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絕非白北仔假𩵚魠──北港四川土魠魚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絕非白北仔假𩵚魠──北港四川土魠魚羮

2017-01-26 12:05
北港四川土魠魚羮。圖/魚夫
北港四川土魠魚羮。圖/魚夫

𩵚魠魚其實應作「頭魠魚」,在中國福建晉江讀成 Thòo-thú,類似北京話的「坨渡」,在台灣一些傳統市場裡,有些濟歲老輩中,我也曾聽過如此發音,只是越來越少了。

關於𩵚魠魚還有一則傳說,謂此魚是鄭氏王朝死對頭,清水師提督施琅的最愛,連横在《雅言》裡提到土魠魚之名的來源:

國姓魚之外還有「都督魚」,為臺海中鱗類之最美者。魚似馬鮫而大,重一、二十斤;銀紋雪膚,肉腴無刺。隨冬而來,興春偕逝。相傳延平臺時泊舟港外,某都督獲此以晉,因名「都督魚」。或作鮀魠。 

這所謂的「都督」魚如何轉音為土魠?我怎麼唸都覺得很拗口,再查詢《萌典》的台灣閩南語,將頭魠作「塗魠」,曰:

土托魚。魚類。身體扁長,牙齒銳利,為外洋或沿海性的大型掠食魚類。主產地為臺灣西南沿海。北部稱「疏齒」(se-khí)​。著名的「塗魠魚羹」(thôo-thoh-hî kenn)​就是以炸土托魚塊為主要材料,勾芡烹煮而成。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從俗先作「𩵚魠」。炸𩵚魠魚塊羮是極普遍的庶民食物,如是先處理成「一夜干」再切片煎成金黃色者,那就是餐桌上的高尚佳餚了, 也有作成浮水魚羮者,這我只在辦桌菜裡見過。

浮水魚羮乃將魚肉打成魚漿,揉成塊狀,擲入熱水中燙熟,水沸之後,自然浮了上來,因此呼之為「浮水」,再以魚骨、芶芡熬煮湯頭,一碗碗的舀出來,口感鮮腴,嚼勁十足,在半飫飽的午晚餐之間,來一客當點心,乃為解饑聖品,辦桌時,為添主人家豪邁招待的盛情,乃以𩵚魠為食材。


北港四川土𩵚魠魚羮。圖/魚夫

現在咱們在𩵚魠魚旺季吃得到的大多數是遠洋漁船的冷凍漁獲,非盛產期時,有些市場則取馬加(鮫)來替代,馬加即白北仔(白腹仔),我從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的資料取得以下的解釋:

土魠魚學名為鰆魚,白腹仔(白北)學名為台灣馬加鰆,兩者同屬鯖科魚,均為近海暖水海域中上層魚類。土魠魚平均體型較大(60-90公分),東部及南部產量較多;白腹仔體型小(35-40公分),西部產量較多。

這兩種魚類其實是近親,市場上如切片來賣就難以辨識,所以民間有句俗諺說:「白北仔假𩵚魠」,意思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意思,其實𩵚魠、白腹仔或馬加都有差異,口感各自不同,非長久浸淫其中,不得其門而入,只能算「杜猴損五穀」(Tōo-kâu sún ngóo-kok)罷了。

北港的四川𩵚魠魚羮則為一半是油炸,另一半為浮水,油炸香酥,浮水則有如羊脂,還有一味,將魷魚炒過,再入羮肉熬煮早,亦頗為美味。

四川不是地名,是人名,是北港一位大大有名的總舖師,但也不是天天過年,都有喜慶宴會可以辦桌,平常賴以維生的便是這家𩵚魠魚羮。我聽聞從前總舖師要是沒有大型的辦桌生意時,平便以開設香熟香肉攤為主,所以諸如台南的香腸香熟肉或嘉義的滷熟肉湯,基本上,都算是總舖師展現手路菜的所在,等於是一方面討生活,另一方面則是招攬來客,暗中有先行試吃,滿意後,來日即可出價辦桌。辦桌時,這小店就先關門暫時歇業。所以和台北一般所謂的「黑白切」不同,後者每樣食料率皆中央廚房出品,看不出老闆的手藝高下為何?不到上陣去辦桌,也還是可以「白北仔假𩵚魠」的啦。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分享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