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歷史變遷中,有一群少有人提及的台灣兵。二次大戰,日本政府組織台灣兵加入日本軍隊至南洋戰場。日本戰敗後,台籍日軍身份變為台籍國軍。台籍國軍,有的在國共戰爭成為共軍俘虜後變為台藉共軍。戰後,有些台灣兵回到台灣,有的滯留異鄉。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今5月12日(四)與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合作推出「征戰屬誰:烽火悲榮台灣兵特展」,試圖揭露這段隱沒鮮為人知的歷史,今特展除展出相關文物外,5月21日在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還有紀念音樂會活動,特展即日起展至8月28日止。
二戰期間、國共內戰,台灣有廿萬名青年被迫從軍,這批台灣兵的身分,從台籍日軍開始,一再演變成台籍國軍、台籍共軍等混亂情形,戰爭結束後,這批台灣兵的身分受到漠視與戕害。
二十世紀前葉的臺灣,因日本的擴張,觸動國際強權的角力,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為此,日本政府招幕約20萬名台灣兵,投入中國、東南亞等戰場。戰爭結束後,爆發國共內戰(1946-1949),台籍士兵(約1萬5千名)再度被捲入戰爭,不但身心受創,更在曾為日軍、國軍與解放軍的生涯中,認同混亂。
在政治的紛擾下,日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國家,對於台灣兵的人權皆有所侵害與漠視。使台灣兵成為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效忠,亦不為社會所知的歷史悲劇。
「征戰屬誰:烽火悲榮台灣兵特展」在高雄史博館開展、獻花。(記者陳俊廷攝)
台灣兵曲折的歷史中,許昭榮(1928年11月13日-2008年5月20日)就是代表性的人物。二戰時為日本海軍的許昭榮,戰後被國軍招募,參加了國共內戰。經歷了白色恐怖(1949-1991)後,於1990年代投入爭取老兵權益的社會運動以及籌設旗津之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在本次展示中,另一位相關人物林阿貞(1928年10月8日出生),其兄長是台籍日本兵,戰死於菲律賓。由於日本政府未負起撫恤、賠償之責任。林阿貞從1970年代,投入對日本政府求償的運動。兩人在抗爭運動當中,收藏了台灣兵有關的文物,並記錄了老兵與家屬們爭取權益的過程。由於他們的努力,台灣兵的過往,漸被社會大眾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