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認同覺醒時 學者: 獨立將是一種生活方式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認同覺醒時 學者: 獨立將是一種生活方式

 2016-01-03 19:07
搭上電影星際大戰《原力覺醒》上映熱潮,民進黨推出蔡英文、陳建仁搭檔的正副總統競選海報(DPP網站圖片)
搭上電影星際大戰《原力覺醒》上映熱潮,民進黨推出蔡英文、陳建仁搭檔的正副總統競選海報(DPP網站圖片)

關注台灣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12月30日,刊載英國華威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王佩馨(Gwenyth Wang)一篇評述專文,名為「台灣認同覺醒時」(When Taiwanese Identity Awakens),內容引述中研院助理研究員鮑彤(Nathan Batto)的研究發現指出,2014年九合一選舉,反對黨DPP在北部地區執政黨的優勢重鎮,一舉拿下5個縣市,從而促使得台灣向來藍大於綠的政治板塊,造成鬆動變化;另一方面,2014年3月間爆發的太陽花學運,也讓DPP在政黨支持度,「首度領先」KMT約5-10%;然而,泛綠的50%,相對於泛藍45%的支持率,並非意味著,DPP在台灣的政治競技場上優勢,將從此固定下來;事實上,泛綠陣營裡面的第三勢力,正日愈呈現壯大趨勢。

年輕學者王佩馨也預測指出,預期可望贏得今年總統大選的蔡英文,一旦順利當選,那麼國內「覺醒的年輕世代」,對於社會正義與國家認同的堅持,可能對未來執政的DPP,造成更大的執政壓力(不容其輕易妥協放水);第三勢力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堅持,其可能給執政者施加的難題,可能會遠遠超越,隨即將淪為在野黨的KMT。

  

(2008年野草莓學運,於1106爭人權反集遊法靜坐第一天的靜坐場面。圖片:Wikipedia/Flickr/笨笨的小B)

從野草莓到米蘭世界博覽會

王佩馨專文指出,撼動台灣社會的太陽花學運,標誌出台灣的新認同走向,將過往的「獨立做為運動」,翻轉為「獨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其所帶來的挑戰,意味著2016誕生的執政黨,必須在處理、定義「跟中國維持什麼樣關係」議題上,有新的眼光與政策,英文的說法是,重新在房間裡找出大象(譯註:大象即中國,shed new light on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對台灣年輕人而言,太陽花學運並非新型態政治訴求。早在2008年,誕生於1981-1990年的Y世代(或稱為網路世代),首度開啟21世紀的台灣學運,名之為「野草莓運動」;學生們抗議對馬英九政權的親北京立場,以及在「現狀獨立」立場上,向中國做出退讓。

接踵而來,陸續出現於2012-2014年的新世代公民運動,包括有反媒體壟斷運動,訴求媒體自由與民主政治;反對徵地強拆苗栗大埔農地、民宅,以及台北華光社區;反核示威;反對壓榨勞工,以及原住民權利運動;這些公民運動,總體匯流至318的太陽花運動,對馬先生的第二屆政權的正當性,構成莫大威脅。

2015年2月間,《台北時報》報導《新台灣國策智庫》一項台灣人認同資料顯示,20-29歲台灣年輕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只有2.4%。相關趨勢顯示,2015年的高中教材「反課綱微調」運動,以及要求在中華民國護照上,加貼台灣共和國(Republic of Taiwan)貼紙的運動,皆於馬政權的親中政策下發生,絕非偶發事件。

一些民調與公民運動趨向顯示,台灣認同感日愈上升,而且過去藍綠支持度的「中心分割線」(central cleavage line)已不再固定化。網路時代就像個資訊大海,讓任何執政黨皆無法輕易扭轉這個島嶼的歷史事實,以及人民的內在認同。

年輕世代對於台灣社會的新思考向度,在在皆可發現。例如,有4位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為了拍攝台灣史學家、革命家史明先生(現齡90多歲)的一部紀錄片,公開向社會集資募款,結果籌得7百萬元,比原來預定的募款目標,超出4成。另一個例子是,2015年的米蘭世界博覽會,一些平均27歲的年輕人,自行在米蘭市中心,搭設台灣展覽場;關於這項國際活動,台灣駐當地辦事處視若無睹;然而,年輕人卻選擇,基於愛台灣,以及增加台灣在國際能見度的初衷,用自己的經費組團參加一場國際盛會。

 

(太陽花學運,標誌出年輕世代國家認同轉向的重大分水嶺。圖片:網路共享資源)

模糊化的藍綠界線

距離1月16日的大選迫近了,台灣約1850萬合格選民裡面,有近129萬的首投族,佔總比率約9.16%(譯註:據2015年12月14日中選會公布資料顯示,估計這回選民人數比4年前多出73萬;其中首投族129萬406人),年輕選民可望對台灣的政治新局,發揮一定影響力。目前,藍綠2黨區隔,主要在於「國家認同」差異;關於推動經濟成長,自由貿易,以及協助生產廠商的差異性並不高。

KMT向來誇口,該黨是台灣繁榮的基石,馬先生曾在評論馬習會時,引用數據指出,他任內帶動的兩岸經貿成長,比前任總統時期成長7倍(譯註:果真如此,台灣人對馬先生第二任期的不滿意度,為何居高不下?)台灣年輕人想要追尋的目標,是民主台灣的驕傲感;這是他們參與政治變革,與自我選擇的目標設定;長期而言,他們希望國際社會,有機會看見台灣所發出的亮光。

DPP黨主席蔡英文,2014年在該黨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上,也提出呼應年輕世代的類似看法,她說台灣獨立願望,是年輕世代的「天然質素」。專文指出,蔡的言論表達出年輕世代心聲;然而,一旦蔡贏得總統選舉,而且DPP也在國會取得過半席次,那麼「多刺的兩岸關係」政策制定,也將因而可能成為DPP的致命傷,稍一不慎,就可能成為覺醒第三勢力的挑戰對象。

中研院社科所副所長陳志柔,今年10月間發佈一項,跟太陽花學運有關的研究報告指出,關於兩岸交流協商過程,台灣「經濟利益」和「國家主權」孰輕孰重問題。結果發現,2013年52%民眾認為經濟利益較重要,41%認為國家主權重要,差距達11%;2015年時,認為經濟利益較重要的比例下降至47%,國家主權的比例為43%,差距減少至4%。陳志柔並指出,太陽花運動尤其對年輕人的政治態度,發揮顯著影響作用。2013年兩岸交流調查發現,年輕人比起中老年人並沒有顯著差異;到了2015年,認為經濟利益重要者,年輕人相對少於中老年人;而認為國家主權比較重要者之中,年輕人相對多於中老年人;換言之,年輕族群,已朝國家「主權優先性」方向流動。專文指出,未來的新執政者,如想用經濟利益優先論述,來取代、超越台灣主權價值,(可能)很快被第三勢力「唾棄」。

專文於結論內容指出, 隨著年輕世代所代表的第三勢力崛起,現行老式的KMT-DPP政治板塊對決思維,已失去測算、判斷台灣未來政治走向的準確度,未來不論誰執政,都不能撼動「國家主權自主」的目標願景;一旦新執政者有違此一發展方向,恐怕很快就會被人民看破手腳;如果有需要的話,新世代甚至會毫不猶豫站出來,將現行的藍綠板塊,進一步翻轉拆解。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