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基隆古蹟探秘:舊漁會大樓,有如生猛大魚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基隆古蹟探秘:舊漁會大樓,有如生猛大魚

 2016-03-11 12:36
從水產館大門看,有如一隻躍上陸地的大魚。
從水產館大門看,有如一隻躍上陸地的大魚。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第11期(2016年3月號)】

基隆漁會正濱大樓(又稱舊漁會大樓),建於1930年代,是基隆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日治時代漁業產業建築,當時稱為「水產館」,地址為濱町53番,位於八尺門標燈的對岸,屬於基隆漁港設施的一部分,也因此基隆人都稱正濱漁港一帶為水產(或魚市場)。

日治時代,台北州在1930年開始編列預算興建新的基隆漁港,1931年11月動工,1934年3月竣工,建築物合計有2,063坪,小型漁船船溜面積9,744平方公尺;總工程費用為43萬5,832元,水產館的造價就將近33萬1,000多元,同年6月30日舉行落成式。設施包括魚市糶場、珊瑚市場、魚箱廠、漁業無線電局、製冰廠、燃料倉庫、空箱置場、賣場及給水所等建設,由台北州水產會負責經營管理。

舊漁會大樓建築形式為現代主義建築,由台北州土木課設計,株式會社大林組承攬興建。樓高兩層,使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採口字形設計,總樓地板面積2,968.4平方公尺(約900坪),強調垂直及水平的線條。大門位於西南角,挑高的雨庇採轉角圓弧設計,兩側的圓窗與漁船相呼應,有如一條躍上陸地、張著大嘴的魚;階梯與圓柱透露出當時的風華;樓梯扶手有船錨狀裝飾物,也傳達大樓的產業意涵。另有五個出入口,四面外牆都有不同設計,頗具特色。

大樓內部有環廊相通,窗戶都採上下疊窗的傳統設計,並配有大型氣窗,通風及採光非常良好,也可避免雨水直接打入辦公區域。一樓中庭原有四座水池,供洗滌漁貨,戰後改成空地,作為羽球場使用。外牆使用北投產的十三溝面磚,又稱國防磚,依然保持原色;洗石子部分採用蘇澳產的小砂粒,內部陳設及裝修以水產意象為主軸。

水產館外牆都鋪滿俗稱「國防磚」的北投十三溝面磚。                                                                        

水產館內漁業相關設施完備:一樓配置有台灣水產會社漁業事務所、州水產試驗場、水產會基隆支會、漁市仲買組合、郵局、浴場、食堂、理髮室、炊事場等;二樓則有請願巡查詰所、會議室、簡易住宿、標本室、參考品陳列室、貸事務室、倉庫、玉突場(撞球間)等;天台上還有氣象觀測所及信號台。

1943年因太平洋戰事吃緊,水產館為日本陸軍所徵用。戰後分別由我國海軍、水產試驗所及市民許文泉等數十戶使用。1954年(另一說法為1962年,查證基隆區漁會網站資料後,決定以漁會資料為主),基隆區漁會經協議洽購後,隔年正式遷到該大樓辦公。有部分格局因後來使用上的需求而遭到破壞,例如將原本廁所部分填平改建,並在中庭東北角興建一棟兩層式獨立的廁所,多餘空間作為辦公使用。信用部原本在一樓貸事務室,後來移到建物南面郵局的位置;販賣部在東面通路及浴場所在。理髮室則一直在原位,到筆者離開基隆唸書時還有營業。

大樓後方,即是正濱漁港碼頭。在八斗子漁港未擴建時,這是基隆最重要的遠洋漁船卸魚碼頭。台灣漁業極盛時期,每日靠岸的漁船數以百計,從凌晨就開始進行卸魚作業。因此這棟與漁業息息相關的漁會大樓,終日有船主、漁商、漁工、機關人員等忙碌進出。魚市糶場外則是一排攤販,隨時都有船工、卸魚工人或船公司的人光顧。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郵局門外的米苔目攤跟一位老伯開的包子和魚丸湯,還有那暖暖的紅豆圓仔湯,是筆者至今難忘也遍尋不著的老味道。

1987年,八斗子漁會大樓興建落成後,舊漁會大樓則租給民間漁業團體、漁商繼續使用。部分遠洋漁船轉進八斗子漁港卸魚,但在東海及南洋等海域作業的船隻仍在正濱漁港卸魚。不過隨著漁會重心移轉及漁業沒落,昔日榮景不再。

2002年,基隆市政府將舊漁會大樓列為該市歷史建物,並於2008年向文建會申請修繕經費。但因基隆區漁會無法分擔自籌款,修繕作業難以為繼。2013年,大樓西北角疑似電線老舊走火發生火災,讓久未使用的樓房更顯頹圮。原本土地在國有財產局手中,基隆區漁會僅有地上產權,2015年在基隆市長林右昌爭取下,國有財產局同意無償捐贈給基隆市政府,並於4月20日舉行捐贈儀式,重新活化利用。

因父母都在魚市場工作的關係,小時候媽媽都會帶筆者到市場上班,筆者因而對這棟漁會大樓的印象既熟悉又深刻。那時一大早,港邊已堆滿從船上卸下來的魚貨;快速冷凍的海鮮,加上一車車運進來保冰的冰塊,地面上永遠鋪著一層白色寒氣,想當然爾,地從來沒乾過。

從中正路轉進正濱漁港的路口不大,大型貨車甚至兩節式拖車要進到卸魚區,都會聽到很宏亮的指揮聲音。這時除了佩服司機大哥的開車功夫了得外,更覺得指揮者那傳遍整個市場的聲音厲害。所以筆者父親都說海口人聲音爽朗宏亮,而且直來直往沒心機,他當然也是這樣的人。

水產館的設計意象

筆者在放部落格照片時,想說先從建築外表的照片進行說明。在持續挑選、反覆檢查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驚人的秘密:水產館本身不只是一條魚,還是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除了正門簡單的魚頭意象外,南面及西北角出入口,其設計可辨識大魚的一對胸鰭;東面的長型亭仔腳則是背鰭,北面樓梯的三角形屋簷正是尾鰭的剪尾開端,樓梯間頂樓就是向上翹的尾鰭。

不同雨庇造型也有隱含不同的意象,大門雨庇為圓弧狀代表大嘴,其他直角線條雨庇及屋簷則是魚鰭,搭配著波浪狀的魚市糶場雨棚,胸鰭出入口與大門的距離也並非相同,這些都說明魚身是彎曲的、有活力的。整棟大樓有如跳出浪花的翹尾魚,象徵漁市興隆或漁獲滿載的意涵,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將簡單線條的現代主義建築與東方傳統意涵完美融合。

不過有人說現代主義風情建築不大有可能做意象設計,而且沒有其他文件可以佐證,無法得知設計者的設計發想,只是筆者單純的浪漫想像。或許真的基於小時候的情感投射,讓筆者對於水產館的設計看法過於主觀;但至少筆者覺得,如果可以增加她的話題性和故事性,讓更多人知道水產館的美麗跟歷史,這都是好的。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