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蜥蜴為何斷尾?台師大生科團隊謎團大公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蜥蜴為何斷尾?台師大生科團隊謎團大公開

 2017-02-09 13:50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展蔚、林思民等人9日舉行蜥蜴斷尾之謎學術成果發表會。圖/台師大提供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展蔚、林思民等人9日舉行蜥蜴斷尾之謎學術成果發表會。圖/台師大提供

蜥蜴為何斷尾?台師大今(9)日召開學術成果發表會,利用中華鳥會的長期資料庫,解開蜥蜴斷尾的謎團,研究團隊發現,失去尾巴後的存活率可能下降30%,但一旦尾巴生長完全後,這個損失就會被抵銷,解釋了為何大部分斷尾的蜥蜴,會拚老命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生出尾巴,「再生」的好處是本研究最大的貢獻。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展蔚、林思民等人,今天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表示,史上首次從野外族群存活趨勢,推估斷尾的長期影響,利用中華鳥會的長期資料庫解開蜥蜴斷尾的謎團,近日將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研究團隊指出,蜥蜴在被人抓到後很容易斷尾,這是大部分人對這種隱密的小動物共同的印象,斷掉的尾巴持續在地上翻滾扭動,一邊吸引掠食者的注意,而蜥蜴本尊則逃之夭夭,斷掉的部位會在幾個月內重新長出新的尾巴,這根新尾巴雖在功能上和外觀上都有些缺陷,卻也聊勝於無。

研究團隊說明,翠斑草蜥是台師大林思民教授在2008年發表的新種,經常在受到擾動的開墾地形成高密度的族群,自2006年開始,研究人員在北海岸的金山地區長期追蹤蜥蜴族群的動態,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透過針對每個月反覆調查樣區,追蹤每一隻蜥蜴在2、3年壽命中的生老病死、牠們的成長狀況、以及斷尾情形,就如醫院的病歷表。

翻開這本厚厚的病歷紀錄,研究人員發現在特定的季節中,草蜥會發生斷尾的情形,究竟是誰偷走了蜥蜴的尾巴?

研究團隊表示,中華鳥會從1970年代開始累積國內賞鳥人回傳的賞鳥紀錄,40多年來累積的資料量已近200萬筆,前2年任職於中華鳥會的洪貫捷幫忙調閱與蜥蜴同步的鳥類資料庫,並鎖定北台灣賞鳥人觀察到的紅尾伯勞、紅隼、黃頭鷺和大捲尾這四種鳥作為統計的對象。

研究團隊將數萬筆的蜥蜴生死狀和數萬筆的鳥類紀錄相結合,利用高速電腦進行運算,發現草蜥斷尾的比例與「上個月」紅尾伯勞和紅隼的數量呈正相關,而草蜥的死亡率則與「下個月」牛背鷺的數量呈正相關,這是史上第一次有人利用這樣的大型資料庫追蹤蜥蜴和鳥類之間的掠食效應。

更關鍵的是研究發現,從長期存活的角度,去評估「失去尾巴的壞處」,和「長出尾巴的好處」,尾巴受到攻擊消失的個體,牠們下個月的存活率會比尾巴完整的個體低了一大截,如繁殖期間的雄蜥蜴,失去尾巴後的存活率可能下降30%,但一旦尾巴生長完全後,這個損失就會被抵銷,解釋了為何大部分斷尾的蜥蜴,即使耗費巨大的能量,也會拚著老命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再生出尾巴。

「斷尾的好處」很多實驗都證實過了,但是「再生」的好處卻從來沒有被科學所證實,研究團隊強調,這是本研究最大的貢獻,關於斷尾的研究本來就很少,寥寥可數的幾篇研究通常都是在實驗室內執行,但從真正的野外族群存活趨勢來推估斷尾的長期影響,卻是世界上首次進行的嘗試,台師大團隊去年秋天將論文投稿至《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並已在近日刊登,對科學的進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的研究:Tail regeneration after autotomy revives survival: a case from a long-term monitored lizard population under avian predation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