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打造農業未來 陳良基:從智慧機械等三面向著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打造農業未來 陳良基:從智慧機械等三面向著手

 2017-10-01 16:25
「農業與科技的對話-農業大未來」論壇,現場請來科技部長陳良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立委蔡培慧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進行對話交流。圖/李秉芳
「農業與科技的對話-農業大未來」論壇,現場請來科技部長陳良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立委蔡培慧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進行對話交流。圖/李秉芳

台灣食育協會今(1)日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農業與科技的對話-農業大未來」論壇,現場請來科技部長陳良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立委蔡培慧,及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童子賢等產官學代表對談,台灣農業缺工、人口不足、耕地破碎、極端氣候、水資源分配等問題,陳良基表示,未來科技部可以從智慧機械、環境優化和保鮮等三個面向著手協助農業,打造農業新時代。

蔡培慧表示,台灣的農業問題和美國、澳洲、日本都不同,因為土地零碎化,農業人口也很分散,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推動農業大規模的工業化,面對現在氣候變遷的危機,台灣應該可以透過農業和科技的對話合作,找到屬於台灣農業的生存之道。

童子賢也表示,台灣耕地的面積零碎,較不利於大規模耕作型態,過去的農業休耕政策也無形中讓許多農業工作機會與傳承因而喪失,台灣農村的生活體驗、產業文化與生活型態被破壞殆盡。童子賢強調,農業和文化一樣,雖然產值不高,但對社會貢獻很大,因此不應該是政府資源預算分配的「管線末端」,他相信結合科技例如物聯網的技術、環境監測的大數據分析等,以及政府的投入,有好的規劃可以讓農業資源完整整合。

陳吉仲則分析,目前台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務農人口老化、缺工嚴重,因此極需發展自動化採收的機械,另外他也指出,台灣一年因天災農損約142億元,但政府補助災損僅36億,如何減少農民因為天災的損失、增加農民收入,讓消費者能買到安全的農產品,這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陳吉仲也表示,農民「靠天吃飯」的宿命未來希望藉由ICT製造、資通訊等技術,導入傳統農業,透過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應用而有所翻轉。

陳良基在最後回應,表示科技並非萬能,不過以他自身的下田經驗和觀察,未來科技部應能從三方面來協助農業農業,包括智慧機械及AI和IOT物聯網在農、漁、畜業的應用;以及農業生技、水資源及環境優化等技術;三是研發農、漁、畜產品的保鮮技術, 結合「科技」,提供一些農業問題的解決方案,除了解決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問題、也更能面對極端氣候等種種挑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