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 【歐洲之聲】​聽謝志偉大使講台灣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聽謝志偉大使講台灣的「故事」

 2018-11-16 11:35
謝志偉在會客室與筆者會談。圖/廖天琪提供
謝志偉在會客室與筆者會談。圖/廖天琪提供

我雖不是台灣人,可我周邊有不少台灣朋友,是一些優秀的學者與精英,現任台灣駐德國代表處的謝志偉大使就是其中之一。

11月7日,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與筆者赴柏林台灣駐德國代表處,再次拜訪謝大使,辦公之地不適宜「千杯少」,謝大使安排了台式的咖啡配鳳梨酥招待我們。當我打開了大倉久和大飯店出品的一盒精美鳳梨酥,不禁驚喜道:「簡直就是工藝品,怎麼捨得下口?」謝大使說:「那就帶走。」

從鳳梨酥的話題,談到了台灣。謝大使提起前些天去了一所德國的實驗中學演講,我在思索着,文化交流固然重要,是台灣代表處的工作範圍之一,可為什麼要走進中學校園,與那些半大孩子進行文化交流呢?我想讀者們也會與我一樣,納悶而懵懂——

謝大使接下來的一番娓娓叙述,生動有趣,言詞之間卻也透露出些許傷感,一反他平日的積極與幽默,令人不覺心動,筆者願把一些感想寫下來,與讀者分享。


柏林台灣代表處門前的台灣熊是一道風景。圖/廖天琪提供

博學多才的「阿偉」

對德國來說,謝志偉是故人,他早年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獲得德國文學博士。1982年,謝志偉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求學時,與在該校任職的廖天琪結識,廖的丈夫、德國著名漢學家馬漢茂(Helmut Martin)教授,是謝志偉做博士時期的第二教授。廖天琪按台灣慣用的親切稱呼,喚他「阿偉」。每當聊起那些陳年往事,她都津津樂道,筆者聽過她敘述謝志偉的不少段子,這裡只能記述數列:

當年,阿偉是我們校園的一道風景線,他身穿深藍色的長袍,袍長几乎蓋到腳面,脖子上一條白色長圍巾,悠然而飄逸,一派五四青年風範,他漫步在綠蔭蔥蔥的校園中,特別掠人視線,女孩子愛他,男孩子嘛,嫉妒他。

年輕時代的阿偉,就顯露出了不同尋常的語言天賦,他在波恩大學一個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題目是德語語境和文化的深層關係,包括與動物相關的德語諺語。比如:Mich laust der Affe(猴子搔腦袋),即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比如:Wie ein Elefant im Porzellanladen(大象闖入瓷器店),即手足失措,很笨拙。還比如:Hunde, die bellen, beißen nicht(會叫的狗不咬人),即虛張聲勢。他是個充滿機智和有幽默感的人,即便是寫嚴肅的博士論文,都能將學術性、趣味性融入比較文學中。

胸中丘壑國事家事天下事

謝志偉生活在國外,由於精通德語兼通英語,生活學習游刃有餘,也就是這種客居異地的環境,使得他的「相思」、「思鄉」情結加深,產生出一種濃重的鄉土認同感,關心台灣的社會,憂心寶島的政局變化。蔣經國去世之前終於開放黨禁報禁,為台灣讓出一條步向民主的荊棘之路。說它荊棘,那時候台灣朝野初嚐民主滋味,立法院裡的民意代表經常一言不合、拍桌子摔椅子,大打出手,也有女權主義者裸體出場,以「奶頭對拳頭」,真是好戲連台,目不暇給。謝志偉學成歸國,躬逢其盛,不過畢竟是位學者,參與不到那種「混戰」的局面,開始只是在校當他的教授,在青年學子中間,教授學術知識和傳播自由思想。然而接踵而來的世界巨變,中國的天安門事件,東歐共產陣營垮台,兩德統一,這些事情對他的內心震動很大。國事家事天下事,轉眼都到眼前來。九十年代初,謝志偉除了做學術研究,發表論文之外,也將自己對台灣社會、政局的觀察,甚至世界形勢的分析形成文字,發表於報端。他的政治洞見和知識格局果然引起文化界甚至政界的關注甚至騷動。人才不會被埋沒,以一個學者的身分,他竟能在開放的台灣社會和媒體裡發揮啟蒙甚至發聾振聵的作用。台灣政壇的變化起伏波動雖是漸進和平式的,卻也真是驚心動魄。終於「一黨治國」將近半世紀的國民黨被通過自由選舉的民進黨所取代。阿偉這個土生土長的半個外省人,雖然認同中華文化,卻沒有大中國的「華夏情結」,他對台灣這片土地卻是充滿了感情。民進黨執政後立刻不放過這樣的人才,派任他為台灣駐德國代表處大使,之後又擔任台灣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謝志偉任期期間,以其機智、正氣和幽默感,做得風生水起,他的為政範疇內一片生機。馬英九執政八年,他又返回東吳大學任教授,同時兼任「民視新聞台」政論節目《頭家來開講》的主持人,還擔任過民進黨外交委員會顧問。蔡英文執政以後,謝志偉再度被派任為駐德代表處的首席代表。所謂「學而優則仕」,在阿偉的身上確實是得到體現。

