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外送員自付勞健保 上路風險誰來保障?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外送員自付勞健保 上路風險誰來保障?

 2019-10-14 13:18

共享經濟在台灣百花齊放,像是美食外送平台等,只要用手機下單,不需出門,等待約半小時就能收到現做餐點,因此獲得民眾青睞。由於相對優渥的薪資條件,吸引不少人投入成為共享經濟外送員。但面對這種新型態商業模式,台灣準備好了嗎?光是背後的勞動權益就大有文章,因為這些外送員依法屬於承攬,沒有正職勞工享有的勞健保,在一切符合現行法規之下,卻又隱藏著可能將風險轉嫁於社會大眾的危機。台灣現行的勞動法律,對於這些兼職外送員的權益,又能提供多少保障?

機車族投身共享經濟 穿梭車陣做外送

共享平台美食外送員陳先生:『你好我是Uber Eats取餐員,那個單號:C7799,杏仁茶跟豆腐冰,謝謝,掰掰。』


Uber Eats美食外送員向飲料店清點餐點。(謝佳興 攝)

把餐點放入黑色方形保溫袋後,騎士背著保溫袋跨上機車,馳騁在台北士林區。他是35歲的陳先生,專職從事共享平台的美食外送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開手機登入共享平台,等待使用者訂單,接到單子後,就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前往指定店家領取餐點,一路將食物護送到使用者手中。

跟著陳先生送餐的這天,剛好是春節連假後的開工週,天空多雲,氣溫也還有點寒冷,他身穿咖啡色的帽T外套與牛仔褲,安全帽側耳處別著藍牙耳機與我們會合,準備將餐點從士林鬧區,送往中山北路六段一處靜巷內的民宅。

偌大的方形保溫袋,讓陳先生在車陣中穿梭時,顯得相當醒目。紅燈停下時,他分享送餐的各種趣聞,例如前陣子春節連假,不少長輩叫外送都會包一個小紅包給外送員,當作新年祝福;另外,也有客人其實只住在店家的樓上,但因真的懶得下樓,於是動動手指,在共享平台上訂餐。至於目前送過最遠的距離則是從台北東區到士林,但這已經不是正常的送餐距離。陳先生說:『我們那個送餐範圍是以店家為中心點畫一個圓5公里,就是5公里以內的可以送。那個他是把那個定位調在店家範圍內,然後要求送到士林。(記者:東區送到士林?)對,我是剛好那天是要下班回家,不然平常喔…(記者:那你們是可以拒絕的嗎?)可以呀。』

經過約15分鐘的車程,途中還一度轉錯了巷弄,不過,最終我們還是安全抵達目的地,完成這次的送餐任務。陳先生:『你好,你好Uber外送,(消費者:喔好!)謝謝,掰掰。』


Uber Eats美食外送員抵達送餐目的地。(謝佳興 攝)

為了確保餐點的品質與安全,共享平台要求外送員送餐一定要將餐點裝進保溫袋中,但是一天下來,保溫袋裏多種食物味道雜陳,過去也在餐飲業服務的陳先生,在每次收工回家時,都會主動噴灑酒精消毒,休假時也會定期清洗、晾乾,掃除異味、確保衛生。

共享平台美食外送 工時彈性 收入相對高

陳先生原本自行創業經營鍋貼小吃,1年多前租約到期時,看到台灣共享經濟正如火如荼發展,決定結束鍋貼店生意,改行當起共享平台的美食外送員。因為比起過去每天得在店裡服務客人,投身美食外送,工時自行安排的彈性,讓他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陳先生說:『一開始我是開店的,沒辦法休息,因為你就是有店租壓力,你休息就是沒錢賺還要付錢,然後一年休不到5天。是剛好我們那個就是租約到期,然後房東也不租,然後就是我們要移點的話,我可能要花2、3百萬(元)。剛好我的顧客在做這個,我看他每天還蠻輕鬆的,他就只做幾小時。』

陳先生說,比起開店時,扣除店租、員工薪水後的淨利,美食外送員的薪資比較優渥,而且只要夠努力,薪資比一般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還要高出不少。有外送員還宣稱一週天天跑,就可以賺到新台幣2萬元以上的薪資,這也是許多投身共享平台的美食外送員最看重的一點。


美食外送員陳先生表示,比起自己開店時,專職外送的收入相對高,而且現在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謝佳興 攝)

