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故宮南院「蔡牽與王得祿」特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故宮南院「蔡牽與王得祿」特展

嘉義「太保」地名源自王得祿,他因打擊海盜蔡牽受封「太子太保」後,家鄉隨即改名。

 2019-07-31 18:28
故宮南院「蔡牽與王得祿」展 再現嘉義文史生命力。
故宮南院「蔡牽與王得祿」展 再現嘉義文史生命力。

嘉義「太保」地名源自王得祿,他因打擊海盜蔡牽受封「太子太保」後,家鄉隨即改名,故宮南院推出「蔡牽與王得祿」特展,藉由民間梟雄與官方提督的海上對決,呈現歷史的多元詮釋。今31日舉辦「策展人有約」活動,由策展人進行導覽。

王得祿因剿平19世紀初縱橫中國東南洋面的蔡牽海上勢力,成為清朝臺灣籍最高武官。當時的蔡牽,曾多次攻入台灣並在嘉義沿海地區逗留,因此,至今仍有傳說,蔡牽的子孫及部將在嘉義繁衍下來,也因而,圍繞在蔡牽與王得祿之間,不僅是海上的官民爭鬥,也牽涉著嘉義地方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

故宮表示,為讓展覽多樣化,也證明歷史不只存於宮廷庫房,而是在「你我所居的鄉里,無處不在」,本次展覽除了獲得王得祿家族同意借出「王得祿袍服」和「王得祿祖父母誥命」等重要文物參展外,也從白河大仙寺、嘉義市城隍廟、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朴子配天宮等雲嘉南古廟中借得當年王得祿的贈匾及畫像;為深耕教育,也向新港六興宮商借王得祿相關資料製作成鄉土教材,提供各國中、小學校設計在地課程使用。

「蔡牽與王得祿」特展分兩個展期,第一檔即日起至11月3日,第二檔次從 11月5日至109年2月10日,在故宮南院嘉義文史廳展出。

※「蔡牽與王得祿」特展(資料來源/故宮南院)

蔡牽1761-1809),福建同安人,出身寒微,乾隆六十年(1795)間入海,靠重整閩浙海域鳳尾、水澳兩幫海上勢力,以及接收安南艇匪殘餘勢力,迅速崛起;進而從嘉慶二年(1797)還不甚著名,到嘉慶五年(1800)已躍升為福建洋面唯一擁有三十餘隻船的大集團。清代檔案記載:身材矮小,面色黃瘦,在太陽穴有刀傷疤痕,身著蕉布短衫,青紗褲子,花綢巾包頭,手戴金鐲,赤腳穿鞋,賊眾乎為「大老板」,也有稱為「大出海」的蔡牽,勢力北竄山東,南往粵洋、安南。除在閩浙及兩廣沿海劫船越貨、限制航道、收取「出洋稅」,與香港的張保仔相互支援、呼應外,又曾稱霸臺灣海峽,在鹿耳門、噶瑪蘭建立據點。

王得祿(1770-1842),嘉義人,武生出身,是清代臺灣籍最高武將。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時,募勇解諸羅城圍而崛起;嘉慶年間除參與護送冊封琉球國王特使外,也加入追剿東南海盜行列。自投身水師後,長期與蔡牽交戰,一路由千總、守備、遊擊、副將、總兵,而後替補追緝蔡牽而殉難的李長庚1752-1807),晉升為從一品浙江提督。自清嘉慶三年(1798)嘉慶皇帝點名要對蔡牽「緝拿務獲」,就啟發了兩個不同出身,不同陣營的蔡牽與王得祿的關連。期間蔡牽繼嘉慶八年(1803)首次攻擾臺灣後,接續進犯鹿港,進泊鹿耳門。嘉慶十年(1805),攻佔滬尾(今天新北市淡水區),自稱「鎮海威武王」。嘉慶十一年(1806)進據洲仔尾(今臺南市永康區),遭遇金門總兵許松年、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率軍趕至,遂轉而據守噶瑪蘭(今宜蘭),但再受王得祿追擊,才離開臺灣,退回閩浙洋面。隔年嘉慶十二年1807)十二月,由於受命專捕蔡牽的浙江提督李長庚被蔡牽狙殺,職務轉由王得祿接續,正式進入了蔡牽與王得祿的對決局面。

嘉慶十四年(1809)接任福建水師提督的王得祿與浙江提督邱良功,在浙江台州漁山外洋合兵圍攻,蔡牽以銀元替代用盡的彈丸。王得祿中砲受傷,但仍下令以坐船衝撞蔡牽船舵,最後船覆,蔡牽落海身亡。一代海上梟雄雖然殞落了,但也造成了清廷改變臺灣軍事佈署與海口防務。蔡牽與王得祿的海上對決,展現十九世紀初臺灣沿海的治理;也由於蔡牽的跳粱海上,才有日後王得祿的功業彪炳,讓王得祿得有機會由千總起身,歷經嘉慶、道光朝,從賞封二等子爵到追封伯爵,而後太子少保到追贈太子太師銜的晉升歷程。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蔡牽與王得祿」特展,結合院藏清代檔案、奏摺,搭配地方傳說和藏於民間的畫像、袍服、誥命,以及臺灣各宮廟收藏有關贈匾,整合官方與地方資料,藉由民間梟雄蔡牽與官方提督王得祿的海上對決,闡述十九世紀臺海間的海洋史,展開歷史人物、事件的多元詮釋。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