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賞析:石青如-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賞析:石青如-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2016-09-19 12:44
清唱劇演出的盛大場面。圖/蔣理容提供
清唱劇演出的盛大場面。圖/蔣理容提供

對於一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通常一般人會直接進入欣賞音樂的層次,頂多順便了解一下歌詞在講什麼,然後覺得很好聽、或不好聽,很感動、或沒甚麼感覺等等,卻忽略了思考這些詞和音符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其實,創作者的心路和創作過程,才是最精彩的部分,音樂之所以令人揪心、引人共鳴,其道理就在此。

故事背景

「治警事件」是台灣史上最重大的政治鎮壓事件,共有99人被捕,蔣渭水被關了一百多天,是最晚被釋放的一位。被捕時是1923年12月16日,在獄中度過新曆年和農曆年,所以特別有感觸──同志不能相見、聽到獄卒責打囚徒的聲音、陰暗中渴望太陽、想念「大稻埕」、想起惦念的名字。

他在獄中讀書,記錄獄中所見所聞和讀書心得。他寫「獄中日記」送出監獄,刊登在他所創立的「臺灣民報」,一時之間造成民眾爭閱、訂戶遽增,幾乎高過總督府御用報紙,對社會影響至鉅。

江自得15首詩

21世紀之初,2001年,詩人醫師江自得以這些獄中日記為主軸,彷彿自己化身為蔣渭水,以十四行詩的格式重寫獄中日記,寫成15首抒情敘事的詩,詩中多處句子是蔣渭水原作(在音樂會中的歌詞字幕會標示出來),江自得詩集《遙遠的悲哀》2005年由玉山社出版,以四個故事串連,包括《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賽德克悲歌》、《永不消逝的水煙──致林茂生》,和原住民高一生的《從戶口裡消失》。

2006年,筆者將這本詩集送給石青如,她大受感動,再仔細研讀陳芳明和阮美慧教授的導讀,跨越時空的走入蔣渭水先生和江自得醫師的生命旅程。青如請我徵詢江醫師允許她為這些詩作曲。

石青如「合唱室內樂版本」與「清唱劇版本」

青如用全生命力去創作這15首音樂。最初她以管弦樂與大合唱構思,但當時「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還無能為力舉辦那麼大規模的演唱會,因此先以室內合唱團的形式,鋼琴伴奏,於2007年邀請福爾摩沙合唱團(蘇慶俊指揮、蔡昱姍伴奏,暨27位團員)在中山堂演唱發表。

2011年青如再重新譜寫管弦樂與大合唱版本。2014年在國家音樂廳舉辦清唱劇形式的首演,邱君強指揮,舞台上有120人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以及二管編制的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於焉誕生。

2014年首演,為什麼2016年要再演?

相隔兩年再度演出,有兩個理由:第一、一個好作品絕不能「首演就成絕響」,世人都尚未熟悉,就落入被遺忘的悲慘命運。第二、一個作品要經由多次演出來加以考驗,石青如是一位很謙遜、願意進步的創作者,我身為音樂會製作人,非常樂意將她的作品獻給這一代的台灣人,也希望它能流傳到世世代代,成為經典。

再說,一場音樂會座位有限,不超過2000人,若能經常演出、多次演出,讓愛樂者能對作曲家、作詞者以及時代背景故事有更多體會,也讓更多人經由了解而欣賞、而喜愛。

清唱劇(Cantata)小檔案

清唱劇一詞來自義大利語 cantare,就是「歌曲」的意思,最早是一種聲樂套曲,由數首獨唱穿插在合唱曲組成,依主題的差異區分為「神劇」和「清唱劇」。神劇一定是宗教題材,規模通常較壯大;而描寫田園、情感、人文的世俗題材則被歸類為清唱劇。

寫作清唱劇最著名的就是人稱音樂之父的巴赫,一生創作了近300首清唱劇,無論是宗教或是世俗題材,每一個作品都充分展現他無比的創意和天份,成為人類雋永的瑰寶。

清唱劇,有故事、有劇情、有人物,只是它以「音樂會」形式演出,不是歌劇那樣,有舞台、燈光、布景,和演員的粉墨登場;清唱劇是「大合唱與交響樂團的舞台音樂會」。

2016年10月16日,下午2: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演出

一般的「音樂會前導聆」都是在節目開演前半小時,在音樂會場外進行,這一場音樂會把導聆設計在正式演出的一部份,在前半場由愛樂音樂總監與音樂會製作人以及作曲家進行一場對談,主題為:

⊙歷史的時代意義,淺談蔣渭水與治警事件
⊙藝術創作的歷史元素
⊙以歷史人物為創作素材面面觀

讓聽眾在聆聽音樂之前先了解內容,更接近作品的精髓。
曲中更有一位靈魂人物,擔任蔣渭水內心獨白的朗誦者,圓神出版企業總裁簡志忠先生,以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極具說服力的聲音,與合唱團一起詮釋這位民主先行者,身繫牢房卻仍懸念蒼生,悲憫之心綻放永恆的人道之光。

兩廳院購票系統  票價:400 600 1000 1500 2500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愛樂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記者會。左四:音樂會製作人蔣理容,
右起三四五:朗誦簡志忠、指揮邱君強、作曲家石青如。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