外送挑戰也不少 保障有限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2018年6月所做的調查,提供外送服務的餐飲店家比重已達39.1%,將近4成。如今在各家共享平台積極拓展美食合作店家的趨勢下,今年提供外送的餐飲業比重還可望持續攀升,美食外送的市場大餅將越來越大。不過,外送員們也都對這份工作抱持美好的願景嗎?並不見得。

20歲的黃先生,高職汽修科畢業,在去年退伍後,同樣加入共享平台,成為美食外送員,不過這份工作僅維持了將近1年,原先的期待與想像,便化為泡影,選擇離開。他告訴我們,外送員天天在外奔走,除了風吹日曬雨淋的辛勞之外,現在美食外送平台業者競爭相當激烈,有些時候外送員的時薪還不如一般的工讀生,身邊許多朋友也都紛紛打了退堂鼓。他說:『單子其實沒有說到真的很多,有時候,有可能1天10個小時然後才可能(新台幣)1,200(元)左右,照樣算時薪其實蠻不划算的,而且又跑來跑去在台北市。』

另一個個案是33歲的姚小姐。在一個週日稍感悶熱的午後,姚小姐騎著摩托車,將餐點送交到我們手中,初聽聞我們表明身份,希望能做簡單的訪談時,原本害羞地想轉頭就走,不過在了解問題之後,接受我們的採訪。

姚小姐告訴我們,自己是自行創業的老闆,和其他人一樣,都看中共享平台美食外送員具有自由選擇工時的特點,進而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每逢週末會挑出比較有空的1天,登入共享平台上線接單做外送,希望能貼補家用。根據她的經驗,如果努力跑外送,1天可以賺到1,500元,一個月只做4天也有約6千元進帳,對小資族而言是不無小補。

不過,談到外送工作的甘苦時,姚小姐也坦言,當外送途中若發生交通事故,平台給予外送員的法律保障其實非常有限。她說:『就是保障部分的話,我覺得還是你自己要去承擔,因為畢竟他不是一個非常正式的公司,而且你也不是正職的員工,他沒有必要去做這些保障給你。』

作為合作夥伴 外送員們想法大不同

這些共享平台以合作夥伴的名義招募美食外送員,在法律上這些外送員是屬於承攬人員,雙方並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平台依法雖不需要負擔這些外送員的勞健保,不過當發生交通事故,根據平台給的SOP則是先回報給客服人員。陳先生說:『交通事故的話,他就..比方說我遇到意外了,我們就直接先回報(給客服),餐點的話他可能就會去聯絡客戶,然後這些我們就自己去醫院什麼什麼,我們自己去做處理。就是先聯絡客服,客服會去幫我們聯繫顧客端,就其他的,就是跟客戶牽扯到的,就是基本上是客服會幫我們處理。』

但這些外送員的工作性質,與在家接案承攬大不相同,每一次的出勤、每接下一張訂單,就是騎上鐵馬在車陣裡來回穿梭,加上因為薪資較為優渥,許多人雖是兼職外送,但工作時間都拉長到和全職工作幾乎沒有兩樣,發生交通事故、職業災害的風險自然高出許多。

就我們所訪談幾位外送員的經驗,都是自行尋求工會加保,也有人是為自己多買一點意外險、骨折險、車險等保單,還有人是加裝行車記錄器、多採買幾個護具等設備,並在每一次上路送餐時,謹慎行車,就怕路途中發生事故。

美食外送員和平台的關係是「合作夥伴」,法律定義是承攬,對於工作的保障程度,外送員的看法不一。有的人會希望平台能夠給予更多的法律保障,而不是只有在發生事故時作回報,畢竟事故總是有可能嚴重到無法在第一時間回報。

不過,也有受訪者覺得,自行加保不是什麼大問題,而且在應徵之際,平台就已經明確將相關規範告知,是你情我願。陳先生說:『因為我覺得待遇已經很好,就是你領到的錢已經是比一般正常上班族多很多了,你還要去要求這個,我覺得沒必要,自己可以做的東西就自己做就好,一開始你要去應徵,他整個條件都攤在那邊了,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他沒有強迫你,所以你既然加入你就沒有必要去要求那個,從一開始就沒有雇傭關係這個。OK,你今天如果要僱傭關係的話,它可能所浪費的成本更高,然後公司浪費的成本更高,你所領得到的東西、錢會更少。』