講好台灣的故事

謝志偉說了去中學演講的原因:有一位德國聯邦議員去自己選區的中學(實驗中學)演講,他問學生一個問題:「知不知道台灣?」結果無人回答,於是議員就請謝大使去實驗中學演講。演講前,謝大使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誰知道台灣?」居然真是無人知曉。

謝大使悠悠感慨道: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長此下去,台灣被世界徹底遺忘的日子就不遠了。他說,其實學生們的求知願望非常強烈,關於台灣話題的營營種種,學生們有無數的猜想與提問,讓學生們了解,台灣不是太平洋的孤島,也不是人口稀疏的陌生地,而是完全與現代世界國家和地區同步的國家,台灣的居住與娛樂條件,生活與工作環境,即台灣人的幸福指數,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全球幸福度報告》,對15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調查,對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進行了量化比較。在今年的排名中,台灣排名第26名,位列亞洲第一。中國大陸第86名,香港第76名。

謝志偉赴德國任職以來,除了跟德國和歐盟的議員議會接觸,也經常奔波於德國各地的大學,在文化學術界進行交流溝通活動,其實他就是在「講好台灣的故事」,使得台灣能夠在德國文化界、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激活台灣文化在德國的生命力。謝大使玩笑地給我們看了手機中無數的火車票與飛機票,真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足跡遍及德國各地。

上上世紀,歐洲著名的使者利瑪竇與湯若望,攜帶着西方的宗教、科技、語言與文化,帶進亞洲播種與傳承。謝志偉是名符其實的台灣使者,他身負責任,勤勉耕耘,在德國土地上播種台灣的文化,光陰荏苒,世紀傳承,通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影響到青年一代產生對台灣文化的興趣和台灣命運的關注。

台灣的「隱痛」是世界的恥辱

謝大使如是地走一路說一路,然而「講好台灣故事」背後是有隱憂與隱痛的。

其實台灣人的「痛」已經不是「隱痛」,是光天化日下世界的「恥辱」。台灣兵不刃血,和平甚至帶有一點喜劇性地從一個軟性的專權政治體制過度到民主制度,有完全公平公開的自由選舉,有絕對的新聞自由,人民安居樂業,從1949年以來,沒有戰爭、沒有飢荒,沒有難民潮,沒給給國際社會製造任何的麻煩,相反地,台灣長年協助開發非洲的農業,派送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在國際貿易金融各方面貢獻良多。台灣有2,331萬餘人口,人民勤奮,教育程度高,生活富足。這樣一個富而好禮的國家如今在中國的打壓之下,竟然被世界忽略虧待,在國際上受到排擠,活動空間日益狹窄。

按照人口來說,查閱《2014-2015年世界各國人口數量排名》系列表,台灣位居49名,羅馬尼亞(51)、澳大利亞(54)、荷蘭(59)、智利(60)、比利時(78)、葡萄牙(75)、瑞典(87)、奧地利(92)等等,均在台灣之後。

按照2017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台灣名列第34位,沙特阿拉伯第38位,馬來西亞第61位,中國第70位,俄羅斯第73位。

世人反對「種族歧視」,但一些被歧視的民族國家,至少還被國際社會認可與接納,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成為聯合國的成員國。而台灣呢?卻被國際社會、被聯合國排斥在外,唯一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霸凌。

謝大使提及前不久北約在波羅的海三小國的軍演話題,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都是軍事強國俄羅斯的鄰國,是上世紀90年代自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並得到了聯合國的承認與接納。這幾個國家的人口都僅是台灣人口約十分之一,從軍事技術上來說,絕不是俄羅斯的對手,但是作為國家,他們敢於武備,敢於與北約合作軍演,這就是國威,這就是國家榮譽與象徵。同樣地,台灣也需要堅實的武備,所以蔡英文總統在這方面頗費心思,看重台灣的國防實力,跟軍中的將領有著共識,不要因面對巨大的中國和他們的先進軍備而短台灣的志氣,必要的軍備革新和加強是必要的。

隔空喊話史明德

10月26日,德國的《南德意志報》刊載了台灣外交部長的專訪,吳釗燮受訪時向記者表示,中國一直在干擾台灣的民主進程,中國意圖吞併台灣卻又畏懼台灣的民主。此篇報道引起了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的強烈反彈,批德媒此舉在製造「一中一台」,並要求德國將兩德統一模式套用在中台的民族問題上。

謝大使一針見血說,德國模式是民主西德統一了專制東德,不知史明德是否了解這段歷史真相?北京一味的宣揚領土統一,卻忽略了國家的真正含義,國家是以民為本,德國憲法第一條就是: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尊重和保護它是國家的全部權力職責。中國的人權狀況如何?宗教得不到尊重,達賴喇嘛至今流落在外;各民族人民遭遇欺凌與壓迫,西藏民族、維吾爾民族、南蒙古民族等一直處在民族自由獨立的抗爭中;香港的「一國兩制」50年不變,而今民主自由人權被逐步吞噬,已成為港人的憂慮與痛苦。中國人權狀況世人皆知,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被虐死,震驚世界。諸如此類,史明德大使視而不見,豈不令人拍案驚奇?

