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96周年的日子,台灣北社今(14)日晚上舉辦「台灣文化日」活動,詩人李敏勇出席致詞時表示,台灣文化有兩大問題,一是台灣社會普遍有種被殖民症候群的迷惘,因為長久以來沒辦法突破國家獨立的政治困境,而另外一個問題則是過度重視經濟發展和物質,忽略了文化和精神面,李敏勇說,如果沒有文化做為內涵,國家將只是一個政治空殼。
1921年10月17日,蔣渭水等台灣前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盼能推動以台灣為主體的價值,喚醒台灣意識,北社自2001年成立以來,每年都和各個台派團體舉辦文化日活動,透過系列活動,提醒民眾回顧土地上的歷史記憶,主動的重建更整體、更宏觀的優質和堅韌的台灣文化觀。
李敏勇表示,當年蔣渭水和台灣的知識份子推動一個「新文化運動」,當時世界各地的民主運動和社會運動也風起雲湧,因此文化運動中也充滿了這些元素,現在台灣雖然已經民主化,有自己的民選總統,但國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他想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提供一些看法和意見。
李敏勇認為,台灣的國民人格是不健康的,因為長久以來,被外來的許多政權統治下,沒有自己的國家,台灣社會普遍有一種被殖民症候群的迷惘,人們不知道怎麼真正改變「台灣應該是個國家,但還不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困境,因此無法形塑台灣的國民意識,認知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的權利和責任。
李敏勇也回憶他在2000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他主筆撰寫的文化白皮書,當中就已經提到,台灣國民意識的形塑非常重要,台灣人不能只當個正常普通老百姓,而是要從歷史、地理,在時間空間上的定位上,都認知到自己的台灣文化,認知到自己是台灣人,時代變動進步,人們不能只當自己老百姓,而是負責任,不斷爭取權利,經過民主化這麼多年,他看到台灣已經不斷在覺醒,但他期望能台灣人民能對國家和國民的關係更有自覺。
李敏勇也感嘆,他認為台灣過於經濟和物質導向,遠超過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發展,經濟一直發展但台灣人的文化志向卻相對很弱,台灣作為一個國民年均所得兩萬元美金的國家,卻有很多地方沒有書店,沒辦法買一本書,讀一本書,李敏勇也說,大家可能認識台灣的資本家,但是卻不知道台灣的作家、歷史家、文化人,因此他認為台灣人在經濟發展和享受物質之外,一定要重視作為一個人的精神文化層面,不該只是追求開好車、住好房、穿好衣,但是精神空洞,這是台灣未來非常重要的挑戰。
李敏勇強調,如果沒有文化,國家只會是一個政治的空殼,一個大家爭奪權力的場所,等到10年20年後,後代還在這裡紀念台灣文化日,檢討台灣的文化問題,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文化非常重要,台灣人民要成為願意承擔責任的國民,重拾善良和進步的內心品質,這是他經常在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