的單一威脅。因為農業,都市發展,森林用地,開礦與環境污染等原因,整個地球正遭到大規模的棲地破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認為棲地的破壞與73%被指定為滅絕,瀕危,易受影響或稀有的物種有關係。
引入種或外來種:導致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排行第二的,即是引入物種。自1750年以來約有消失的物種有40%是因外來種而消失的。在記錄中最大規模且快速的淡水魚滅絕,發生於東非洲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 )中。湖中300多種慈鯛(cichlid)中有200多種已消失,主要是因為近來歐洲人引入一種外來的捕食者,尼羅鱸(Nile perch)所致。
過度利用:過度利用一般是指人類以超過物種族群回復速度的量,獲取野生動物或植物的現象。過度利用會造成某些動植物瀕危,例如可產生珍貴木材或具其高度商業價值的生物,如牛樟木、大象、犀牛、鯨等等。小型島嶼上的生物物種更容易因為過度利用而造成滅絕。
食物鏈的破壞:一個物種的滅絕會造成其捕食者的毀滅,但這只會發生在捕食者只以一物種為食的情況下。由於大多數的捕食者,對其所吃食的獵物並非如此的專業化,食物鏈的破壞對物種滅絕的重要性而言,可能是在棲地破壞,引入種與過度利用之後。
地球有多少種生物呢?
至今為止,生物學者已描述並正式命名的物種約有一百五十萬種。至於到底有多少生物存在地球上,則只能用估算的;有些學者認為應有一千萬種左右,有的學者則認為在三千萬至八千萬種之間。而物種數最極中且多樣的地區,是在熱帶地區。熱帶雨林正以令人恐慌的速度被摧毀,用於建造爆炸性增長人口所需的住屋。
在新生代(Cenozoic Era ,距今6500万年前至今) ,現今物種滅絕的速率約為過去十萬年間任何時間的1000倍以上。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
在地球上,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如果少了生物的存在,那麼地球將會失去「平衡」,從而會帶來地球生態鏈的危機,如今我們可能很多時候都知道,地球的環境已經變得很糟糕了,但是很少有實際行動能夠做到保護地球的「責任」,而如今這個程度是越來越大,破壞的情況也高了很多,所以生物的生存已經受到了人類的威脅最多,棲息地食物,過撈是最為主要的。
人類的活動改變了營養結構,能量流,化學循環與生態系中人與其他生物所依賴的自然干擾程序等。受人類影響而改變的區域面積已接近50%,且我們也使用地表可利用淡水水源的一半以上。在海洋中,由於過撈已造成許多魚類的數量減少,而在一些最多產且多樣性的地區中,如珊瑚礁及河口地區,則已受到嚴重的威脅。
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人類有義務(倫理與道德上的) 。因它們是生命世界之美的全部;它們能提供生態系的各種服務;使後世子孫能有富裕的生活與回報;它們關係著人類能否永續繁衍。
物種保育與不同需求間的權衡
保育生態學常強調科學、科技與社會學的關係。例如七股濕地黑面琵鷺的保育與工業區開發、太陽能板的建置,當地漁民的生計與地方政府的稅收之間的關係。另一個重要的權衡因子是物種的生態角色。因為我們無法拯救每一個瀕危物種,因此必需決定何者對整個生態保育最重要。物種不會對群落與生態系程序產生相同的貢獻,有些物種,稱為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有與其數量不對稱的重大影響,因此通常是優先保育的目標。
以前許多保護工作的焦點都在於保存瀕危物種上,但今日,保育生物學則是將目標放在增加整個群落與生態系的可持續性上。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 spot)是一個相當小的地區,但具有異常多的特有物種以及數量相當多的瀕危或受威脅的物種。
人類在扼殺地球生物和自身未來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生物學家托馬斯‧洛夫喬伊(Thomas Lovejoy)說:「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正在扼殺地球上的生命和人類自身的未來。」這個星球的生物多樣性已經受到嚴重打擊,這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最後機會。
如今全球的氣溫可以說動不動都是破紀錄,無論是降雨還是高溫,降雨太強,生物無法生存,高溫太高,人類都可能無法經受,更加別說生活在野外的生物,難以抵抗住高溫,就算是有一灘水在哪裡,也許在高溫的照射之下,都不變成了「開水」了。
根據NOAA科學報告指出,在2019年6月,我們全球再次刷新記錄,高溫再次達到了頂峰,印度出現50度以上高溫的時候,不少的科學報告也指出了,就連生物中的猴子都難以抵抗住,最後死亡了,所以這就是高溫等極端天氣現象與生物的關係,如果人類再不進行地球的保護,可能在最後影響的就是我們自己了,別說去南北極,全球人口有多少,地球升溫,南北極可能都難以抵抗住高溫的影響,同樣不適合居住。
永續發展的未來
在有限的選擇中,當我們要保留稀有物種或保存最多物種數量時,那個地區是最實際的呢?永續發展不只關乎科學而已,它取決於我們大部份人重新評估我們的價值觀上。那些生活於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中人們需對環境破壞負最大的責任,現實上我們可將我們需要的與我們想要的區分開來,學著去找出維持我們的自然過程,以減少我們走向個人短期所需的方向。
其實這也都是足以說明地球的變化,地球可能失去了「平衡」狀態,如今的氣候條件同樣是人類破壞之外的,又一大影響生物減少的現象,大家可以清晰看到。喪失寶貴的自然遺產意味著人類將不得不承受與之相應的長期後果,如果人類想要避免這種滅絕危機,需要對科技、經濟和社會進行徹底的、系統化的重組改革。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