「台灣價值」足以笑傲世界

台灣與國際民主社會接軌,蔡總統一直強調台灣人應該驕傲與自信,我們擁有「台灣價值」。什麼是「台灣價值」?謝志偉大使娓娓道來,筆者理解為:

1、台灣的民主體制,與國際社會接軌。自1949年以來,台灣也經歷了獨裁統治時期,但最終完成了民主轉型,台灣政治生態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民主制度已經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憲政法治、政黨競爭、公民社會、多元監督等日益成熟。

2、台灣與德國等其它民主國家相同,也是以人權精神為基礎,民主自由、尊重人權、新聞自由、憲政法治等作為立國基石。

3、堅持「主權獨立」與「前途自決」。自1949年以來,台灣就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是1946-1949年國共內戰的結果,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釀成了台灣國現況,是一個現實與事實的主權國家,這就是它的來源和根由,也是它的歷史範疇。

任何人無權出賣與褻瀆「台灣價值」。

美中期選舉後的美台關係

正值美國的中期選舉結束,民主黨贏回美國眾議院主導地位,共和黨維持參議院多數。這是一個舉世時鮮的話題,我們談及川普就任總統以來,美中矛盾不斷激化與升級,美中貿易爭端,南海爭議,美台關係等,均是直指中國「軟肋」的重手,此次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必然會掣肘總統的未來施政,中美關係會不會有所變化?

再則中期選舉投票前數日有兩則訊息:其一川普總統發表推特稱:「剛和中國的習近平主席通了很長時間的電話,聊得很好,我們談了很多話題,重點在貿易上。」其二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宣布,經中美雙方商定,第二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將於11月9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這些信息透露了某種動向,是否意味着中美衝突會緩解?

謝大使認為:中美之間的矛盾,美國副總統彭斯都放到檯面上來,表述得非常清晰與詳盡,中國是美國的真正戰略對手,這是美國兩黨一致,朝野共識,是中美體制與結構性的矛盾,這樣的衝突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延伸,這與誰擔任美國總統,哪個黨執政沒有關係。有傳言道,若是民主黨執政,美國對中國的壓制會更嚴厲,他們只是在策略上、方法上有所區別。

而川普總統與習近平電話的推特,及中美外交安全對話的舉動,只是川普的選舉策略,旨在安撫那部分反對中美貿易爭端的選民。若是川普真有此打算,中美外交安全對話應該如期(原定10月)舉行,而不是延遲至中期選舉之後。

美國中期選舉結果不會影響美台的友好合作關係,這也是兩黨共識。有一點是顯然的,川普執政後美台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開啟了一個美台關係歷史新起點。台灣始終願意與所有的國家和平相處,建立正常的友好合作關係,包括中國,這是蔡總統的執政理念,但前提是平等、理性與友好,不設前提條件。

「留德青山在」, 他是一座「橋」

謝志偉大使在德國頗有人緣,深受居德僑民的愛戴。我想到了「僑」與「橋」,「僑」是眾人,「橋」是人創造的實體工具,謝大使是個搭橋人。他寬容大度的親和力凝聚了海外的華人,吸引各方的華人和不同族裔的人士,把他們銜接到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上,讓大家拋棄門戶之見,產生共鳴與共識。多年前「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成立初期,也因謝大使的慧眼和魄力,得以成功地舉辦相當高規格的國際活動。

克勞斯•羅澤博士是德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前聯邦國會對台小組負責人、也是「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的主席,他曾探望陳水扁前總統,並提到:「台灣的國際格局雖小,然而德國與台灣官方的接觸日益緊縮,但民間交往的格局可以延伸。在推動社會的民主化,促進和發展文化交流,拓寬經濟合作的渠道等方面,台灣都可以大有作為。當年謝志偉擔任駐德國代表,幹得非常出色,他到處去演講,推銷和宣傳台灣的文化、經濟和科技,在我看來,那是台灣外交最活躍的幾年。」

眼下這活躍的一幕再度重現,謝志偉從去年又再度擔任駐德首席外交官台的職位。他風塵僕僕,繼續在海外搭橋鋪路,任重道遠,只要他人到,「台灣價值」就接踵而至,細水長流,涓涓不斷。

俗語道,讀詩見人品,筆者以謝大使的小詩結束此文。

《留德青山在》
風雨故人相見歡,登露台,把酒敘;
話不多,意不少,彎月無星人有趣;
搏感情,淋細雨,細語輕墜如翠玉;
揮揮衣袖,挂念隨風飄,還勾著心。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