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換肝重生15年 黑白人生變彩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換肝重生15年 黑白人生變彩色

 2018-09-27 15:50
接受捐贈15年的張文毅,掀起滿是刀痕的腹部,分享等待肝臟時煎熬的心情。圖/慈院提供
接受捐贈15年的張文毅,掀起滿是刀痕的腹部,分享等待肝臟時煎熬的心情。圖/慈院提供

花蓮慈院於1998年11月經衛生署核准屍體肝臟移植資格,於2003年2月成功完成第一例屍體肝臟移植,15年來已完成58例肝臟移植手術(41例屍肝、17例活肝);當年接受移植的病友,如今也重生15年了,今天有3位病友到花蓮慈濟醫院現身說法,感恩器官捐贈者讓他們的生命從黑白變彩色,也有病友的家人因此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有機會也要幫助生命延續。

東部醫療落後?肝臟移植58例 器官捐贈全台排名第一

花蓮慈院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表示,早期民眾對於器官移植與捐贈有很多不理解,但在團隊與志工的努力下,現在許多民眾已經可以接受器官移植與捐贈,甚至願意在健保卡上註記器官捐贈的意願。賴鴻緒教授也特別感謝東部民眾的肯定,東部地區捐贈率在全臺灣排名第一。

花蓮慈濟醫院1995年成立器官移植小組,自2003年第一例肝臟移植至今已15年,這15年來「欣肝如貽」的過程,兼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的花蓮慈院外科醫學發展中心副主任李明哲表示,要完成每例器官移植手術,必須感恩包含醫療、護理、醫技、行政與志工團隊的用心,還有捐贈者、受贈者以及雙方家屬的信任。

花蓮慈院是東部唯一可以進行器官移植的醫院,目前可執行的移植手術分別是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骨骼、皮膚及骨髓移植。其中肝臟移植已經歷經15年,今天院方邀請3位受贈者來到現場,分別是接受肝臟器官捐贈後滿15年的張文毅、李文玉,以及接受活肝移植滿8年的馬秀儀。

「以前花蓮人是翻山過嶺到外地求醫,但我是翻山過嶺來花蓮」,來自南投的受贈者張文毅表示,年輕時生過很多疾病的關係,腹部開過很多次刀,北中南部的醫院都看過,沒想到最後是在東部的花蓮慈院找到生命的轉機。長期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來導致嚴重肝硬化與腹水,器官移植是張文毅當時最後的選擇。除了感謝團隊,十幾年都會寄母親節卡片,請醫院轉接給捐贈者的母親,感謝捐贈者與捐贈者母親的無私付出。

42歲的李文玉在花蓮慈院接受肝臟移植,轉眼間15年過去。當時因為長期罹患B型、C型肝炎,直到在家裡突然吐血才緊急送醫,但檢查過後發現已經造成嚴重的肝硬化,在3年多等待換肝的期間,多次進出鬼門關。李文玉表示,他病倒之後,原是家庭主婦的妻子開始在外奔波賺錢,仍是不敷家用,直到捐贈者救了他們全家。

李文玉說,等待器官是一件非常艱難的歷程,因為家境很普通,更能感受到花蓮有慈濟醫院真好,讓他們求醫不用花大錢跑到北部,倘若換肝臟必需遠征臺北,她不可能去臺北排隊,更沒想到的是他真有等到肝臟的這天,獲得重生後,他便發願要好好發揮良能。所以,李文玉幾乎每年參加器官捐贈感恩會,感恩捐贈者與家屬。雖然因為受贈肝臟,長期服用抗排斥藥,他身上的器官可能無法捐贈給他人,但李文玉說,未來一定會將大體捐出,供作醫學研究之用。

「感謝花蓮慈院讓我的人生從黑白變回彩色」,接受活肝移植手術滿8年的馬秀儀表示,因為自己住在花蓮,所以更能體會到有花蓮慈院真好的感覺。除了家人的付出,真的很感謝 證嚴法師創辦花蓮慈院,醫師、護理人員的治療,還有治療期間志工的陪伴。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堅持一件事情15年很不容易,要延續即將消逝的生命15年更難得。要完成器官移植與捐贈,除了捐贈者與家屬的支持、受贈者與家屬的信任,還要感恩花蓮慈院包含醫療科的投入,還有包含協調護理師、社工師、麻醉部、手術室、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部、檢驗醫學部、HLA基因型檢驗、志工等不同團隊的協力付出,用心用愛去尊重生命、守護生命。

3位肝臟移植受贈者來到現場,分別是接受捐贈後滿15年的張文毅(左2)、李文玉(右2),以及活肝移植滿8年的馬秀儀(右1)感謝器官移植團隊的照顧,讓他們有新的人生。圖/慈院提供

花蓮慈院肝臟移植15周年,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教授與器官移植中心李明哲主任與接受捐贈肝臟的張文毅、李文玉、馬秀儀等人,一起分享這個喜悅。圖/慈院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