由於不需要負擔外送員們的勞健保,平台也透過其他方式來「嘉惠」這些辛苦的「合作夥伴」,像是舉辦抽獎活動或是與食衣住行、五金百貨、機車行等業者合作,以特約商店,提供外送員們特別的優惠與折扣。Uber Eats台灣區公關總監潘瑞蓮說:『我們會鼓勵是說他們要有自己的保險,這樣比較有保障,所以基本上我們都是有先溝通,他畢竟不是我們的雇員,所以我沒辦法硬性規定他說你必須要有保險,但是我們會跟他溝通說你其實有的話會比較好一點。然後其實我們如果就站在平台的業者,其實我們也有盡量去談一些比較好的方案讓他們可以考慮,所以同樣的錢,他可能保單內容多一些。』


Uber Eats台灣區公關總監潘瑞蓮。(楊文君 攝)

Uber Eats與食衣住行、五金百貨等業者簽署特約商店,提供美食外送員優惠與折扣。(Uber Eats美食外送員提供)

共享經濟承攬外送員 風險恐轉嫁社會

美食外送員就勞動權益保障的兩極化看法,看在勞團眼裡,與營造業零工的遭遇如出一徹。雇主都以兼職不提供勞健保為由,給予較優渥的薪資條件、更好的福利等增加吸引力,願者上鉤,當事故發生時,兼職人員可能也會認為沒有理由要雇主來承擔責任。但這只是將風險轉嫁到員工身上,是將風險外包,即便目前是合乎法律規範,但只要發生災害,這些外送員無法進入職災醫療體系,就可能成為社會負擔。工傷協會研究員劉念雲說:『職災的醫療體系非常強調雇主的責任,如果他不進入職災的醫療體系的話,那後續他可能就會是我們一般納稅人、社會救助的對象。那個地方上我覺得就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明明雇主就有從這樣的工作中得利,可是發生災害的時候他說納稅人大家一起共享這個風險,他們完全把這個風險都給外包了。』

根據現行勞工保險條例,企業若具備5位以上有僱傭關係的員工,必須強制投保勞保。不過,因為美食外送員是以合作夥伴的名義與共享平台合作,雙方的勞動契約屬於承攬關係,企業便沒有義務要為承攬人投保勞保,這也被勞團批評是遊走法律邊緣。工傷協會研究員劉念雲說:『因為國外整體的很多社會保險的制度跟台灣是結構非常不同的,就可能他們(國外)會覺得說很多員工發生災害的時候即便這個職災保險不足,可是我有很好的社會的互保的一個制度,讓我生活無虞,台灣不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要特別強調,一個受雇者在保職災保險的重要性,所以我也覺得接下來修法,共享經濟裡面的雇主應負擔而未負擔的風險成本,我覺得應該會是一個社會要關注的點。』

立法管制需留意平衡 政府立場要明確

由於新的商業經營模式愈來愈多,也產生新的工作型態,現行法規對於勞動權益保障已有不足之處。目前勞動部也正研擬「職災保險法」草案,希望在6月送入立法院審查,針對難以界定的僱傭關係、沒有雇主的非典型工作者,規劃一套自願簡易加保機制,以確保他們在發生職災時能有所保障。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司長鄧明斌說:『因為我們以後的那個自願簡便的加保(條件)其實也不會說太嚴謹(嚴苛),所以,我可以明確跟你講說,共享經濟假設說他跟那個(共享平台)沒有很明確僱傭(關係),那就是說你要從事這個工作你可以透過簡易加保的方式自行來加保,那你在工作當中發生職災就會有保障。』

政府有意透過立法來保障勞動權益,自是美事一樁,不過另一方面,政府也需檢視立法管制的力道,避免掛一漏萬或者過猶不及,讓法規綁手綁腳,反而不利產業發展,專家建議,隨著不同國家對於雇主規範的責任不同,僱傭關係界定也有不同作法,但前提是政府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說:『美國做法是很清楚地把他界定有個雇主,因為他對於雇主課予的責任很輕,所以他就很大膽的就把他…他就你的雇主。 但是歐洲有些國家反而對這方面的雇主責任的界定就比較謹慎,因為他們勞動法課予雇主的責任很重,所以他們反而會做比較保守的考量。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東西可能要先去把上位政策的定位釐清了以後,根據這東西,該補強的法制面,該補強的就趕快去補強。』

新興科技不斷翻轉傳統商業經營模式,帶來各種新的商機與挑戰,從國外傳入台灣的共享經濟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由共享平台美食外送員的例子可以看見,國內法規確實跟不上產業變遷的速度,共享經濟在台灣會入境隨俗落地生根還是水土不服,有賴政府如何以智慧、決心來完善政策與法規。

 共享經濟  系列報導
系列1/住宿篇-違法日租充斥 最終能合法嗎?
系列3/交通篇-爭議、抗議不斷 台灣準備好了嗎?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