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類便利的生活模式,製造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遷加劇,而且正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的生存。儘管聯合國召開大會,呼籲各國擬定相關政策,嘗試尋找減碳解方,卻因各種考量,難有共識,解救全球暖化的時程,一再被拖延。
現在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明確顯示,人類的碳足跡,正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遷的任務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找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減少其對全球平均溫度影響的方法。第二是籌集足夠的資金,以將這些技術付諸實踐。
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既複雜、未經測試且昂貴,例如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埋在地球深處。如果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需高深技術、有效、經濟,而且有成功的融資模式呢?
這個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簡單,而且不需任何技術,就能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海洋生物學家最近發現,鯨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許多國際組織已經實施「減少濫伐及森林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REDD)計畫,用這些計畫的資金保護,能「固碳」的生態系統。
鯨魚儲存二氧化碳量驚人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官網,發表文章提到,若要拯救地球,一隻大鯨魚(Great Whale)就如一千棵樹有效。海洋生物學家近期發現鯨魚在捕捉二氧化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鯨魚在一生中,儲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於體內,並在死後沉入海底,供給養分給海床生態。每一隻大鯨魚平均能從大氣隔離 33 公噸的二氧化碳,而一顆樹則一年吸收約 48 磅二氧化碳,比例相當懸殊。
天然的碳匯(碳沉降)
大鯨魚們可以透過某些方法來封存碳。牠們將碳存在富含脂肪與蛋白質的體內,每一隻都像棵會游泳的樹木一樣,累積著數以公噸計的碳。在鯨魚死後屍沉深海,這些從大氣中移除的碳也隨之保留在海底數百至上千年,可謂名符其實的碳匯(carbon sink)。根據2010年的一項研究,每年總計有2萬7000公噸左右的碳,隨著藍鯨、座頭鯨、小鬚鯨等八種鬚鯨的屍骨沉入深海。該作者估計,如果大鯨魚的族群數量,回復到商業捕鯨前的規模,碳匯的數量還可以再增加14萬5000公噸。只要停止捕鯨,就相當於瞬間長出20億棵成熟樹木。
浮游植物提供全球50%氧氣
只要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不但提供了地球50%的氧氣,它們還捕捉了大氣中370億噸二氧化碳,大約是全球的40%,相當於大約4座亞馬遜雨林。為什麼鯨魚與浮游植物有關?科學家發現,鯨魚的排泄物含有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尤其是鐵質和氮,所以當鯨魚的排泄物飄上海面、接觸陽光,也就是浮游植物繁殖的開始,加上鯨魚遷徙,也助於擴散浮游植物的生長範圍。
拯救地球秘密武器:鯨魚便便
當鯨魚活著的時候,牠們在碳捕集上甚至可以做更多,這都得拜牠們特大號的糞便所賜。大鯨魚在海中以浮游生物、磷蝦等微小有機體為食,隨後浮上海面呼吸、排出尿液以及糞便,而後者的活動會釋放出巨大的一團富含氮、磷、鐵等的營養物到水中。這坨「糞便海嘯」(poo-namis )會刺激浮游植物、藻類等生長,而它們則憑藉著光合作用,抽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研究大型鯨類糞便清楚顯示,抹香鯨及鬚鯨類,這些大型海洋動物的糞便裡都含有非常高濃度的化學元素「鐵(iron)」,而這些鯨魚糞便中的鐵濃度大約為海水含鐵濃度的1000萬倍!「鐵」在生態系中的重要性歸因於它是海中植物性浮游生物(phytoplankton)生長及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而植物性浮游生物在這裡扮演了兩個角色:
1.海中大量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會使用到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性浮游生物可以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2.這些植物性浮游生物多為磷蝦的食物(Krill,如南極磷蝦)。磷蝦是這些大型鬚鯨類的主要食物,而鬚鯨類吃了大量的磷蝦後,所排出來的糞便,又回到這生態系統裡,如提供「鐵」在植物性浮游生物生長及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這樣的循環於是形成一個穩定波動的生態系統。
如果鯨魚數量能回到捕鯨業之前,大約4至5百萬隻,就能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即使只增加1%,一年也可捕捉上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憑空出現20億棵大樹。圖/Pixabay
保育鯨魚刻不容緩
因此保護鯨魚、復育鯨魚數量是改善氣候變遷非常有效率,而且值得實行的方法。然而,由於人類工業化地捕鯨和破壞海洋環境,現今全球的大鯨魚只剩下原有數量的四分之一,大約130萬隻,而藍鯨數量下降到原有的3%。如果鯨魚數量能回到捕鯨業之前,大約4至5百萬隻,就能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即使只增加1%,一年也可捕捉上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憑空出現20億棵大樹,更別說鯨魚平均壽命超過60年所能產生的影響。若想保育海洋生態食物鏈上層的鯨魚,也就必須維持海洋生態的健康與平衡。加強保護鯨魚免受人為威脅,對人類、地球乃至鯨魚自身都有好處。這種「地球技術」固碳法,還能免除未經測試的高科技方案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全球海洋公約
鯨魚產生的氣候效益是全球性的,而且人們從鯨魚生存中獲得的利益不會彼此排擠,牠們是公共財。護鯨經濟學必須成為全球社會氣候議程的顯學,因為鯨魚在緩解氣候變遷和增強適應力方面的作用無可取代,應將其生存納入190個巴黎協定簽署國的目標中。
然而全球漁業過度捕撈,魚群數量逐年減少,已破壞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加上許多石油企業虎視眈眈,設法海底採礦、鑽油,將使海洋的生態物種遭受嚴重侵擾與汙染。綠色和平致力於推動全球海洋公約,呼籲全球領袖在2030年前,將至少30%的海洋設立為保護區,還給海洋生態休養生息的空間。維持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的平衡,不但對環境永續有極大的益處,最終也會回饋到人類身上。這需要你我一起為海洋發聲,支持生態復育,也為下一代爭取一個健康、永續的家。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