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來,安倍經濟學透過量化寬鬆讓日元匯率走低,使日經指數漲了6成,可是數字背後的真相是,政府賺到數字,錢卻是有錢人賺走了,甚至更因此擴大了貧富之間的鴻溝差距,讓本來設計應該讓國民逐漸富起來,可以有點閒錢消費,然後藉此透過良性循環刺激日本經濟動能的原始構想沒有實現,糟糕地是,這麼一長一消,更勢必為這個社會帶來更為難以逆料的隱憂。
安倍經濟學失敗了嗎?目前來看,是的。而這給台灣新政府從事經濟改革時,最大的啟示是:別用保護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從事經濟改革。
日本非正式雇用的人力竟然高達37.5%
舉個例子,企業會以經營辛苦為由,讓不需要負擔員工死活的派遣制度持續擴大實施。譬如,安倍上任之後,以「改革雇用」之名,不斷放寬勞務限制,修訂派遣法,結果導致非正規雇用迭創新高,光是三年前的數字就已經達36.6%,目前已經達到37.5%,而且,若只計算三年前的數字,日本勞動運動總合研究所評估,由於安倍「改革雇用」,勞動者收入少了42兆日圓(台幣14兆,相當台灣7年中央政府總預算)。
這會造成甚麼嚴重後果呢?像這種沒有升遷希望,攢不到退休準備金的日子,被波及、被影響的人愈來愈多,會直接衝擊消費市場,因此讓日本長期陷於收入墮落螺旋裡!而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差錯,就是妄想用保護既得利益者的思考來解決問題,總覺得經濟改革的火車頭得靠有錢人,自甘做小的,潛意識裡就琢磨若不把有錢人照顧妥當了,彷彿經濟改革就不會成功一樣。
對照台灣,目前的派遣員工限制是3%,急件可以到10%,看起來跟日本的40%還差一大段,但問題也就在這裡:形式上,台日派遣員工比例差距過大,反而會為台方既得利益者創造遊說的利基;另方面,在內涵上,台灣是否只有3%的派遣人?也很讓人懷疑。
日本《共同社》在一篇分析中認為,安倍經濟學推行的3年期間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僅為0.7%,與過去政府相比,算不上成果顯著。即便如此,首相安倍晉三仍然強調股價上升和就業改善的成果,繼續堅稱安倍經濟學「並未失敗」。
貧富差距的擴大是拖累經濟的因素
其實,說地球是方的,但地球還是圓的。失敗的安倍?成功的安倍?為什麼日本消費稅一直不敢漲就說明答案了。之前安倍政府預判經濟會成長,所以表明提高消費稅率,但世事難料,經濟持續不振,安倍已經連續兩度硬生生將調漲消費稅的期限延後。
所以問題很清楚,安倍經濟學造成貧者愈貧,才是讓日本市場持續低迷不振的主因。事實上《共同社》這篇分析也很明白指出,資產和收入得不到增加的中低收入人群對消費態度謹慎,是日本經濟回暖速度遲緩的主要原因。認識到貧富差距的擴大是拖累經濟的因素,探討加強資產徵稅、調整所得稅徵收方式等具體措施已成為當務之急。
台灣曾經在經濟低迷的時候舉辦過經發會,結果設計出調降富人稅率,例如遺產稅、土增稅......,企圖透過滿足富人需求來創造經濟成長,後來便發生大家都很清楚的「鮭魚」搖身一變「鱷魚」返鄉的慘痛歷史。這也使得台灣近年來的資金沒有流入製造市場,反而流向房地產炒作。至於小老百姓呢?兼差、接案子的收入還得被課徵二代健保,更不用說股利所得不但被課補充保費,還得折半扣抵,補充保費讓小老百姓兼差、打工的功能都折半,薪水又調漲希望渺茫。
看到日本艱困的未來 更讓遠在台灣的人不斷冷顫
拉大薪資差距與貧富差距的,還有22K門檻,現在不但派遣工都以22K論酬,新鮮人起薪向22K看齊更是被批評是壓低薪資成長的兇手。根據勞動部日前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2015年平均起薪為27655元,比起2000年的28016元還要少,起薪倒退16年,年輕人投入職場薪情差,只好轉向微型創業,但創業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成功,而「創業」這段期間卻也剛好美化了就業數據。
這樣一來一往當中,高所得者老神在在,有會計師相助降低稅負支出,甚至透過民代、名嘴遊說降稅政策,而老百姓派遣工增加、薪水難調升,加上房價飆高,生存要件門檻提高,都讓台灣的情況跟日本愈來愈像,愈來愈讓人擔憂,就更不提兩國人口老化的高度相似所衍生的後果(老人貧窮率高、保險、醫療及長照支出大…)了。
這是一個很艱困的未來,看到日本,更讓遠在台灣的人不斷冷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