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阿富汗文化悲歌 氣候變遷威脅考古遺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阿富汗文化悲歌 氣候變遷威脅考古遺跡

 2020-01-29 17:30
阿富汗巴米揚省的考古遺跡正面臨一項新的、可能更讓人無奈的威脅:氣候變遷。圖/擷自推特
阿富汗巴米揚省的考古遺跡正面臨一項新的、可能更讓人無奈的威脅:氣候變遷。圖/擷自推特

在遭遇聖戰份子的炸彈攻擊與偷盜者的掠奪下,阿富汗巴米揚省(Bamiyan)的考古遺跡正面臨一項新的、可能更讓人無奈的威脅: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加劇 漸毀巴米揚石窟遺址

座落於興都庫什(Hindu Kush)山脈中心,巴米揚山谷如畫的山崖峭壁下有一連串的石窟遺址,其中仍有許多廟宇、修道院以及佛教壁畫,儘管先前擁有千年歷史的巴米揚大佛已在2001年遭當時的塔利班政權炸毀。

這座山谷同時也是絲路時代,和果爾果拉(Shahr-e Gholghola)古城以及祖哈克古城(Shahr-e Zuhak)的所在地。

專家表示,乾旱後再降大雨的天氣模式,加上比過去更大的春季融雪,都讓這些歷史遺跡中的藝術與建築瑰寶,正面臨被毀滅的危險。

阿富汗官員在2016年的一份聯合國報告中警告,在直接與氣候變遷有關的影響下,當地的石窟與建築架構「可能崩塌並遭受嚴重的侵蝕」。

森林砍伐嚴重 侵蝕更對古跡影響大

一直在阿富汗工作的法國考古代表團主任馬奎斯(Philippe Marquis)告訴法新社,「侵蝕的過程更快速,降雨更具毀滅性,而風蝕更強烈,這些都對遺址帶來極嚴苛的衝擊。」

在這個區域已經工作數十年的馬奎斯解釋,由於森林砍伐,阿富汗「地質非常脆弱,尤其地表植披已經大幅消失。」

法國3D專家新創公司Iconem贊成這個說法,並表示祖哈克古城「非常脆弱」,因為在過去30年,當地的侵蝕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對住在巴米揚北部塞克汗(Saikhand)地區、21歲的古拉米(Baqe Ghulami)來說,氣候變遷是當地居民長期以來,必須對抗的一項現實問題。

他說,「氣候正在改變中,現在夏天更熱,而冬天更冷。」

歷史遺跡無關宗教 觀光外保存更重要

當地許多工藝品是在伊斯蘭文化來到當地之前就有,而儘管它們來自不同宗教,接受法新社訪問的地方居民,也自豪的捍衛它們,如同自己的歷史一樣。

從空蕩的洞穴中,觀光客可以看到一間在2015年興建、但仍未完工的文化中心。

這個中心的目的是要教育觀光客,人們迫切需要保存這個區域的文化遺跡。

26歲的巴米揚大學考古系主任穆希費格(Ali Reza Mushfiq)說,「如果人們只是參觀(遺址)而沒有資訊,就沒有任何好處。」他並且抱怨,由於經費不足讓許多人無法獲得資訊,包括他自己的學生沒有書籍可用。

考古學家承認,「侵蝕情形持續增加」,但是他們認為真正的危險來自「人類對遺址的影響」,包括在阿富汗十分猖獗的竊盜掠奪。

和果爾果拉古堡和其他重要遺址目前有人員保衛,以防止這樣的問題出現。

最近幾年在炸彈獲得清除後,有數千人次造訪當地,但是湧入的觀光客對改變當地的現實有限。

穆希費格說,「我們必須開始訓練…當地人,教導他們如何不破壞這些遺址。」他並補充,部份居民還持續在這些歷史遺址儲藏糧食或眷養牲畜。

人民找尋避難所 遺跡破壞需預防教育

就住在巴米揚大佛不遠處的一處洞穴、37歲的阿曼努拉(Ammanullah)說,他和他的家人已經搬到其中一個洞穴當住家,並用塑膠板當窗戶。

他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許多其他窮苦家庭在這些古老的藝術遺跡和建物中尋找避難所。

阿曼努拉說,「這裡有18個家庭..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他說,「我們願意離開,如果我們有房子的話。」

對馬奎斯來說,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當地居民侵佔遺址或偷盜問題。他說,「雖然這是悲劇,但它比侵蝕所引發的毀滅,傷害性要小。」

深受戰爭所苦 無力抵抗氣候變遷

要緩解除侵蝕問題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將需花費阿富汗數十億美元,而這個深受戰亂所苦的國家沒有能力承受這個重擔。

由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運作的全球調適倡議(The Global Adaptation Initiative),針對181個國家在面臨氣候變遷的脆弱度與適應力上做出一項排名,阿富汗排在第173名。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